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江苏省军区南京第一退休干部休养所工作人员郑重地把“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挂在张力雄的脖子上时,这位躺在病榻上的108岁老兵,脸上露出孩童般灿烂的笑容,紧紧握住干休所领导的双手,内心的喜悦与激动溢于言表。
今年,是张力雄入党的第90个年头。16岁入团,18岁入党,从红军、八路军到解放军,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张力雄亲历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风雨征程,见证了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光辉历程。
“爸爸常跟我们说,他这一辈子打过很多仗,也立过功,但最自豪的,是永远忠于党。”张力雄的女儿张炜炜说,父亲自从第一次见到红军,就坚定了跟着这支队伍、跟着共产党走到底的决心。
1929年,16岁的张力雄听说红军来到了闽西,正在离家不远的回龙镇开仓放粮。他壮着胆子一个人跑过去,想看看“传说”中的红军到底什么样。
“有人说我们红军一个个都是黄眉绿眼,牙齿八寸长,额头上都刻了一个‘共’字。你看我们是不是那个样?”一位红军干部见张力雄在一旁看得认真,热情地和他开起了玩笑。
看到这支队伍纪律严明,对普通民众态度可亲,还分土豪的财物救济穷苦百姓,家境贫寒的张力雄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平等和温暖,也看到了一种新生活的希望。“我暗暗下定决心,这辈子非当红军不可!”张力雄曾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那一年,张力雄加入革命队伍,在几名共产党员的领导下参加本地区的农民暴动。1932年,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出指示,号召扩大红军队伍。得知消息后,张力雄立刻报名参加了红军。之后,他被安排进入红军学校学习,毕业后任红五军团第34师100团1营机枪连指导员。
到团部报到时,团领导指示营长发给张力雄一支左轮手枪。授枪时,营长严肃地说:“这支手枪是我们的同志冒着生命危险从敌人手中夺来的,来之不易,希望你珍惜,并用它多打敌人,多缴敌人的枪,为那些在战斗中光荣牺牲的同志报仇,为革命的最后胜利立功!”张力雄接过枪,双手因激动而有些颤抖。他手捧着参加革命以来拥有的第一支枪,用响亮的回答表明了自己杀敌立功的决心。
至此,张力雄走上了“力克百战方为雄”的战斗道路。
1934年9月,为确保大部队迅速撤离苏区,红五军团主力和兄弟部队一起,与国民党军队在江西兴国的老营盘激战了三天两夜。战斗结束,部队还未休整,张力雄又接到紧急命令:务必在第二天拂晓前渡过于都河。在夜色掩护下,张力雄率部队迅速朝于都河方向转移,从此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路长征一路险。在许多老红军的记忆中,“过草地”是长征途中最难最险的一段。张力雄所在的部队,曾三过草地。
1935年8月,在红5军随营学校任政委的张力雄随部队到达四川阿坝查理寺后进入草地。映入他眼帘的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沼泽地,脚踩上去软绵绵的,散发着臭味的黑水嗞嗞地往上冒。碰到泥深的地方,脚很容易就陷进去,而且越陷越深。
在这样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经过5天艰苦行军,张力雄带领部队终于到达噶曲河畔。正当大家盼着赶快渡河走出草地时,军部送来通知:“立即出发,南返阿坝。”这意味着要第二次过草地,张力雄虽满腹疑虑,但军令如山,他坚决执行。然而,残酷的形势很快证明,在川康边境无法建立革命根据地。1936年8月的一天,红5军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把已调任45团政委的张力雄和团长叶崇本叫去,要求他们抓紧筹集干粮,准备第三次过草地。
前两次过草地的经历还记忆犹新,听到又要过草地,张力雄思想上有些紧张。董军长看出了端倪,说道:“这次走一、三军团走过的路线,经毛儿盖、松潘西侧进入草地。”
“按毛主席的路线走!”第三次过草地,尽管预料到行程依旧艰难,但红军队伍再次大会师鼓舞了部队前进的脚步。
作为过草地的最后一批红军,附近能吃的野菜都被先头部队吃光了,张力雄便动员全团同志把皮带和土制牛皮斗篷拿出来,集中到供给处统一分配。张力雄率先拿出自己的皮带。叶团长开玩笑说:“政委,你舍得吗?”张力雄的这根皮带在全团很有名,它又宽又长、黄得发亮,是1934年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送给他的纪念品。张力雄毫不犹豫地说:“有什么舍不得,能让战士们吃饱肚子最重要!”
“虽然父亲年纪大了,过去的许多事情都记不清,但他一直记得参加过的那些战斗,给我们讲过很多战斗故事,特别是惨烈的血战高台。”张炜炜说,“他说那时由于弹药不足,红军将士只能用锄头、铁叉、杀猪刀甚至是石头与敌人进行肉搏,但大家毫不畏惧,硬是抵挡住了一波波如潮水般涌来的敌人。”
1937年初的高台战斗中,一枚飞溅的弹片击中了张力雄的左腿,他不得不从阵地上下来。刚把伤口包扎好,就听到城西枪声大作。警卫员出去查看,一去未归,感到情况不妙的张力雄抓起一根扁担,忍着伤口剧痛冲了出去,后来在一位老乡家藏了好几天才脱险,却与西路军失去联系。张力雄四处打听,昼伏夜行,几经辗转、苦苦寻找,才回到部队。
“你回来就好。高台失败了,但革命没有失败!”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简短的两句话,让张力雄感受到极大的温暖和鼓励。
全面抗战爆发后,张力雄在抗大工作了6年,后率部辗转华北、豫北、豫西等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期间,他参加了中原突围、淮海战役、进军大西南等一系列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在驻西南地区部队工作多年,即使遇到过一些挫折,他始终信念坚定,对党忠诚,为巩固国防、建设边疆作出贡献,离休前任福州军区顾问。
年少立下报国志,一生无悔跟党走。“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这首流传于原中央苏区的革命歌曲《当兵就要当红军》,是张力雄最喜爱的歌,时常挂在嘴边。2001年,88岁高龄的张力雄,参加原南京军区组织的文艺演出,赢得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父亲曾说过,他参加革命前,只是一个没文化的童工,过的是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参加革命后,是党把他送入红军学校和抗大学习,在战争中历练成长,成为一名军队高级干部。所以,就像歌中唱的那样,对他来说,‘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张炜炜说,父亲晚年喜欢书法,写得最多的是“思源”两个字,意思就是饮水不忘挖井人,不忘他能有今天,是党培养教育的结果。父亲还一直教育我们要知党恩、跟党走,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始终牵挂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关心家乡的建设发展。2016年,他给家乡福建上杭障云村捐款10万元,用于帮助因贫困辍学的孩子完成学业,鼓励他们长大后为党和国家作贡献。
(题图摄影:倪超 制图:扈硕)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