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国调查显示日本儿童幸福感最低
共同社9月3日消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今天公布对居住在38个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儿童幸福度的调查报告,其中显示日本儿童由于生活满意度低且自杀率高,“精神上的幸福度”位列最低级别的第37位。“身体上的健康”位居首位,经济上也比较富有,但由于学校欺凌和家庭内的不和等因素感受不到幸福的现状凸显。
教育评论家尾木直树将日本的学校一线称为“欺凌地狱”,指出加上偏重偏差值导致考试竞争过度激烈,“儿童自我肯定感低,产生不了幸福感是必然的”。
报告利用联合国等统计分析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欧盟(EU)成员国的情况。将汇总一定数据的38个国家按“精神上的幸福度”和“身体上的健康”、“学力及社会性技能”3个领域给出指标。使用的数据是2015至2019年的统计数据,时间在新型疫情流行之前。
综合排名前三位分别是荷兰、丹麦、挪威。日本位列第20,智利垫底。美国位列第36。
从精神上的幸福度来看,15岁儿童中生活满意度高的比例荷兰为90%,高居首位;最低是土耳其的53%。日本为62%。15至19岁人群每十万人自杀率最低的是希腊的1.4人,日本是其约5倍的7.5人。
从身体上的健康来看,5至19岁人群肥胖比例日本最低,为14%;美国最高,为42%。
学力及社会性技能方面,日本位列第27。阅读理解和数学能力为第5,但15岁儿童回答“能很快交上朋友”的比例位于最低梯队,为69%。
从支撑儿童幸福度的经济情况来看,日本的失业率最低,儿童贫困率也仅为18.8%,低于平均值的20%。
报告还提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强调“不仅是健康,预计还将波及到社会经济的所有方面。儿童可能长期来看最受负面影响。”
父母的幸福观决定孩子的幸福感
“家长”是什么?一种称呼?还是天生的权力?杨丽春认为,家长是一辈子的“职业”。在家庭教育中,来自父亲和母亲的教育都很重要,一个也不能少。
杨丽春说,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人的终身成就,20%取决于后天努力,80%取决于父母教导。作为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同样一句肯定的话,由父亲说出来的影响力远远高于母亲。孩子能否成为独立的人,取决于母亲的教育;而人格的形成,则取决于父亲的教育。母子关系和谐与否,决定孩子在未来婚姻中的幸福感;父子关系和谐与否,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孩子能否奋斗有成。
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著有《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杨丽春认为,所谓的“解放心灵”,就是要通过教育,让每个人的灵魂深处拥有爱、善良与智慧。
“回归教育规律,就是要慢慢地、静静地潜心育人。”杨丽春提到,一旦用孩子的成长来满足成年人的虚荣,教育就会出问题,“只有默默耕耘、静待花开,不浮躁、不显摆,才会收获良好的教育结果。”
关于家庭成员间的沟通问题,杨丽春认为,亲密关系来自有效沟通。“不评判”,则是家庭成员相互沟通时应当谨记的重要原则。“沟通的目的是建立情感链接,不是分出输赢对错。论输赢,只会产生对立与分裂;唯有建立情感链接,才会带来理解与包容。”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