1.太平道(黄巾军)
“太平道”创始于东汉时钜鹿人张角,太平道以“土”为吉,信仰“中黄太一”,崇尚黄色,隐含着主运土德的张角太平道即将取代主运火德的东汉王朝,建立黄天太平社会的愿望。张角自称黄天,头裹黄巾,奉“中黄太一”为尊神。
张角以黄天为至上神,认为黄神开天辟地,创造出人类,又信奉黄帝和老子,认为黄帝时的天下是太平世界,是人类最美好的事情,在这个太平世界里,既无剥削压迫,也无饥寒病灾,更无诈骗偷盗,人人自由幸福。在此基础上,张角提出了“致太平”理想,这也是太平道的基本教义和宗教理想,太平道创建背景: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民生凋敝。朝廷内,宦官与外戚尔虞我诈,轮番乱政;地方上,豪强地主与割据军阀为非作歹,又逢连年灾荒,以致出现“死相枕藉”、“民相食”的人间惨剧,正是在这种广大民众痛苦万状、已无生路的时势下,冀州巨鹿人张角创立了太平道,组建黄巾军,提出“致太平”的理想,以善道教化百姓,以推翻黑暗的东汉反动统治者为目标,以公正的眼光来看,黄巾军无疑是正义之举。黄巾军经过10个月的战斗,终因缺乏经验而失败。
闻香教
闻香教为明代民间宗教之一,又称东大乘教。闻香教是一宗家族宗教,王氏族人世代相传,历十代200余年,全盛时期传教遍及直、晋、豫、鄂、苏、皖六省。早期教义中一些积极的因素渐次脱落,屡次干预国家政治,并进行蛊惑宣传、组织教民暴乱,被朝延定为邪教,严加缉捕。
鼓吹“三教应劫”世界末日思想,策动反清,朝延严令查禁,但帖子禁而不止,反倒日益增多,终于在嘉庆二十年被查获,方荣升及为首35人被凌迟或斩决。
闻香教为明代民间宗教之一。又称东大乘教。万历(1573~1619)年间,河北滦州石佛口之王森所创立。自称曾救一狐,狐自断其尾赠之,有异香;以此号召徒众,人多归附,故称闻香教,自号闻香教主,教徒遍及冀、鲁、赣、晋、豫、秦、川等地。信奉燃灯佛、释迦佛、未来佛,宣扬三期末劫、返本归源等思想。万历四十一年(1613)二度入狱,后死狱中。其子好贤与徒弟徐鸿儒继续传教,天启二年(1622)组织起义,徐鸿儒自称中兴福烈帝,建元‘大乘兴胜’,不久败亡。王森之子孙复将闻香教改为清茶门,代代传习,嘉庆年间始趋衰微。
闻香教是明清两代规模庞大、危害严重、而且延续长久的一宗邪教组织,创立者王森,明顺天府蓟州人,原姓石,名自然,托庇完宗王皇后,遂冒姓王。王森父子对本教的师承讳莫如深,意在神化本教,使人不知其出处,但王氏家族承认(实为自撰)妖狐赠香、以香立教的传说。
白莲教
白莲教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也是最神秘的宗教,源于南宋佛教的一个支系,信奉弥勒佛,元明清三代在民间十分流行。
白莲教派名目繁多,教内等级十分森严。因此白莲教常被用为农民起义的一套组织工具,比如元末红巾起义,清嘉庆白莲教大起义等。清朝中叶的白莲教之乱波及数省,持续数十年,成为清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白莲教是唐、宋以来流传民间的一种秘密宗教结社。渊源于佛教的净土宗,相传净土宗始祖东晋释慧远在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等结白莲社共同念佛,后世信徒以为楷模。北宋时期净土念佛结社盛行,多称白莲社或莲社。南宋绍兴年间,吴郡昆山(今江苏昆山)僧人茅子元(法名慈照),在流行的净土结社的基础上创建新教门,称白莲宗,即白莲教。早期的白莲教崇奉阿弥陀佛,提倡念佛持戒,规定信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它号召信徒敬奉祖先,是一种半僧半俗的秘密团体。它的教义简单,经卷比较通俗易懂。为下层人民所接受,所以常被利用做组织人民反抗压迫的工具。在元、明两代,白莲教曾多次组织农民起义。流传到清初,又发展成为反清秘密组织,虽遭到清政府的多次血腥镇压,但到了嘉庆元年(1796),白莲教大起义已发展成嘉庆年间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
入清以后,白莲教又增加了许多支派,如老官斋、八卦教等,加上前代已有的支派,名目竟达百余种。与明代相比,教义更加芜杂,对无生老母的崇拜则有增无减。乾隆后期到嘉庆年间是白莲教的极盛时期,不仅活跃于北方诸省,在东北和南方各省也广泛传播。直隶滦州石佛口王姓家族主持的大乘教在各教派中处于特殊地位,影响尤大,传播范围扩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清初白莲教曾受反清复明思想影响,各派与清廷一般处于敌对状态。乾隆三十九年(1774)清水教徒王伦的起义,嘉庆元年(1796)收元教发动的鄂、豫、川、陕、甘五省农民起义,嘉庆十八年李文成等领导的天理教起义,都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但是,就这些教派的教义而言,并不包含反封建的革命因素。道光以后直到近代,白莲教的活动并未消失,但其组织往往为反动阶级所利用。1949年以前在个别地区尚存的少数白莲教支派,已沦为反动会道门组织。
弥勒大乘教(北魏)
北魏时期,沙门法庆自号“大乘”,创立弥勒大乘教,成为史料记载的最早一支以佛教名义创建的民间宗教。其基本教义为弥勒救世,所谓“三佛应劫”救世,就是把人类历史分成青阳劫时代(燃灯佛掌教,代表过去)、红阳劫时代(释迦佛掌教,代表现在)和白阳劫时代(弥勒佛掌教,代表未来)。说白阳劫是世界最大灾难来临之时,由弥勒佛下世掌教,救度残灵回归天宫。
大乘教在北魏、隋唐以及北宋年间均爆发过暴动和叛乱。元朝末年,大乘教又演化出香军、红巾军,成为反抗元军的主力。
法庆。北魏时期,冀州和尚法庆劝说渤海人李归伯一家归顺于他,并被推立为主。法庆自号“大乘”,封李归伯为十住菩萨,创立弥勒大乘教,成为见于史料的最早一支一佛教名义创成民间宗教。北魏延昌四年(515年),法庆以“新佛出世、除去旧魔”为口号,以佛教为攻击对象,率众暴动。不久为当局击败,法庆被当局擒斩。法庆弥勒大乘教暴动不久,又发生了冯宜都、贺悦回成等人的弥勒大乘教暴动。隋唐时期,弥勒大乘教暴动(如王怀古造反)事件频繁发生,在唐亡后,弥勒大乘教在民间愈演愈烈。到北宋时期,又发生了王则的弥勒大乘教起义。在宋代,还有弥勒大乘教与摩尼教相混合的教派,如香会、集经社等。到元代末年,香会又演化为香军、红巾军,成为元末农民大起义的主力军。在明清两朝,弥勒下生救世的观念成为在民众中涌动的思想巨流。
五斗米教(张鲁)
五斗米教为东汉末年张修在汉中创建,后来张鲁杀死张修,取得了教权,并编造出“三张”传说和天师崇拜,才慢慢树立起张天师的教主形象。张修的前期五斗米道是下层民众的宗教,性质同于太平道。张鲁的后期五斗米道,不再有反啊叛朝啊廷的行为,其性质已变为地方军阀割据一方的思想工具。
张鲁政啊教不分,把门户之见、宗派势力上升为治国安邦方略,从政治上强制推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违背了广大百姓的意志。
天师道亦称正一道、正一盟威之道。天师道由道教祖天师张道陵所创立,并著写《老子想尔注》,为后期道教发展下了基础。随后,又由其孙张鲁改啊革教啊团,待曹操拜其为镇南将军后,道教开始向北方传播。张道陵的四代孙张盛,又将传教的地区从青城山迁至到龙虎山,至此道教也开始向中国的东南地区发展。天师道,是张道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所立。当时在巴蜀一带,原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规模的淫祀而害民。而这些祀奉鬼妖(学名为:妖邪)的法教巫师聚众敛啊财,无恶不作。张天师携王长、赵升二位弟子和黄帝九鼎丹经,来到北邙山修行,平定了那些祸害百姓的巫啊妖之教。川渝一带流传的张天师以太上老君剑印符箓大破鬼兵的故事就是以此为原型的。根据后汉书.灵帝纪可知,张修为“巴郡巫人”“巴郡巫妖”等。正一道的创立使道教开始以教的形式出现,区别于以前的方仙道,奉太上老君为最高崇信,奠定了几千年的道教历史。
拜上帝教
拜上帝会是中国清代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基督教组织。拜上帝会属于一神教。在有神论宗教范围内,存在着一神崇拜和多神信仰的区别。
19世纪中期,洪秀全曾专程到广州学习基督教教义,但因其“信仰不纯”而未能受洗。洪秀全受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的影响,在家乡广东花县组织拜上帝教,其后他便自称上帝次子,称耶稣为天兄,并将此作为组织管理农民起义队伍的手段。并仿效《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作为该会教义,同时又制定了宗教仪式与会规。
拜上帝会虽曾得益于基督教,但在许多方面与基督教大相径庭。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组织形式,以信徒为基本力量,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
拜上帝会和坚持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论的基督教与拥有庞大的神真体系的道教,分别是一神论和多神论的典型,在神性观问题上有质的区别。而在太平天国宗教信仰中,天父为独一无他的唯一神、头等信仰 ,天兄、天王、圣神风等围绕天父构成了次等信仰 ,洪秀全自称上帝的次子、杨秀清被洪秀全确定为上帝的第三子也位列其中。
拜上帝教组织的创建和发展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是太平太国运动的组织和理论基础。既包含宗教迷信的思想,又具有农民革命的精神。透过浓厚的宗教色彩,我们可以看到它既有提倡平等的一面,又有反清、反传统文化的内容。
拜上帝会渐渐从单纯的宗教团体,演变成为政治和军事的组织。在其后建立的政权中,又采取了政教合一的体制。使宗教政治化,政治也宗教化。一位曾到太平天国考察过的传教士这样评论:他们的政体是混杂的,一半政治,一半宗教,其性质似乎同时具有一个属世的政体和一个属天的政体。从实质上说,两者不是平列的,它们以政治为主,宗教为从,政治为里,宗教为表。拜上帝教作为太平天国的国教,渗透到太平天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洪秀全就是沿着这样的一条途径造就了“太平上帝”。借壳上市脱离原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