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金朝和两宋之间的冲突,公众的记忆在主体是这样的:北宋末年,金朝南征北宋,攻陷了北宋的京城开封,俘虏了徽钦二帝,自此北宋灭亡。而后经过一番周转,最终金朝占领了淮河以北的土地,并且获得了南宋的承认。
金朝是女真族的国家,因此被南宋知识分子视为蛮夷,甚至南宋的诗词里面,还有描述淮河以北充满胡虏气息的内容。这就让后世的知识分子又产生了这样的一种印象:金朝从始至终都是一群没文化的蛮夷所掌控的国家,国内文盲遍地。
而鲜为人知的是,其实金朝曾经自称“汉人”,并且称南宋为“蛮夷”,这其中原因何在?大宋:千年未有之变局
金人以汉人自居,称呼南宋为蛮夷,这一场景让很多人惊叹金人是不是拿错了剧本。但是这一幕,却是真正在历史上发生的。而这一切的原因,可谓说来话长。
近代学者认为晚清所面对的局势,号称中国历史上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宋朝面临的变局,属于千余年来中原王朝未有的变局。
虽然汉朝面对过匈奴,唐朝面对过突厥。但是不论是匈奴还是突厥,其政权形态都是松散的奴隶制部落政权,不论是在行政执行力度还是财力汲取力度,乃至战争资源整合调度方面,都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因此,鼎盛的匈奴可以打败刚诞生的汉朝,巅峰时代的突厥可以让百废待兴的大唐臣服。但是,汉唐王朝作为封建制国家,比照匈奴、突厥,具有天然的制度优越性。因此,汉朝经过六十年休养生息,终于给了匈奴致命打击:虽然西汉没能做到对匈奴犁庭扫穴,但是匈奴基本上被汉朝打残废了:最起码以往臣服于匈奴的东胡和西域,见匈奴颓败,也纷纷不给匈奴面子了。
而这一切,在唐末发生了变化。
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有感于中原制度的先进性,于是在汉人谋士的辅佐下,建立了仿照大唐体制的契丹国。虽然在耶律阿保机在世的时候,契丹国的体制照比正牌子的大唐(中原王朝)的体系制度,给人一种粗制滥造的嫌疑,但是,对于塞外部族来说,耶律阿保机这样做,也算是开天辟地一样的大事了。
而这一套体制,经过之后契丹帝王的修补,逐渐变得完善起来。以至于到了后唐末年,耶律德光担任契丹皇帝期间,契丹已经成为称雄一方的大帝国。而就在这时期,契丹朝廷从后晋朝廷手里,得到了后晋朝廷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对于契丹来说,燕云十六州的意义在于两点:一来,这一农耕区域,可以让契丹朝廷有着充足的财政和人力资源的补给。毕竟农耕地区的资源整合和调度是最容易的,二来,燕云十六州落入契丹之手,也意味着契丹进入中原可以做到长驱直入。对于契丹来说,这无疑是如虎添翼的优势。
因此当北宋建立的时候,面对了前所未有的变局:一方面契丹和以往的匈奴、突厥不同,契丹是一个封建制政权;另一方面契丹是一个二元制帝国:契丹既有长城以北的优秀骑兵资源,也有农耕地区丰厚的财政补给。这一切都说明,宋朝对契丹并不具备任何优势可言。
宋太宗也对契丹十分忌惮。因此宋太宗多次对契丹发动北伐,最终落了个惨败逃亡的下场。
辽金的抉择
其实对于辽朝来说,将政权封建化让大辽实现了强大。而想让大辽建立完善的封建制度体系,则需要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来做到维持封建政权的运作。
耶律阿保机在世的时候,选择了“抄作业”:即大辽开国不久,耶律阿保机就建设孔庙,表示尊孔子的学说为大辽的官方思想。此外,耶律阿保机也深知,大辽想要长期强盛下去,还需要人才的支持。于是,耶律阿保机不断从汉人知识分子里面筛选人才。
换句话说:确立儒家的地位,以及重用汉族知识分子,是契丹皇帝所要支付的必要成本。
北宋和金朝爆发战争的时候,已经是金太宗在位时候的光景了。当时的金朝对于儒家和治国这些并没有深刻的印象。因此金朝需要伪楚和伪齐这样的伪政权来代替自身从中原搜刮财富。
这一切在金熙宗在位期间发生了变化。金熙宗在位期间,也意识到了金朝如果想要长期保持强盛、统治中原,就需要学习辽代的经验:确立尊孔制度和重用汉族知识分子。因此,金朝的国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很多起初对金朝怀恨在心的汉族知识分子,见金朝的风向发生了变化以后,知识分子也开始出现了动摇。不过,很多有过北宋百姓记忆的人,并没有彻底接受金朝的统治,而到了金世宗在位期间,随着金朝统治下的中原汉人新生代的成长,他们与生俱来就不曾和宋朝有过交集,金朝就是他们的祖国,于是,他们开始积极为金朝政权的运营出力。由于金朝的尊孔,金朝境内的儒家知识分子,也全部尊金朝为正统。
华夷之辩
辽金本是蛮夷政权,但是接受了儒家思想以后,辽金统治者很自然接受了儒家的华夷之辩。比如早在辽代,辽代皇帝就表示:蛮夷和华夏的区别在于是否懂得礼义廉耻、圣人教化。大辽尊奉儒家,当然不能算蛮夷之辈,而是正宗的华夏。
金朝有样学样,也自称自己是华夏、汉人,并且还在这个基础上发扬光大:比如说大辽虽然自居华夏,但是却认为大辽和宋朝是南北朝的关系,而金朝则不同。金朝在自居华夏、汉人的同时,还将南宋贬低为蛮夷,甚至金朝的汉族文人还直接把南宋叫做“妖朝”,而将金朝视为尧舜治理下的理想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