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85年10月22日,戎马一生的许世友在南京逝世。
全国和各省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相继播发了以中共中央、中顾委、中央军委名义发布的《讣告》。
《讣告》对许世友光荣的一生作了评价:许世友为我党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卓越的军事指挥员,他的逝世是我党我军的一个重大损失······
土葬揭秘,主席默认
1956年,中央工作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
会议间隙,工作人员给正在抽烟的毛主席送来一份《倡议书》,这份倡议书的内容是关于国家领导人和工作人员实行火葬的规定。
在这份倡议书的后面留有一些空白,还印着一些小字:
“凡是赞成火葬办法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请在后面签名。凡是签了名的,就是表示自己死后一定要实行火葬。后死者必须保证先死者实现火葬的志愿。”
毛主席接过这份倡议书认真地看了几遍,非常高兴,并大声地说:“这个好啊!我们都是唯物主义者嘛!”
说着,毛主席接过了工作人员准备好的笔,并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紧接着,刘少奇、朱德、彭德怀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都签了名字,纷纷表示支持火葬。
而许世友将《倡议书》从头到尾读了很多遍,始终都眉头紧锁,只见内容:
人们由生到死,这是自然规律。人死了以后,应当给以妥善安置,并且采取适当的形式进行悼念,寄托哀思,这是人之常情。我国历史上和世界各民族有各种安置死者的办法,其中主要的办法是土葬和火葬,而土葬沿用最广。但是土葬占用耕地,浪费木材;加之我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把厚葬久丧定作礼法,常使诸多家庭因为安葬死者而陷于破产的境地。实行火葬,不占用耕地,不需棺木,可以节省葬礼和埋葬的费用,也无碍于对死者的纪念······
最终许世友不仅没有签字,还利用会议间隙的时间找到了毛主席,表达了他对火葬的不理解。
许世友对毛主席说:“报告主席,我从小离家,一直没有在母亲身边尽孝。我死后想和母亲作伴,陪她一起埋在土里。”接着他提到了:“人死如灯灭,入土千万不能烧了。”
许世友也非常紧张,静静等待毛主席批评自己,毕竟从小离家的不止是许世友一个······
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里,许世友对毛主席说的话都是听从的,每个决定也是绝对拥护的,但唯独在土葬这件事情上,许世友没有办法遵守,也做不到······
其实,主要的原因还是许世友的心中有一颗永远放不下的孝心。在他脑海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自己死后要为母亲守坟,如果被烧成灰,化为烟,就没办法实现为母亲守坟的愿望了。
而毛主席是许世友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自然理解许世友的一片孝心。因此,对于许世友想要土葬,毛主席是默许的,更没有批评。
离开之时,毛主席还对许世友感叹道:“你是和尚嘛······”毛主席的理解,也让许世友更为感激。
投身革命,聚少离多
众所周知,在许世友的世界里,母亲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他对母亲也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
许世友的母亲许李氏是一位深处大别山的传统劳动女性。由于许世友父亲早逝,家庭的重担就全部落在了许世友母亲的身上。
为了养活自己的孩子,为了生活,为了活下去,许世友的母亲吃尽了人世间的一切苦难。
在少时许世友的心目中,母亲就是天底下最伟大的人。因此许世友从懂事那天起,就立志要用自己的劳动和一颗对母亲的赤诚之心来报答母亲的恩情。
可是人生可能要经历离别,才算是生活,才叫真正的人生······
从8岁到少林寺学艺开始,到后来参加红军,参加革命,几十年里他能见到母亲的次数屈指可数。
这并不代表他不爱母亲,相反在离别的日子里,他一个铮铮铁汉常常因为思念母亲而流泪,为母亲的安危而牵肠挂肚······
在许世友四处征战的日子里,他的母亲经常过着连续几天颗米未进的生活,就算是这样,她都坚持下来了。在无数个日日夜夜,许世友梦中见到最多的也是母亲。
几十年来,许世友全身心投入革命工作,无暇对母亲尽孝,所以他心存愧疚,一直都难以原谅自己。等革命形势稳定后,许世友想到了自己的老母亲,于是特意回到家乡把母亲送大别山接到了身边。
他想让自己饱经沧桑的母亲可以安享晚年,感受天伦之乐。在工作之余,许世友和夫人田普亲自为母亲做衣服,做饭,端水洗脸·····
为了迎合母亲的口味,许世友还特意让夫人田普准备了一桌大别山风味的菜肴。看着一桌子丰盛的饭菜,许世友的母亲却吃不惯,还劝许世友夫妇应该节俭。
许世友为母亲准备了新衣服,老人家也不肯换,她还是觉得自己做的衣服舒服。
很多部下听说许世友的母亲到了,大家都来探望她,可是老人家却躲在屋子里不肯出来。虽然许世友和夫人田普精心照顾母亲,但许世友的母亲还是没有办法适应在大城市里的生活。
在梦里,许世友的母亲都惦记着自己老家的房子,自己喂的鸡鸭,种的瓜,自己的那些老邻居们,老家的山水和草木的气息······
不多久,许世友的母亲就提出要离开,回大别山生活。
许世友不忍心母亲离开,希望母亲多住些时间,说不定等适应几天就好了。不料,母亲却生病了,而且越来越重,吃药也没有用,日益消瘦下去······
为了母亲的身体,许世友只得将母亲送回大别山老家。据工作人员回忆,许世友的母亲一回家病就好了,喂完鸡鸭,喂完猪,接着就上了纺车。
母亲回到大别山后,许世友不放心,有机会就回去探望。李秀登亲身经历了许世友与母亲的一次相见,据他回忆:
某次许世友利用勘察后方战场的机会返回故乡看望母亲。许世友一行人从南京出发,分乘了三辆吉普车。
回家的路上,许世友非常开心,一直向工作人员介绍路上的风景。快到家时,许世友很是激动,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快到家喽,老人家还不知道我回来看她哦,不知道这时候俺娘在忙活啥呢?”
接着,许世友把驾驶员和汽车都留下了,并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咱就不要惊动地方政府了。”
等到晚上许世友踏进家门,看到一向健朗的母亲正在忙活着喂猪呢。许世友抑制着激动的心情,轻轻地喊了声:“娘,俺回来了,回来看看您老人家。”
看见儿子回来了,穿着带有补丁衣服的许李氏立刻放下了手中的手,十分惊喜地看着眼前这个穿着干净整齐军装的儿子,呆住了,有些不敢上前,喃喃道:“是,真是三伢子啊······”
说着说着就哽咽了。(三伢子为许世友的小名)
到这里,许世友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连忙伸出双手紧紧扶着自己年迈的母亲。
虽然许世友是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但在母亲面前,也还是个需要疼爱的孩子,这时的许世友双眼里正闪烁着不易轻弹的游子泪。
许世友母亲也赶紧招呼同行的人坐下,忙着给他们沏茶倒水。许世友不忍心让母亲辛苦劳累,但拗不过,只得和母亲一起忙开了。
尽管当时的生活还是很贫穷,但当地政府还是特意为许世友的母亲盖了3间瓦房。许母的生活也十分简朴,屋子里除了一张饭桌,几张凳子,一个放衣服的柜子,还有一个打了补丁的旧蚊帐外,就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了。
就是在这里,许世友还专门让工作人员去买了一头猪宰了,招待他的乡亲们。许世友拒绝了当地政府为他安排的食宿,就待在自己家里,一直陪伴着自己的母亲。
李秀登和其他的警卫员都瞒着许世友守在屋子外面,夜夜都能听见那温暖的小油灯下伴着许世友母子的乡音,直到很晚很晚······
多年后,许世友家乡的领导在参加许世友葬礼时,曾经向大家讲述了许世友回到家乡的另一番景象:
那时,汽车还开不到许世友的家乡,许世友一行人就在县城换了马。
到了村子里,许世友牵着马看着那高高的山岭,看到了战友们的坟墓,想到了过去打仗时的情景,他不胜唏嘘。
接着许世友牵着马走下了山坡,看着自己低矮的房屋。就在这时,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婆婆,远远的望着,打量着从远方回来的将军。
那个老婆婆虽然衣衫褴褛,但却足够精神,从她坚挺的背影中就能看出。等将军停留在老婆婆跟前时,她也不敢贸然上前相认。
过了一会,老婆婆才小心翼翼地问出:“你是三伢子?”
见此场景,许世友控制不住自己,直接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痛哭:“娘,俺回来了,是儿子不孝啊,我是三伢子啊······”
也不怪老婆婆不敢相认,主要是她把许世友养到8岁以后就很少见面了,而且经过革命风雨洗礼的许世友早就是威风凛凛的大将军了······
在母亲面前,许世友永远是最孝顺的。他常常为自己参加革命给母亲带来苦难而担忧,也为自己忙于革命工作,不能亲自照顾母亲而不安,也深感愧疚。
许世友的长子许光是许母一手带大的,与奶奶的感情非常深厚。为了让母亲安度晚年,他特地让在北海舰队工作的儿子许光到老家工作,代替自己尽孝。
许世友孝顺母亲,许光自然也非常孝顺奶奶。虽然他留在部队可能会有更为广阔的前途,许光对此毫无怨言。
回到家乡后,许光不仅尽心尽力照顾奶奶,还恪守本分,兢兢业业工作,也从未利用父亲许世友的威望为自己谋取利益,深受老家乡亲们的好评。
许世友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不禁感叹:“许家真是满门的孝子啊!”
据说,许世友的母亲是在劳动中逝世的,那时纺车上还有线穗没有纺完。许世友军务缠身,没能赶回家乡见母亲最后一面。他痛苦地朝着家乡的方向跪下磕头,脸上挂满了遗憾和愧疚的泪水······
也就是这件事情更坚定了许世友想要死后为母亲守坟的决心。
子欲养而亲不待,他已经没有机会尽孝了,他认为自己能做的也就是死后将自己完好无缺的身体埋葬在母亲的身边,陪伴母亲待在这青山绿水间······
因病逝世,了却心愿
1979年,74岁的许世友深感自己已经是高龄了,而且身体状况也差了,就开始不断想着自己的后事。
许世友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大多数时间都在搞革命,对国家和人民也做了很多事情,但唯独自己的母亲,自己欠她的实在是太多了。
他常常自言自语:“活着尽忠,忠于毛主席;死了尽孝,为母亲看坟。”于是,他便开始主动安排自己的后事,给在老家的儿子许光写了一封信:
邮去现金伍拾元整,这伍拾元是为我准备后事用的,用这笔钱给我买一口棺材。我死后不要火化,要埋到家乡去,埋到父母身边,活着精忠报国,死了要孝敬父母。
我今年74岁了,身体很好,活到八九十岁,也只有十多年了,你们可以先作准备。
不久,许光便回信,自己用松、柳、柏等大别山的5种树将棺材做好了,而且还是专门按照大别山的习俗制作的,让许世友回去验收棺材。
当时的许世友正准备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于是他便给儿子打电话:自己打完对越自卫反击战就回去。如果战死了,就直接用这个棺材,不需要验收。
1985年,许世友生了病,这次的生病让他觉得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于是,他就交代自己的秘书给中央写报告,提出自己死后想要土葬的请求。
报告上报后,他就时时刻刻惦记着,自己的报告是否被中央批准。
就这样,时间一天天过去了,而许世友的病情也越来越重了。病重的他时常处于昏迷中,在短暂清醒时,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报告有没有回复。
某天,病重的许世友从昏迷中醒来,对自己的家人说:“我死后,你们开车把我送回老家去,用塑料布包着,直接在俺娘坟边挖个洞埋了。”
其实,中央对许世友要求土葬的报告是非常重视的。当报告一送到北京,中央的领导们就开始传阅,只是谁也做不了这个主。
按照当时的规定,所有辞世的国家领导人和高级将领都要实行火葬的,当然毛主席是个例外。
毛主席代表的是我国重要的一段历史,躺在水晶棺里,接受人民的瞻仰。这个决定是伟大的,同时也是人民所希望的,是全国人民心中的一种精神慰藉。
虽然毛主席曾经默许过许世友的土葬请求,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毛主席先于许世友离开这个世界,自然就不能再过问许世友的身后事了。
因此,这件事情只能由邓小平来决定。
邓小平也是了解许世友性格的,也清楚他的功绩,经过慎重考虑之后,他还是决定尊重许世友的遗愿,对他表现出了充分的理解和包容。
在许世友请求土葬的报告上批示:“照此办理,下不为例”8个字。
在许世友逝世后,南京军区终于盼来了中央的决定。邓小平特意委托王震将军来到南京。
王震将军不顾旅途劳累,一下飞机就去了南京军区的华山饭店,向许世友的遗体告别,同时他转达了邓小平对许世友丧事的原则:
许世友同志在近六十年的戎马生涯中,战功赫赫,百死一生,是我军一位由士兵成长为将军的卓越指挥员。对党的事业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立了战功······许世友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许世友的这次土葬,是毛泽东同志留下的、邓小平同志签发的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的特殊。
这段话的7个特殊,可见邓小平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
1985年10月31日,许世友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南京军区大礼堂举行。在哀乐声中,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许多许世友生前的战友们,都来到许世友的遗体前默哀、鞠躬,并向许世友的夫人田普及子女表示深切的慰问。
接着就是许世友的葬礼了。他的葬礼是在夜里举行的,当天亮后,在大别山的青山树丛中就出现了一座崭新的坟墓。
而许世友最终也实现了入土为安,为母亲守坟的心愿,相信许世友将军在九泉之下也会瞑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