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回乡图
有多少人远离家乡,到"千里之外"追寻梦想,又有多少人半生不再返还家乡?选择远离家乡追寻梦想的人有很多,但"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人之常情,人们多半选择时不时回家看看,而贺知章,却自年少离开故土,暮迟时才返回故土,旁观者即便不能够感同身受,也大概能想象到那番光景,应是物是人非、感慨良多。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从小耳濡目染、朗朗上口的唐代诗歌,背后却有着诸多故事背景作为铺垫,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诗篇,其中辛酸别有一番滋味,值得细细品味,身在大唐盛世的才子贺知章,有什么值得这般忧愁的呢?
看似一生顺遂,谁人知晓才子的忧愁
贺知章,出生于唐代,浙江绍兴人,从社会大背景而言,贺知章已然是出现在了太平年间,以至于各种辛酸不至于大悲大痛,反而流传下像"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如沐春风的诗句。贺知章的才子称号从很小的时候就存在了,少年得志,不久便上京城考取进士。
贺知章
自科举制度兴起,非才华卓越的人不能获取名次,民间甚至流传"50年才能考取功名"的说法,可见通过考试进入仕途是多么的不容易,而贺知章却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将考卷一举拿下,成功进入朝廷成为在编职员。
但即便是在太平年间,也免不了争名夺利、拉帮结派、甚至政权更迭一说,贺知章身在其中,虽然保持着本心,既不追名也不逐利,但多多少少还是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此道或许不损身,但也精神上也总是会觉得困扰。看着别的官员纷纷投靠在朝中能够安身立命的大佬,贺知章有些茫然,他既不想卷入帮派斗争当中,也不想当朝堂之中的"异类"。
贺知章
最终在极度纠结之际,贺知章选择遵从自己的本心,做一个纯粹一点的臣子,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了,这样的选择导致他前半生都平平无奇,混了半辈子也只是个七品官员。不过贺知章也有自己的考量,有人选择抱着金大腿平步青云,也有人选择脚踏实地默默无闻,贺知章就是后者,虽然过于稳定,但幸运也就幸运在稳定上。
当别人追名逐利不幸付出生命代价的时候,贺知章还能够一盅小酒笑抚春风,这么说来贺知章的选择也并非没有道理的。
贺知章
贺知章没有别的官员在朝中的稳固势力,也没有不羁的性格做自己任性的支撑,因而为了稳妥起见,只能按部就班甚至随波逐流,这也成为了束缚贺知章的枷锁,并且一锁就是一生。
晚年回乡执念突增,应是满朝文武相送
从上述贺知章的选择来看,贺知章性格多少有些佛系了,不愧是把"不着急,慢慢来"作为座右铭的人。贺知章也确实做到了慢品岁月,最后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贺知章的后半生时来运转,领导终于看到了贺知章的本领,一方面升职加工资,另一方面也享受了太子老师一职的殊荣,晚年的贺知章,不争不抢,凭自己本事做到了高位。
由于贺知章的性格和做派都十分的温和,在朝中人缘那是相当不错的,甚至跟和自己隔了42岁的李白成为了忘年交,说来也不奇怪,两个人都才华横溢,同样喜爱饮酒,自然是有很多共同话题的。
贺知章
有一次两人出门约酒,贺知章忘记了佩戴银两,甚至不惜要把身上的金龟袋卖掉,可见在贺知章的眼里,朋友和饮酒这种实实在在的东西,远比金钱和虚名重要的多。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朝为官近半个世纪,顺遂又稳定,为何晚年却突然想回家了呢?这与贺知章晚年信仰有关。
贺知章晚年信奉道教,并对此深信不疑。一天他结识了一个炼丹的老人,并送以明珠聊表自己诚意,然而老道长并没有把明珠视若珍宝,反而转手交给自己身边的小童,让他买些饼来招待贺知章。贺知章因此而表现得有些不高兴,老道长见到贺知章的反应,向他说道,身处朝堂乱世之间,又怎么能够领悟人生真谛呢?建议回穷乡朴实之地好好领悟生命之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