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是我军建军以来也是国内革命战争中规模最大的3场战役,战场地域之广、参战人数之多、作战样式之复杂对于我军来说也是前所未有。
辽沈战役前,拥兵百万的林彪对于毛主席制定的“关门打狗”战略一度迟疑不决,用“准备了一桌饭,却来了两桌客人”来比喻当前的战场形势。
淮海战役前,面对60万对80万兵力对比的悬殊,毛主席称之为“一锅夹生饭”,粟裕大将则感叹为“戎马生涯最艰难的时刻”。
众所周知,林彪和粟裕都是经过无数战火淬炼成长起来的我军优秀战将,无数次以少敌众、以弱敌强的生死恶战都走过来了,现在,胜利的曙光已然出现,他们自然不会对眼前这些手下败将产生一丝畏惧。
不过,此刻摆在林彪和粟裕面前的战役将决定未来解放战争的进程,失败的概率固然少之又少,但是胜利的果实有多大,他们还是心存疑虑的。
辽沈战役的开局之战是从锦州攻坚战开始,拿下了“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的锦州,东北战场上的五六十万蒋军将完全成为瓮中之鳖。这一点,敌我双方都看得清清楚楚。林彪的几十万大军按照毛主席“关门打狗”的战略意图从哈尔滨到锦州千里机动,驻守沈阳的东北蒋军精锐部队——第9兵团10万精兵后脚出动,华北的蒋军也向锦州西部的葫芦岛集结,从东、西两面对东北野战军形成夹击的态势。
面对气势汹汹的蒋军,毛主席找出了破解之道,他要求林彪在10天之内攻下锦州,而后视情况歼灭东西两路敌军中的一路。
而要打下锦州,首先是必须将这两路敌军挡在锦州之外!特别是从葫芦岛方向冲过来的蒋军“东进兵团”,距离锦州仅仅30多公里,几乎就是一个强行军的距离,对攻打锦州的东北野战军主力威胁最大!
“东进兵团”是蒋介石从华北、山东抽调的部队组成,下辖第39、62、54、92军,共11个师,另外还有海军、空军全力配合。而从葫芦岛到锦州一带地处辽西平原,根本无险可守。对于东北野战军来说,他们将要在无险可守的地带打一场并不擅长的阵地战!
阻击地点选在了北宁铁路锦州段的塔山,参战部队是东北野战军第4、11纵队。
淮海战役的开局之战是碾庄圩之战。粟裕获悉蒋军第7兵团5个军12万人从新安镇向徐州撤退,随即指挥华东野战军从鲁南南下,经过七个昼夜的行军作战,一举将退却中的蒋军包围在距离徐州仅仅40多公里的碾庄圩。徐州的蒋军随即出动第2、13兵团约20万人,由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指挥,沿着陇海铁路向东救援第7兵团。
粟裕则在陇海铁路南北两侧摆开3个纵队全力阻击。
从规模上看,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和淮海战役中的徐东阻击战,敌我双方参战兵力都在20万人以上,蒋军在兵力、火力上都占有优势,结局都是以我军胜利而告结束。塔山阻击战的胜利直接决定了辽沈战役的结局,而徐东阻击战后,华东野战军依然面临凶险的局势。那么问题来了,这两场我军战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的阻击战,究竟哪个难度更大呢?
从配置的兵力来看,徐东阻击战华东野战军在正面配置了第7、10、11纵队,侧翼配置了苏北兵团的第2、12纵队和鲁中南纵队以及中原野战军的第11纵队。熟悉军史的朋友不难发现,粟裕摆的这个阵势完全就是两个月前济南战役时“攻济打援”战术的翻版。
粟裕的意图很明显,既要吃掉碾庄圩的第7兵团,也要把从徐州出来的第2、13兵团包了饺子。从兵力对比上看,淮海战役前华野总兵力为36.9万人,蒋军3个兵团也在30万人以上,火力上也强于华野。淮海战役这锅夹生饭的第一口,先由华野来吃。
碾庄圩之战的惨烈程度超过了粟裕的想象!粟裕原本想趁第7兵团这支杂牌部队立足未稳之际发动连续突击,一举将其歼灭。然而蒋军利用碾庄圩原有的防御工事进行顽强抵抗,激战3天,碾庄圩岿然不动,华野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而恰在此时,杜聿明指挥两个兵团从徐州隆隆开出。舔了一下伤口的华野随即在20多公里长的地段上构筑防御工事,迎击杜聿明大军。
参战的华野第7、10、11纵队除了第10纵队有打阵地战的经验外,其余两个纵队都算不上整个野战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而且由于济南战役结束不久,部队没有得到多长时间的休整便投入了规模更大的淮海战役。更重要的是,由于华野提前行动,后勤补给一时难以跟上,首次攻击碾庄圩失利,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林彪在塔山配置第4、11纵队担负正面防御,而且还调第1纵队担任总预备队。从兵力上看,东野防守塔山的兵力虽然比“东进兵团”旗鼓相当,但是从整个战役过程来看,11纵主要防守锦西方向,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塔山正面战场。1纵几次想在塔山阻击战最危急的时候请命增援,最后都被林彪拒绝。也就是说,塔山阻击战的全过程,几乎由4纵独自完成。林彪给他们的命令是:“必须死打硬拼!”
从兵力对比上看,徐东阻击战是华野3个纵队对抗蒋军6个军,塔山阻击战是东野1个纵队对抗蒋军4个军。后者的难度似乎要比前者更大一些。
但是真实的情景又是如何呢?
塔山之战,蒋军投入4个军、11个师的兵力,而且有海空军的全力掩护,蒋介石还一度到葫芦岛亲自督战。首先发起攻击的蒋军第54军军长阙汉骞神气十足的说:“总统来了,比增加10万精兵都强!”
电视剧《大决战》中关于塔山阻击战这一段,将蒋军内部贪功委过、互相倾轧的一幕描述的淋漓尽致。一开始,“东进兵团”的将领们仗着强大的兵力、火力优势都没把无险可守的塔山放在眼里,基本上都是上来就打。54军第一个冲到,打了一天没拿下,第二个赶到的第62军随即又冲了上去。两个军连续碰壁,独立第95师又匹马单枪地杀了上去。国民党海军的大口径舰炮、空军的重型轰炸机也不甘示弱,小小塔山整日整夜在炮火打击下抽搐着。
从蒋军的行动过程不难看出,“东进兵团”4个军11个师的到达时间不一样,都是由海军舰艇载运、横渡渤海而来。除了54军,其余3个军因为走海路的原因都发生了严重的晕船现象。最倒霉的是39军,在靠岸前夜遭遇8级大风,船只颠簸了一个昼夜,士兵们呕吐不止,最后干脆就没有参战。原本赶来参战的坦克,直到锦州被攻克才赶到葫芦岛。
受蒋介石委派、担任战地督查组组长的罗奇一心想让他的老部队——独立第95师抢夺胜利桂冠,拒绝了54军参谋长杨中藩迂回塔山的建议,强行命令部队从正面进攻。而作为“东进兵团”总指挥的侯镜如本身就对抽调华北部队增援东北不满,出于保存实力的念头,他担心即便突破了塔山,面对几十万装备精良的共军,“东进兵团”也是凶多吉少。本来想一心建功的54军军长阙汉骞、62军军长林伟俦拗不过这几位大爷,先前的勇气顿时全无。
最后,塔山阻击战从第3天开始,担负正面进攻的“东进兵团”部队只有54军1个师、62军2个师和独立第95师,总共4个师的兵力,其余部队或担负守备或作为预备队,总之都没拉上去。
地面部队各军之间互相拆台,军种之间更是尿不到一个壶里。
空军还比较配合,战机频频出动配合步兵的进攻,海军的配合则是徒有虚名。
塔山之战开始前,国民党海军最大的军舰——“重庆”号巡洋舰载着海军总司令桂永清来到塔山外海,152毫米口径的舰炮对准了塔山。可是当海军舰炮开火后,地面上的蒋军士兵突然发现远射程的舰炮炮弹在距离共军阵地很远的地方就落地爆炸了,看上去浓烟滚滚,实际上却没有打到共军阵地上。
原来,“重庆”号巡洋舰舰长邓兆祥和不少爱国官兵早就对腐败透顶的蒋家王朝感到绝望。于是,他们借口军舰吃水太深,不肯靠近塔山海岸。距离远,纵深目标看不清,他们便根据地图上的标识胡乱开炮。桂永清被蒙在鼓里,他担心误伤步兵,干脆下令停止射击。
所以,进攻塔山的蒋军部队,不仅兵力薄弱而且仗越打到后面,火力掩护也越来越弱,完全靠士兵的性命去填。为了鼓励士兵拼命,阙汉骞给士兵们预支了3个月的军饷。罗奇更是用50万金圆券在独立第95师组织了一支敢死队。塔山之战结束后,独立第95师3个主力团打得只剩下3个营。
“东进兵团”的兵力、火力优势发挥不上,4纵则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死守阵地,一次次打退了敌军的进攻。
塔山阻击战结束一个月之后的徐东阻击战,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却没有这样好的机会。他们面对的对手都是交手多年并且很少落败的蒋军精锐部队。
除了杜聿明,蒋军第2兵团司令邱清泉、第13兵团司令李弥,都是和粟裕屡屡交手而且占过便宜的骁将。1947年7月间的临朐之战,时任整编第8师师长的李弥指挥所部坚守临朐1周,依托坚固的工事硬是顶住了华野3个纵队的轮番进攻。第7兵团驻守的碾庄圩,原本就是他的驻地,也构筑了不少坚固的野战工事,这也是仓皇撤退的第7兵团能死守3天不灭的主要原因。
邱清泉,绰号“邱疯子”,蒋军内少有的装甲兵精英,尤其擅长进攻作战,曾经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5军军长。1948年6月的豫东战役,粟裕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歼灭第5军。然而第5军在邱清泉指挥下左冲右突,粟裕始终没抓住机会。
碾庄圩之战打得难解难分,邱清泉、李弥同时开动,粟裕决心将他们全部干掉!
激战开始后,蒋军两个兵团的将领及各军兵种没有出现像“东进兵团”那样互相拆台的现象,甚至在某些程度上配合极为默契。战役一开始,蒋军一下子投入4个军的兵力,在南北长20公里的地段上同时发起进攻,在几百门大炮、数十架飞机、数十辆坦克的掩护下,气势汹汹地向华野阻击部队扑来。在战术上,他们不像“东进兵团”那样各打各的,谁也不管谁,而是集中优势兵力、火力猛攻一点。第5军隶属第2兵团,第8军隶属第13兵团,他们曾合力攻击华野第10纵队。10纵是华野部队中最擅长打阵地战的部队,整个徐东阻击战中也就属10纵打得最艰苦。
第10纵队在战后的总结中说道:
“敌进行攻击时善于集中其炮火与兵力,多采取宽大正面的而有重点的攻击。在主攻方向集中炮火轰击一点,集中坦克与步兵攻击一点。突破一点巩固一点,再行伸展。在攻击队形上采取前接头的三角队形,并有纵深配备。在战术上善于寻我侧背或接合部,实行迂回攻击。如正面攻击不利时即就地停止,进行近迫作业,判知我侧翼薄弱时,即以一部实行大胆的侧翼攻击。待侧翼成功后,正面即行攻击。”
徐东战场上蒋军部队的战术战法之高明,由此可见一斑。
能否在锦州外围挡住优势敌军的进攻,一直是林彪迟迟下不了强攻锦州的决心的主要根源所在。塔山不是山,也没有山,部队在开阔地上构筑防御工事阻挡优势敌人的猛烈攻击,这不仅在我军战史上极为罕见,林彪的军旅生涯中也十分罕见,谁也知道,林彪最大的特长是打运动战。
但是眼前这场阵地战必须打,而且还必须打好。对此,在战前的动员大会上,林彪用严厉的口气告诉4纵各级指战员说:
“打不下锦州,军委拿我是问,要我的脑袋。守不住塔山,我拿你们是问,要你们的脑袋!”
4纵是东北野战军中一支擅打运动战的虎狼之师,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就是主力部队,新开岭之战,全歼蒋军精锐第25师。但是论打大规模阵地阻击战,对于能征惯战的4纵来说也是一个新课题。他们原本是参加攻打锦州的,临时接到命令开赴塔山布防。从构筑野战工事上来说,打阵地战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外行。开战第一天,他们的阵地几乎被全部摧毁,塔山东面的打渔山阵地也被蒋军一举占领。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一直是我军在战争年代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蒋军炮火猛烈,4纵官兵就积极总结经验教训,白天打仗,夜间修筑工事。蒋军炮火打来的时候,战士们就躲进交通壕里。当敌军步兵冲上来的时候,战士们再一跃出战壕射击。4纵炮兵还在敌军冲锋的时候集中火力打击其后尾。
学习成绩的好坏,背后则是意志力的支撑。4纵作为东野主力纵队之一,顽强的战斗意志也是这支部队的标签。塔山阻击战的成败每个指战员都了然于胸,纵队首长提出了“我们准备以一万人的牺牲代价,决心打好这一仗。”
首长的意志和决心像烈火一样迅速燃遍每个指战员的心头,每个被战火吞噬的阵地都发生殊死搏杀,每个作战单位没有一名战士临阵脱逃。守卫塔山主阵地最前沿——刘家屯的12师36团警卫连2排43名官兵在排长冯玉江指挥下,一天之内打退了蒋军9次进攻。10师28团2营6连机枪班班长孔守法和两个战士被隔绝在敌军阵地上,与指挥部失去联络。3个人临危不惧,机智地摸到敌军一处炮兵阵地并将其摧毁。然后3个人又在两军阵地之间隐蔽下来,当蒋军发起进攻时,孔守法3人突然开火,猝不及防的蒋军顿时倒下一大片。3个人坚持了整整1天,歼敌100余人,黄昏时分才悄然返回己方阵地。
我军在“与阵地共存亡”的鼓舞下顽强的坚守着塔山阵地,相反,不知道为什么而战的蒋军的战斗意志远不如我军坚强。“东进兵团”司令侯镜如是最早在东北与我军作战的蒋军将领之一,没少领教过林彪的厉害,这次来塔山也是被蒋介石硬生生塞过来的。他曾私下对参谋长张伯权说:
“按我们目前的情况,对塔山和锦州是不可能打进去的,若打进去也出不来,如果打不进去还可以多维持几天。”
对此,侯镜如拒绝了54军提出的集中主力攻击白台山、从西面迂回塔山的合理化建议,而是按照罗奇的拼老命的法子从正面硬刚。
最高司令官尚且心存胆怯,又怎么能指望下面的士兵舍命疆场呢?
蒋军的进攻先是炮火猛轰一番,然后以整营整连甚至是整团的步兵冲锋。冲到我军前被火力阻击,前面的倒下,后面马上趴在地上不动,亦或是掉头逃走,只丢下横陈在阵地前的尸体和呻吟的伤员。
塔山阻击战持续6个昼夜,4纵虽说打得艰苦,却很少出现丢掉阵地,更没有后退一步的情况发生,阵地一直坚如磐石,岿然不动。作为全军预备队的东野1纵,也始终在4纵身后待命而没拉上第一线。
而位于江淮大地上的徐东战场,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面对杜聿明的两个兵团,却是险象环生。
前面说过,杜聿明大军在战术上要远胜“东进兵团”一筹,并且两个兵团大多数部队是华东野战军的老对手,对我军的作战特点十分熟悉。邱清泉认为“共军一向是打了就走,因此只要坚持住,几天后如果无法解决战斗,他们就会主动撤退。”作为最高长官杜聿明,是蒋介石的忠实信徒,无论是作战才能还是意志力,都远远强过杂牌出身的侯镜如。在塔山阻击战期间,侯镜如始终待在葫芦岛的指挥部里,而杜聿明屡次亲临前沿指挥。
论火力程度,杜聿明大军比起“东进兵团”要猛烈得多。根据战后国民党当局的统计,在救援黄百韬兵团的行动中,单是炮弹就打了12万发,华野3个纵队每天要承受将近1万发炮弹的轰击。这主要得益于徐州本身就是蒋军在中原地区重要的战略防御支撑点,弹药极为充裕。而“东进兵团”全部是自带干粮上阵。
华东野战军弹药不充足、阵地仓促构筑并且要力争将杜聿明大军吸引并堵截到徐州以外,所以,在徐东阻击战中是且战且退,杜聿明大军每天以2—3公里的速度推进。仗打到最后,李弥的第13兵团一度推进到距离碾庄圩只有不到10公里的大许家,碾庄圩完全处于蒋军的大炮射程以内。
但是华东野战军的战斗意志丝毫不比东北野战军差,虽说是且战且退,却没有哪一个作战单位因为怯战放弃阵地,蒋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
华野10纵28师82团1营坚守运河南岸的解家台子,顽强抵抗一整天,该营3连以伤亡70人的代价毙伤蒋军600余人,涌现出了“一级人民英雄”戴先运和“二级人民英雄”盖希云。
杜聿明的步步紧逼和黄百韬的殊死顽抗牵动着千里之外毛主席的心!
1948年11月14日,也就是徐东阻击战的第三天,毛主席建议粟裕阻击部队向东撤退,吸引杜聿明大军继续深入,同时以苏北兵团迅速行动,切断杜聿明的退路。
毛主席的一条妙计让粟裕眼前一亮,他随即命令苏北兵团3个纵队马上行动,向徐州东南方向隐蔽出击。
杜聿明到底不是侯镜如那样的等闲之辈,他看到正面推进速度缓慢,也想到了迂回包抄的办法。关键时刻,杜聿明动用了预备队第74军,企图从南面绕过正面,直插华野阻击部队的后方。
11月15日夜,敌我两军在距离徐州仅有8公里的潘塘镇狭路相逢。一开始,双方谁也不清楚对手的实力,遭遇战打了一昼夜,在潘塘镇形成对峙。74军隶属邱清泉第2兵团,邱清泉担心自己的部队发生不测,急忙从正面战场抽调70军两个师赶去增援。
由于敌军增兵,再加上我军失去了突袭时间,切断杜聿明大军后路的计划事实上已经无法完成,况且碾庄圩之战依然在白热化中进行。于是,粟裕考虑放弃围歼杜聿明大军的计划,于11月16日命令苏北兵团主动后撤,另寻战机。而邱清泉满以为自己打了一个大胜仗,兴高采烈的向蒋介石汇报歼灭共军20万的“徐东大捷”。
当然,谎报归谎报,徐东正面战场上的蒋军攻势一直持续到11月23日碾庄圩之战结束,第7兵团侥幸逃脱的几位将领带来黄百韬自杀身亡的消息后才停下来。
相比持续6天6夜、我军伤亡4000余人塔山阻击战,徐东阻击战持续时间长达10个昼夜,我军伤亡高达1.7万人。
但无论如何,这两场不同地域的阻击战打出了我军的军威,为整个战役的完全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鲜血洒在两片热土上的英雄们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