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听说你连接收成都军区的方案都带来了?”
1985年8月14日,我国各大军区领导人齐聚一堂,等待邓小平同志公布中央最终决定的军区调整方案。
而在会议开展前夕,就有将军向昆明军区负责人张铚秀将军这样调侃,张铚秀将军则只是笑而不语。
会议很快正式开始,当邓小平同志公布到西南军区合并方案的后,会场内却陡然一静、紧接着又陷入一片嘈杂。
张铚秀将军更是眉头紧皱、难以置信。
而这一切都只因为邓小平同志说了十个字:昆明军区并入成都军区。
在8月14号我军正式召开军区合并会议之前,中央就已经提前拟定好了一份预案,而在这份预案中,对于西南地区军区合并问题有着清晰规划:昆明军区将并入成都军区。
中央的预案决定并没有出乎各大地方军区的意料,昆明军区不适合裁撤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昆明远比成都更接近国防线、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仍未结束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昆明军区作战。
再比如昆明军区军队的前身是“二野”,而邓小平同志当初正是这支部队的老政委,没人觉得邓小平同志会拿自己的老部队“开刀”。
这些说法有道理吗?有,可最后的结果呢?昆明军区被裁撤。
异常的结果总会引发无端揣测,在邓小平同志公布了军区合并结果之后,不了解实情的人是说什么的都有。
有人说这是当时的负责人何正文将军徇私不公,也有人说这是邓小平同志有意以自己的老部队来为“裁军”立威,甚至还不乏人恶意揣测,然而这些全部都是无稽之谈。
那么中央为何会在正式会议中提出与预案完全相反的决定,邓小平同志又为何要废除昆明军区呢?这还得从两段对话说起。
两段对话,吐露心意
在党中央已经基本定下了由昆明军区“吞并”成都地区的基调后,“裁军”直接负责人何正文将军却找到了邓小平同志,与邓小平同志进行了一段恳切的谈话,
何正文将军表示,自己仔细思量了一番,觉得将昆明军区并入成都军区是不可取。
“为什么这么说?”
彼时的邓小平同志已然八十多岁了,但依然显得很精神,面临何正文将军的来访与意见,他并没有表现得很惊讶,反而是神色冷静认真的询问他的意见。面对邓小平同志的注视,何正文将军一边思索一边说道,
“越南反击战已经步入尾声了,昆明军区在边防方面的作用并不是不可取代的。而从位置的角度看,位于川藏枢纽的成都要远比战略纵深极深的昆明更加优越……”
何正文将军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而邓小平同志也不插话,就这么一边听着,一边慢慢点头,等到何正文将军说完了之后,才轻轻敲了敲桌子,目光赞赏的看着何正文将军道,
“不错,和平与发展才是未来的主题。”
事实上,就两大军区合并问题来找邓小平同志表述自己意见的,不仅有何正文将军,还有当时的成都军区司令员王诚汉将军。
当时他表示,自己来找邓小平同志请教军区合并问题,但他的立场不是成都军区司令,而是一个有党性的党员。
见到邓小平同志愿意跟自己讨论两大军区的合并,王诚汉将军连忙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作为一个在西南地区管理了数十年军队的老干部,他从政治、经济以及战略意义等多个角度陈述了成都军区的重要性,说到最后,他还颇为认真的给邓小平同志补充了一句,
“若将昆明军区作为西南中心,那么光是在周边架设铁路网,就要再投资一个亿以上!”
对王诚汉的话,邓小平同志当时并没有表述明确态度,也正因如此,虽然王诚汉将军站在为国为民的角度上、打心底里觉得成都军区的战略意义是要比昆明军区更大的,也没想到邓小平同志最后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虽然说惊讶于中央的决定,但是昆明军区还是积极、严格地服从了中央的命令。
昆明军区所有人员都在8月31日前从该地撤离、而昆明军区原驻地也被改建,至此,昆明军区彻底淹没在时间的洪流中。
可能很多人都会感到困惑,像军队、军区不是越多越好吗?为何我国要将十一大军区并为七个呢?其实这都是源于我国军队上当时的一件大事,“百万大裁军”。
一根手指,百万裁军
1984年11月1日,在国庆阅兵仪式结束后的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向与会者们伸出了一根手指,郑重提出了他“裁兵一百万”的想法。
要知道当时我国军队的总数也仅在400万左右,也就是说有1/4的军人要脱下军装。
“该裁谁?怎么裁?裁完要怎么做?”
像裁军这种事,在当时的解放军军中早已不是第一次了。
从1949~1980年间,我国陆次进行了七次“整编”,而在每次整编过程中,都有大量的人员裁撤,可即便如此,我军依旧“极为臃肿”。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用两组数据来做分析吧。
就1985年来看,我国部队中的官兵比例约为1:2.25,而美国方面则大概是1:6.5,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在我国军队中的“军官”数量远超过正常比例,也就是说很多职位都是冗杂的,是应当裁撤的;当时我国军队的军费仅有191亿人民币,而美军方面的军费折合成人民币约有一万亿。
在军费远比美国逊色的情况下,我国的军队数量却比美国要多,这样强行“拼凑”出来的军队有什么意义呢?
我国在当时的目标是建立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集成军队,其过程必然耗资巨大,在这种情况下,不裁军怎么行?
在吸取了之前数次裁军的失败经验后,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
“裁人不裁体制,就像光拔鸡毛不杀鸡,光痛的嗷嗷大叫有什么用?我们真正要做的是落实精简编制的方案。”
坚决服从、牢记使命
无论是军区的废除还是军人、军制的裁撤,在实行过程中都必然是会伴有“伤痛”的。
“这是党和中央的决策,我们必须服从、不能干涉。我自己不会去找门子,也绝不准你们去拉关系!”
福州军区同样属于四大被撤出的军区之一,在军区被撤除前夕,有很多士兵和干部跑到军区司令员那里,希望他能去和中央的首长说说情,而福州军区司令员江拥辉坚定的说了上面那番话。
军区一旦被裁撤,那么属于部队的光荣历史、峥嵘回忆,也必然会逐渐淹灭在时间的长河中,这对于那些战士们来说是不容易接受的。
可江拥辉又何尝能接受呢?作为军区司令员,他对于福州军区所怀抱的真挚感情决不比任何战士逊色,但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
除了大量的番号被撤除外,还有将近60万干部在这次裁军成为了“编外”人员,像当时的广州军区某团政治职务主任蒋崇道就是这样。
当时的广州市政府规定,家属随军8年就可以转进广州市安置,已经让家属随军7年的蒋崇道,本来是可以跟上面说情、让自己在部队中再待一年,然后转业进入大城市的。
可最后他毅然决定直接转业、放弃了自己多年的资历,出于私心,他当然是不希望立刻转业的,可跟着党走是每个党员的使命。
根据我党当时出台的政策规定,那60万干部必须在三年内退出现役,可这在地方工作岗位较为稀缺的当时是比较困难的。
怎么办呢?国家就专门在全国设立了60多个“转业干部培训中心”,专门给这些干部培养技能,最终帮助绝大部分的干部们找到了合适的工作。
这次百万大裁军行动对于我国建设现代化军队是有重要意义的,而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裁军行动同样也是一次“检验”。
面对国家政策的号召与个人私利的冲突,各级干部是否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呢?
根据最后国家收到的“答卷”来看,我军干部们在这一点上做的还是较为优异的,而事实是这些干部在后面也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甚至有不少干部,因为在这次裁军行动中展现出了过人的担当,从而被授予了重要地位。
1987年4月4日,我国百万大裁军任务基本完成,而我国的精兵强军之路也自那时起,正式出发。
“我们一定要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改善武器装备,加速国防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强军!”
邓小平同志为我国铺设的精兵之路成功了,老一辈领导人们建立一支现代化军队的夙愿如今也得以完成。而尽管一个人的生命会逝去,但精神就能够沿袭,我国的蓬勃发展就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