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什么要写华为呢?因为华为最近在新能源圈太火了,合作的车型正在开花结果,而自己更是华为生态的用户,所以忍不住想表达一下自己对于华为后续发展的看法。
鸿蒙对于新能源行业意味着李书福的一句话
鸿蒙是生长在物联网框架下的软件生态,在硬件越来越趋同的时代背景下,产品定义的天平已经在向软件倾斜,硬件构建了骨骼,而软件定义了灵魂。好好看一看手机行业,大家就不难理解软件是如何定义一个产品的灵魂了。
鸿蒙系统的天赋点几乎点满了万物可联的物联网生态圈,通过统一操作系统下构建的物联网社会,带来的将是与高效、便捷、及时、可靠为核心体验的产品与服务。车辆作为在生活场景、工作场景外的“在路上”的第三场景,是一个以物联网整合为目标的系统所不能放弃的场景。
而鸿蒙+Driveone的共同发力,为华为打通了整车的动力域、控制域两大开发场景。大家不妨再联想一下宁德时代正在研发的CTC(Cell To Chassis)项目,即电池系统与车辆底盘整合,两个巨头企业在不同领域内的发力,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的将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许李书福曾经的那句“造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的简化逻辑,正在被实现的路上。
鸿蒙对于新能源行业的贡献,是在从传统内燃机到新能源发展的减法上,又进行了一次从单一车辆到社会整体生态在信息沟通与操控上的减法。

鸿蒙为物联网生态带来减法式的环境
华为的车们中的真命天子是他自己
华为无疑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个人认为华为在10年内就会通过上市获得更大的融资,并将自己真正的转变为一个整车制造企业。既然已经实现了软件定义产品的行业逻辑,那么硬件本身就会成为软件的傀儡,在硬件整合之下实现降本增效,而系统操控之下注入灵魂体验。应该说华为与赛力斯、北汽蓝谷、长安等的合作都是检验自身逻辑与软件实力的试金石,同时鸿蒙系统能不能被社会所接受,除了现有的手机之外,新能源生态的发力才是决定鸿蒙最终命运的重要棋子。称霸汽车生态,而购买一个与之匹配的手机生态将成为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消费逻辑。微软打开了桌面操作系统的天窗,安卓与苹果打开了移动互联网的天窗,而鸿蒙系统打开的将是万物互联的天窗,决定OPPO们参不参与鸿蒙系统的决策者并不是他们自己,而是鸿蒙生态在手机之外领域的渗透能力。

华为与车企的合作是推动产业进化的新起点
华为不造车,是因为新能源正在变得越来越简单化,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自己喜欢的硬件,然后安装操作系统,如同为四驱车装上操作系统,通过软件的控制为四驱车带来灵魂的改变,才是未来新能源市场的消费场景。而华为下场造车之时,将是这一消费场景逐渐成型之际,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只是社会、企业、消费者在追求效率、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未来十年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将是硬件调教与操控系统之间的对决,也是华为与他的车们所将经历的一次变革与融合,这将是一场持久战,一场在软件催动下发生的新能源市场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