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窦炎的检查方法主要有鼻内镜检查、鼻窦CT扫描、鼻窦X线检查、鼻分泌物细胞学检查、过敏原检测。
1、鼻内镜检查:
鼻内镜可直接观察鼻腔和鼻窦开口情况,检查黏膜是否充血肿胀、有无脓性分泌物或息肉形成。该检查能清晰显示中鼻道、筛窦等隐蔽区域的病变,是诊断慢性鼻窦炎的重要手段。检查前需进行表面麻醉,过程中可能有轻微不适感。
2、鼻窦CT扫描:
鼻窦CT能清晰显示各鼻窦的解剖结构及病变范围,可发现黏膜增厚、窦腔积液、骨质改变等情况。冠状位CT扫描对评估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具有重要价值,是制定手术方案的重要依据。检查时需去除金属物品,孕妇应避免此项检查。
3、鼻窦X线检查:
鼻窦X线可初步观察上颌窦、额窦等大气房的病变,表现为窦腔浑浊、液平面或黏膜增厚。虽然分辨率低于CT,但操作简便、辐射量小,适合作为基层医院的初筛手段。由于筛窦和蝶窦显示不清,目前已逐渐被CT取代。
4、鼻分泌物细胞学检查:
通过显微镜观察鼻分泌物中的细胞成分,可区分感染类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提示过敏性炎症,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细菌感染,淋巴细胞增多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该检查有助于指导用药选择,需采集新鲜分泌物标本。
5、过敏原检测:
包括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用于排查过敏性因素导致的鼻窦炎。常见过敏原有尘螨、花粉、霉菌等,阳性结果提示需要避免接触或进行脱敏治疗。检查前需停用抗组胺药物3-7天,以免影响结果准确性。
确诊慢性鼻窦炎后,建议保持鼻腔清洁,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1-2次,有助于清除分泌物和过敏原。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锌元素可增强黏膜抵抗力。室内保持空气流通,湿度控制在40%-60%,避免接触二手烟和空气污染物。适度运动如游泳、太极拳等可改善鼻腔通气功能,但冬季户外活动需注意保暖。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视力改变、剧烈头痛等并发症表现,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