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提出通过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的方式,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代际公平,增强制度的可持续性。
本月,这项工作进入倒计时。按照既定时间表,我国将于今年年底基本完成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的划转工作。国有资本划转范围,包括中央和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划转比例统一为企业国有股权的10%。这部分国有资本的收益,将专项用于弥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为何选择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的方式?未来,这将对企业和个人产生什么影响?
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2.1万亿,总支出2.8万亿,累计结余4.5万亿,基金支付压力日益增大。早在2017年11月,国务院就印发了《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国资划转试点正式启动,2019年9月全面推开。按照要求,中央层面具备条件的企业已于2019年底前基本完成划转;地方层面,2022年底前将基本完成划转工作。本月,这项工作正式进入倒计时。
划入社保基金的国有资本,无疑将更加确保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给广大参保人吃了一颗定心丸。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通过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有助于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增强制度的可持续性,实现代际公平。
董登新指出,一方面是为了弥补过去的转制成本。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养老金支付压力不断增大,需要充实社保基金。
要理解董登新所说的“弥补转制成本、实现代际公平”的概念,就要把时间转回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之初。《社会保险法》规定,制度建立后覆盖的第一批人,即使没有缴费,也按照“视同缴费”处理,这就形成了一块基金缺口。因此,划转国资的基本目标,就是弥补因实施视同缴费年限政策而形成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也就是“转制成本”。
董登新介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历史上有过两次大的改革。1997年企业推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此之前没有缴费的工龄,都视同缴费,由财政来买单。2014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也开始缴费,在2014年之前没有缴费的工龄也视同缴费。这两次的改革,形成了两大转制成本。只能动用全民所有的国有资产,通过国资划转来偿还历史欠债,也就是所谓的转制成本。
央企划转社保先行一步,2019年已完成81家企业1.3万亿元的划转。业内预测,划转完成后的总规模将在3万亿到5万亿元。这意味着,在年底前,国资划转还要完成至少2万亿的规模。
这2万亿,大多与地方国企有关。今年年初开始,多省陆续出台国资划拨社保的方案,如河南、湖南等地方案在4月出台,上海9月份出台,12月8日,北京市政府公布了《北京市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
这种划转,将如何实际作用到养老金的账面上?各地已出台的方案大致相同,划转比例统一为企业国有股权的10%,这部分国有资本的收益,将专项用于弥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承接主体获取收益的方式是“分红为主,运作为辅”。也就是说,划转的国有资本收益主要来源于股权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