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有没有听说过“习得性无助”这个词语?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两只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一只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另外一只狗在笼子里边有一个按钮,只要它去按这个按钮,就会停止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那只每天都被电击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而另外一只知道可以避免的就直接跑出去了。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幸福的方法》一书作者 泰勒·本·沙哈尔,他为了拿到以色列壁球冠军,进行了长达5年的艰苦训练,为此他5年间控制自己不能吃汉堡,在夺冠当夜,他买来5个汉堡,发誓吃个痛快,但他看着眼前的汉堡却突然觉得很空虚,感到迷茫和恐惧,甚至留下眼泪。
冠军的目标并没有给他带来如愿以偿的幸福,而是一切又重归平淡。从那一刻起,他决定研究如何才能让人更幸福的方法,直到他成为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的教授。
书中讲述了四种类型的人生:
第一种是享乐主义,及时行乐,逃避痛苦;这种人不愿意努力,得过且过,今朝有酒今朝醉;孔乙己,吸毒者,网络上瘾者,夜店留恋者,混日子的员工。
第二种是忍辱负重,忙碌奔波;这种人不断努力,总以为过了眼下的困难就会好了,以为只要怎样怎样就会过上快乐的生活;累到死的企业家,不断追求权力的官员,为了事业牺牲家人的人,咬紧牙准备高考的学生。
第三种是丧失意义,烦恼无助;这种人认为无论怎样努力都没办法幸福,认为人生就是受苦的,怎么做也无法改变生活;怨妇,抑郁症患者,永远痛苦、责怪自己和他人的人。
第四种是懂得如何追求幸福的人;既为了未来努力,也懂得享受当下的人;孔子,颜回,释迦摩尼,那些在你身边积极又乐观的普通人。
许多研究都指出,幸福的人群在生活中各个层面都非常的成功,包括婚姻、友谊、收入、工作表现以及健康。
研究调查得出,乐透大奖得主,平均一个月时间幸福感会回到之前的水平。车祸受伤截止的人,平均一年时间就会回归之前的幸福水平。所以幸福与否与你所处的境遇无关。
你可以设定自我和谐的目标
比如你有哪些是是想做的?哪些是是不得不做的?尝试一下,减少不得不做的事,增加想做的事,请注意,不一定是改变事情本身,有时候你可以改变你的想法就好。
学习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溺水模式”另一种是“性爱模式”
溺水模式 :学习的过程是忍耐,你希望早点结束,从痛苦中解脱开来,一旦解脱就会认为可以幸福,但是你会不断陷入溺水模式,因为生活中你需要学很多东西。
性爱模式:学习的过程就像是约会和前奏,你会关注并体会每一时刻,并从中找到幸福的时刻。
有些人特别痛苦,因为只要他们说痛苦就会有人说:你怎么会痛苦?你又有钱,又漂亮,老公又疼你!这就叫做特权的诅咒。很多有钱人自杀,就是因为这个。他们自己都会觉得“我怎么可能不开心呢?”他们会为自己不开心而内疚。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抑郁症越来越多的原因。
因此,受点苦,遭点罪,其实是件好事。尤其是对孩子。如果你替孩子解决所有的问题和烦恼,最后他就要被特权的诅咒所伤害。
婚姻里的幸福秘诀在于建立无条件的爱,爱对方和核心价值,如果只是因为对方的权利、财富、声望而爱的话,这就是有条件的爱,当对方失去这些的时候爱就会消失;因为踏实、善良或者人格而爱,这才是无条件的爱。
爱人之间追求的是被了解,而不是被认可。
有人会说这一切是不是自己安慰自己?痛苦就是痛苦,快乐就是快乐。对于这样直言不讳的说法我只能报以同情,这属于典型的困而不学。
快乐与痛苦本身就是我们的感受,而不是外在的事物。任何以为外在的事物可以决定我们内在感受的想法,都是简单粗暴的实用主义。就像佛教说的,心外求法即是外道。
当你能够调节你的想法和对世界的看法时,你才能从容平和地面对人生的种种。这时,你才具备了幸福的能力,也就是对幸福的感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