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许世友,大多数人想起的便是他的酒量,他的骁勇善战,他的战绩......但英雄也有不足之处,也有“不过人”之处。
他一生征战无数,也攻下了无数座城池,功勋卓著,但曾经有一个县城他打了16天也没攻下来。
正当万分焦灼之际,一个小班长出了个主意,后来竟然收获了奇效,很快就攻下了这座城池,许世友对此赞叹不已,甚至自愧不如。
那么,这场战役究竟是怎么样呢?
许世友
鲁中堡垒
1948年,解放战争已经进入了中后期,国民党军队已经大大处于劣势地位,全国上下很多地方都已经解放,山东省亦是差不多。
当时整个山东除了济南、青岛和潍县等少数城市还处在国民党的统治之外,大多数都已经解放了,因此攻下这几个城池的计划也已经提上日程了。
要是解放了潍县城,不仅能够切断蒋介石集团所在的青岛和济南的联系,还可以使我国胶东、渤海、鲁中三个战略区连在一起,意义十分重大。
这时许世友决定发起潍县战役,先把这个小县城拿下,切断济南和青岛的“后路”,为我军争取有利的先机。
但“万事开头难”,潍县战役的开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甚至可以说,从一开始就“卡壳”了,两军陷入了僵持之中。
其实,这与潍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城墙有关。
潍县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潍坊市,自古以来就是经济发展的枢纽处,不仅交通发达,地理位置也是十分重要的。
它的交通网四通八达,是京东古道的重要枢纽,堪称胶东咽喉,军事要冲,因此从汉代开始潍县就开始建立了它自己的城墙。
自古以来潍县城墙不断加固修缮,早就形成了特殊的高大坚固的“铜墙铁壁”,更是有“鲁中堡垒”的称呼,易守难攻。
据说在潍县战役之前,从来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够凭借武力强行打开过潍县城,也就是说历史上没有一个人攻下过潍县的城墙。
国民党军队占据这样的战略优势位置,自然是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了。
当时潍县的国民党守军指挥官是第45师师长陈金城,同时驻守的还有张天佐、张景月等地方武装军队,总兵力达到47000余人,实在是易守难攻。
而且,陈金城下令以东西两城为核心,在城里城外设下了三道防线,不仅有大量字母堡群,更是有地雷、暗堡、陷阱、铁丝网等防御工程,长达二十余里。
此外,潍县城墙外有护城壕沟,它的长和宽都达到了五米以上;城墙下面更是筑有土城墙,坚硬无比,上面还有地堡、暗堡等。
城墙高度也不容小觑,至少有13米以上,上面设有电网和多层火力点,而且不仅城墙内设置了多重关卡,潍县城内也大同小异。
在潍县城内的街头巷口、高楼空场等或多或少地都设置了一些地堡......种种一切,形成了潍县城坚固稳定的一套防御体系。
这让本就难以攻陷的城墙难上加难,这种复杂坚固的城墙防御体系在整个华中战场上都是十分罕见的,曾一度让许世友军队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十分困难。
当时跟许世友一同指挥的谭震林就曾经说过:“潍县战役工事之复杂,设备之周全,纵观整个华东战场都是十分罕见的。”
对此陈金城在向上级的报告汇总也曾说道:“潍县固若金汤,万无一失,金城稳矣。”
他坚定地认为共产党是不可能攻破这种复杂坚固的防御体系的,更不可能攻下这个如铜墙铁壁般的城墙的。
谭震林
进展缓慢
1948年4月2日,潍县战役正式打响,它是由许世友、谭震林等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组成的。
考虑到攻城的难度,在这场战役中,解放军总共出动了54个团近12万人的兵力,声势浩大。
为了阻止国民党向济南、青岛方向的援兵,许世友计划用22个团作为打援部队,专门用来攻打国民党的援军。
除此之外,许世友还准备了6个团作为预备队,其余的26个团全部分配到攻城的队伍之中,攻城队伍自然是不容小觑的。
因此,国民党的防御体系十分周全,解放军的攻打体系更是十分周到,双方都是作了万分的准备而来的,这场战役的较量不相上下。
战争打响之后,由于陈金城在城墙外围以及城墙上布置了大量的暗堡、地雷,地堡等,解放军的攻势发展十分缓慢,必须逐个击破。
首先得攻破外围,先捣了敌人的“外壳”。
许世友指挥解放军们冲锋陷阵,同城墙外围的军队们作战,同时也得多观察注意这些陷阱的分布,因此解放军的优势并不是很大。
在长达半个月的艰苦作战之后,我军终于彻底肃清了城墙外围的敌人,但也损失了大量的兵力和物资,总体上不大可观。
接下来就是攻城之战了,城墙不破,基本上是难以一战了。
经过16天的作战之后,26个团的攻城队伍大都已经十分疲惫,炮弹等军资也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城墙始终攻不下来。
攻城部队先是采取了“坑道作业”的方法,想着通过坑道来度过城墙,但很快就遭到了敌军的炮弹轰炸,失败而返。
后来又采用了“上攻”的方式,即把炸药包绑在木杆上往城墙上送,炸向城头,但由于潍县城墙近13米的高度,解放军的木杆终是无法到达那样的高度,只好作罢。
而且即使是到达了那样的高度,炸药包的爆炸也有一定的时效性,在这样的高度下爆炸的时间无疑是拖长了,极大可能在半空中就会爆炸,作用不大。
在这样多次的尝试,数次的失败之后,解放军的攻城队伍更是疲劳不堪,损耗不少,在这样盲目攻打之下只是徒劳。
因此为了大局着想,许世友和谭震林在讨论之后,一致决定先暂停攻城的进展,让队伍先行休整,同时利用这个时间集思广益,寻找攻城的办法。
妙计攻城
在多次攻城无果之后,解放军的攻城发展十分缓慢,不得不暂停攻城,修整军队,另想他计。
在这多日的调整之中,许世友不断向军队甚至附近的居民抛出了“橄榄枝”,不断寻求攻城之道,军民上下也都在不断思考,团结一心。
其中自然是不乏献计之人,但大多数要么是不合实际,没有考虑城墙的特殊防御体系,要么就是效果显著,可行性不强,很快就被许世友否决了。
终于,26个团中的9纵队伍中的一个小班长提出了他的妙计。
此人名叫宋文章,是一个小连队的班长,在攻城部队中并没有多大的知名度,除了小队的几名士兵之外,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他。
而也正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班长,提出了攻城大计,大大推进了潍县战役的进展。
他提出:在绑炸药包的木杆顶部安装一个滑轮,从而借助滑轮的速度很快就能把炸药包送达城头,进行爆破。
这样一来不仅巧妙地就解决了先前炸药包提前爆炸的问题,而且用滑轮的方式成本低,效率却十分高,速度也十分快。
这个方法很快就受到了许世友等人的赞叹,他们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很快就采用了这个计谋。
许世友很快就下令让军队开始制造“滑轮炸药包”,并在正式攻城之前进行了多次的演练,都成功了,这令许世友十分激动和赞叹。
攻城正式开始了。
4月23日傍晚,一声令下,200多门炮台同时开火,来势汹汹。
在滑轮的快速传递之下,当木杆到达墙头的后几秒中,炸药包也紧接着而来,几乎同步,这种场景打得国民党军队措手不及,甚至来不及反应就已经炸开了。
很快炸药包就在木杆滑轮的传递之下一个一个攻上城头,爆炸声层出不穷,此起彼伏,演奏着天地间“最动听”的音乐。
一个多小时之后,东西城的垛口、城门楼、碉堡地堡等基本上就被炸毁了,陈金城引以为豪的潍县城墙防御体系基本上被摧毁了。
大量国民党守军火力已经被解放军压制,失去了还击能力,只能被动防御。
而在炮击结束之后,解放军的工兵们开始爆破行动了。
原本深宽都达五米的护城河很快就被爆破掀起的大量泥土填平,地堡里的国民党军队们很快就失去了抵抗能力,缴械而败。
接着解放军就向城墙下面的地堡、暗堡发起进攻,很快就将敌人一扫而空,国民党守军们溃不成军,解放军节节攻进,很快就到了城门口。
随着潍县城头被拿下,解放军早就占据了战略优势,敌军无法从城头向我们发起反攻,只得退守城墙之中,可谓是“负隅顽抗”了。
解放军很快就攻上了城头,掌控了突破口的两侧,紧接着很快就击败了守军,取得了此次战役的胜利,并发射出红色信号弹,宣布登城成功。
当第一面红旗插上潍县城头的时候,许世友一行人不禁喜极而泣,激动不已,“鲁中堡垒”终于攻下了!
战后,在此次战役中做出了重大贡献的79团荣获了中共中央华东局、华野授予的“潍县团”称号,宋文章也受到了许世友的大大称赞和通报表扬。
让我们致敬这些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军人们,铭记历史,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