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成王败寇,胜败乃兵家常事,重要的是看个人如何去消化,如何去看待胜败的结果,如何对待往后的岁月年华。
当初国共两党对峙几十载,最终以国民党退守台湾为结局,中国也迎来了新的一个历史阶段。
且看国民党那些败军之将们是如何度过那生命里最后的台湾岁月。
最后的结局
国民党风光数十载,在中国历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或许也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有了后面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1949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年里,国民党被共产党击败,蒋介石带领国民政府带着近二百万残兵来到台湾,从此一呆就是几十年。
不仅是残兵,更有着很多败军之将们,他们一同来到了这人生地不熟的小岛,心中的落差自是不言而喻。
小小的一个海峡,却隔着两代人的心,这些败军之将们不管是否情愿来到台湾,但他们别无选择,败军之将,何以言勇?
他们曾是叱咤风云的战将,所向披靡,风光无限,来到台湾里有的却备受监视,不仅是身体上的煎熬,更是心理上的折磨。
他们心中所想的更多是有朝一日能够再次回到大陆,毕竟这里只是他们的第二个“故乡”,这里,凝聚着他们太多太多的无奈和感慨。
在这个小岛里,国民党的残兵和败军之将们在不断抒写着他们的故事,从他们来到这个小岛开始,历史的舞台似乎就已经离他们远去了。
白崇禧:平静安详的岁月
1949年,在蒋介石下野之后,李宗仁当上了代理总统,与蒋介石形成了相对对立的关系。
而白崇禧与李宗仁同为桂系,交情颇深,基于这个大前提之下,蒋介石对他无疑是有着一定的防备心的,甚至可以说是带着偏见和仇视。
在蒋介石败退台湾之际,他本可以前往香港或者美国生活,甚至前往更多有着他信仰的国度,但他最后却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个小岛,愿于国民党同生共死。
他曾经说过:“我必须向历史交待,与政府同生共死。”
白崇禧
即使是诸多好友的劝阻他也未曾改变过自己的决心,就这样他在台湾这个小岛里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十余年。
1952年国民党在台北召开了“七全大会”,有人提议将白崇禧列入“中央评议委员”一职,但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
后来白崇禧在台湾这边也有担任一官半职,美其名曰“战略顾问委员会”,但其实这个职位是可有可无的,并无多少实权,更不会对蒋介石造成什么威胁。
但即使是这样,他也曾遭受过多次的监视。
当他在台湾新竹生活的这段期间,有时出门访友,有时出门游玩赏景时,时常会看到一辆黑色的小车在后面跟着,不远不近。
起初他并未怀疑,也并未放在心上,专心地访友游玩,但渐渐地,随着这辆车出现频率的不断增加,而且总是很巧地与他“偶遇”。
白崇禧开始产生疑虑了,他也开始觉得自己可能是受人监视了,甚至是确定了事实,气愤之下他连夜写了一份密函交给了国民党。
密函中开头这样写道:“窃职追随鞭镫,垂三十年,北伐、抗战、剿匪诸役,均蒙驱使,拔擢优渥,感荷隆恩,自愧才疏,未克图报,中心藏之,未敢或忘。”
充分表达了他对国民党政府的忠心,列举了自己忠于党的近三十年的历史,信函的后面还表明了自己会一直忠于党,并且不会对政府构成威胁。
此外,他还控诉了及质问了自己为什么会遭人监视,想讨一个说法。
对此陈诚亲自向白崇禧解释说,派人监视他是为了保护他个人的人身安全,毕竟来到这个小岛他是人生地不熟,出于安全考虑。
纵使白崇禧半信半疑,这件事终究也算是告一段落了,生活还是平淡地继续着。
白崇禧作为一代名将,作为败军之将来到台湾之后生活却终究归于平淡,一方面跟家人之间温暖相处,一方面也将自己的宗教信仰充分发挥,参加宗教活动。
偶尔,他也同朋友去郊区狩狩猎,打打球,也去各地区旅游观光,从事的都几乎是与政治无关的组织和活动,可以说,他的晚年生活也是安详的。
除了曾经遭受监视的插曲之外,白崇禧在台湾的生活还是平静的,人至老年想要的不过是平平淡淡的生活。
至于那些曾说白崇禧是身中剧毒而亡或者说被特务骚扰至死的说法均是不可信的,他是平平淡淡地度过了他在台湾的那段岁月的。
何应钦:既来之则安之
何应钦为人比较“灵活”,他很快就接受了失败的事实,在去台湾之前,他就已经默默部署了在台湾的一切,既来之则安之。
首先他从容地将自己的家用物品都搬来了台湾,不仅有床铺、办公桌,更有他的一些书籍、古玩等等,从基本的生活需求上满足自己。
其次他适应得迅速,很快就适应了在台湾的生活方式,时常到邻居家“发发牢骚”,时常到孙子四处逛逛,总会给自己找些事情来做,不至于闲下来。
甚至他还参加了当时的一个反对共产主义的国际组织,参与了“国际冷战”。
何应钦
当时的“国际代表团”很快就来到了台湾访问,何应钦很快就将这件事上报给了蒋介石,蒋介石很高兴地迎接了代表团的到来。
从此何应钦在台湾的这段时间里,积极投身于“冷战”,让自己不至于闲下来,即使这件事情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或许这就是他从容不迫、有条不紊的处事态度吧,使得他在台湾的这段岁月里也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小段“舞台”。
而到了晚年,他已经慢慢远离了政治圈,开始琢磨起家乡的一些花花草草,以此为乐趣,祥和平静,甚至请人专门画了家乡的一幅山水画。
最终在台北安然去世,享年98岁。
因此,何应钦在台湾的这段岁月是十分从容淡定的,他懂得随机应变,既来之则安之,虽晚年被冷落,但这种平和的心态,令他能够较为坦然的面对生活种种。
胡宗南:暗淡不得志的岁月
1950年,曾经统帅过几十万战士的胡宗南终是暗淡地来到了台湾,叱咤沙场的大将终究也是沦为了仅有几名随从的败军之将。
对于这种落差,胡宗南是十分难以接受的,他曾无数次想着自己能够再次回到大陆,但终究是无果,经常是郁郁寡欢。
在对前途的茫然不得志和失败后的退守台湾阴影的打击之下,他常常陷入低落的情绪之中,曾经的欢颜笑语在他的脸上也终究是看不到了。
偶然有一天来到海边,他甚至产生了一个极端的想法,看着身边始终伴随着他散心的学生孔令晟,他突然说道:
“去哪里自杀好呢?这里真的没有意思啊!”
胡宗南
对于他的这番言论孔令晟早已见怪不怪了,自从来到了台湾这个小岛,他的情绪就十分阴沉低落,有这个想法也不足为奇。
但孔令晟仍是想办法安慰他:“要自杀,不如在成都,跟着我们的部队一起自杀。”
这相当于是变相地向他传递希望,不应该在这个陌生的小岛里自杀,就算要自杀也得回到祖国大陆中去。
因此胡宗南又对他说:“我们不应该来到这里。”
无可厚非,曾经作为将军的他们风光无限,美好的年华中有着明朗光荣的前途,如今作为败军之将来到台湾,前途又是茫然不得知的。
孔令晟
而且,据他的另一名学生徐枕所说,胡宗南原本是打算留在南昌的,并没有想着要来到台湾,即使是蒋介石的多次邀请之下他也拒绝了。
但后来有一次,他送他的部下们去台湾,“今天我陪你们喝一杯,送你们走!”这是他对部下们说的。
都说,酒壮人胆,委实不假,在和部下们的送别中,他最终动容了,也踏上了前往台湾的飞机,甚至可以说,他是被“拉去台湾”的。
而来到台湾之后,并没有他想象中那么美好,他深深地后悔了。
来到台湾之后,他非但没有身居要职,只是担任一个小职位,甚至曾经一度陷入“弹劾风波”。
1950年5月,台北的几名“监察委员”联名弹劾胡宗南,列举了他曾经在陕甘宁地区的膨胀势力,并数落了他的一系列败绩,只字不提战功。
甚至将国民党失败退守台湾的原因归咎到他的身上,以一人之过承担全党之责,这令胡宗南的部下们十分不满,多次想着去检察院讨说法。
但都被胡宗南拦下了,他说:“清者自清,如果是我应该负的责任,我也不会逃避。”
这时的他已经对台湾无感了,只是麻木。
后来这件“弹劾案”在多重势力的对峙之下终是不了了之,胡宗南也没有被问罪,但他的名声或多或少受到了一些影响。
曾经作为“西北王”的他在台湾这个小地方却备受争议,那些辉煌的历史已经离他渐渐远去,一去不复返。
总的来说,胡宗南在台湾的这段岁月中,是暗淡不得志的,不仅是生活上相对贫苦,前途上也是充满着不顺,精神上更是饱受折磨。
结语
国民党的这些败军之将们来到台湾,尽管每个人的处境是大同小异的,但每个人的心境却是各有各的不同。
有人淡定自如,看淡一切;有人局促不安,暗淡阴郁;也有人从容不迫,有条不紊。
这些都是他们在台湾的那段岁月,无关历史,无关政治,只是他们各自的心态不同,总而言之,那些以他们为舞的历史岁月终究是回不去了。
曾经的他们手握重权,叱咤风云,彼时的他们也只能归于平淡,默默接受事实,在台湾的岁月里,也是他们最后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