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那”原是梵语对中国的发音,它来自印度,早期还译成至那、脂那、震旦、真旦、振旦。古代和近代的日本称中国通常有唐、汉、中华、华夏,偶尔也有支那。但自明治维新后,日本官方和民间都用“支那”称谓中国。
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激起中国人愤怒,首先是留日学生抗议以“支那”称中国,含对中国轻侮意。
1920年,王拱璧《东游挥汗录》揭示日本故意以“支那”称中国的目的:盖“支那”日语读音与“将死”、“物体”音同,与“雏”、“泥木偶”音近,是对中国污蔑之称谓;“支那”之“支”是支配的“支”,“那”则是把第三者称作“彼奴”,即被人驱使的意思。在日语里,“支”又作是“支”店,即中国是日本的“支店”,日本人从中找到了支配中国人的欲望,他们把原先“支那”含义作了别有用意的解说。
1930年5月,中国政府令外交部,今后凡日本文书见有“支那”字样者概不接受。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政府再次重申日本不得使用“支那”称谓中国。
日本外务省也于1946年6月,以总务局长冈崎胜男名义,同各省次官发布了《关于回避支那称谓的文件》;几天后,文部省也向学校下达同样的通知。此后,各种传媒实体也都摒除以“支那”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