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谓至孝之文,闻名千古,至今还是教育后人、弘扬孝道的名篇。
诸葛孔明即诸葛亮,韩退之即韩愈,李令伯即李密。
表,就是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也可以说是大臣给皇帝上的一种奏章,以陈述情况,表达诉求。
那么,李密是如何写出这催人泪下的《陈情表》呢?文章到底有多么动情、动人,晋武帝读了《陈情表》后,又有怎样的反应呢?
李密,字令伯,生于224年,卒于287年,三国时蜀国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人。
李密年轻时,曾拜当时蜀国最有名的学者谯周为师,勤读苦练,博览群书,终于学富五车,尤其擅长《春秋左氏传》。入仕后,曾出任蜀国尚书郞(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台官员)。
西晋灭掉蜀国后,晋武帝司马炎欲征李密为太子冼马,一个教太子政事、文理知识、辅佐太子的要职。对李密来说,可谓高看一眼,厚爱一筹。但李密因曾仕蜀国,做降官仕晋朝,心理上过不了臣节忠奸之槛,加上家中有九十多岁的祖母要侍奉,便以祖母年高、无人服侍为由,希望辞谢这个任命,因而写下了《陈情表》一文。
在《陈情表》中,李密以流畅的文字,深情的笔调,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目前的家庭状况,表达了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了辞官的要求,情感真挚,婉转凄切,感人肺腑。千百年来,此文便成为了古代抒情散文的扛鼎之作,感动了一代又一代善良而至孝的人们。
李密生下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改嫁了,正是其所谓“零丁孤苦”。从小到大,就是祖母刘氏一把屎一把尿将他拉扯成人,李密感动于祖母的含辛茹苦,故待祖母十分孝敬,其孝闻名百里,《晋书》便评价李密“以孝谨闻”。
其实,向晋武帝上表辞官,最难的并不是理由的充分不充分的问题,而是作为一介“亡国贱俘”的李密,如果在向新朝皇帝说“不”的时候如何保住自己的卿卿性命,这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要让皇帝真正理解自己不奉诏的苦衷,首要就是真正打动皇帝。
因此,李密开篇便从自己儿时的遭遇说起,迅速将阅“表”的皇帝拉入一种凄凉的氛围和语境中,引起他的同情和怜悯。又从幼年的“夙遭闵凶”“零丁孤苦”而“至于成立”的过程,引出祖母“躬亲抚养”的艰难。又以刘氏如今已经九十六岁高龄,兼之“夙婴疾病”的情况,加上“门衰祚薄”的贫寒家境,快速转到“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现实,因无人侍奉老祖母,表明自己侍汤弄药、未尝废离的必要和理由的正当,以情动人,字字含泪。
用了首段悲伤感人的遭遇做铺垫后,又以朝廷屡次征召、催逼的情势,写出了自己进退无据的两难,使皇帝读到此“表”后不至于突然和愤怒,再诚恳地说:“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表明向皇帝上表辞官的万不得已,并且用“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明自己对新朝的臣服态度,消除了以此可能带来的皇帝的误解。
接着,李密在“表”的第三段,提出了一个晋武帝无法拒绝的理由,那就是“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新朝提出“以孝治天下”的国策,我辞官侍亲,正为贯彻这一国策的身体力行,“辞不就职”的理由不可谓不充分。
同时,用“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真实情况来阐述自己“不能废远”的原因。为了消除皇帝可能的误解,还用“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这样特别自谦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皇帝重用提拔的感恩,言自己并非不知好歹。
在文章最后,李密还解释道:“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是啊,祖母如今九十六岁了,我不过四十四,祖母日薄西山,寿终旦暮,一旦祖母驾鹤西去,我自有时间为新朝服务,为皇帝您服务,并且,我一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活着当效死尽忠,死了也对皇帝感恩图报,这种请辞的理由不可谓不充分,这种语言提请求不可谓不动人,言辞简洁,却极为有力。
李密的《陈情表》之所以成为古文中的千古名篇,最大的特别就是直抒真情,不假修饰,作者以一个情字统领叙事和说理,语言都是从内心深处如泉水一样汩汩流出,无斧凿之痕,无雕琢之迹,且饱含着孝心、孝义、孝道、孝行等传统美德的身体力行,拨人心弦,感人肺腑,纵是铁石心肠的人,读了都不免为之动容,甚至潸然泪下。
晋武帝读完此表后很,深受感动,不仅准许了李密的辞官要求,还特别赏给李密2名奴婢,帮助他一起照顾祖母,并命令郡县各级定期给他祖母供养。李密也没食言,祖母去世后,他便入朝做官,贡献自己的才学,辅佐晋武帝治理国家天下,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可见,李密不仅是一个尊敬长辈的孝子,还是一个信守承诺的君子。
“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李密的《陈情表》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感动人心的三大抒情散文之一,也成了人们学习古文的必读经典,与《出师表》《祭十二郎文》等古文一起,收入了清朝人吴楚材、吴调侯所编选的《古文观止》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