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史上,有两位将领可谓功勋卓著,为世人所称颂,一位是国民党上将张学良,另一位是后来成为共产党上将的吕正操。
吕正操曾是张学良的老乡、同学、部属和知己,两人曾共事长达10余年,情同兄弟。这两位名将的旷世之交,跨越时空,写就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世纪情谊。
1904年,吕正操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县的一个贫苦家庭,他只上了4年小学,之后只好当学徒、种地来聊以糊口。
当时的东北都是日本人的势力范围,老百姓经常被日本人欺压,吕正操的祖父和大伯父在过铁路时,无故被日本警察砍伤,这使得年少时的他吕正操就懂得了什么叫国耻家恨。
1922年,18岁的吕正操怀着以后能打鬼子的强烈愿望,参加了东北军,在张学良的卫队旅一团三营九连当兵。
不久后,卫队旅的旅部招考文书,吕正操因为读过几年书,被幸运地选中了,有了和张学良直接接触的机会。张学良很赏识吕正操,于是推荐他去报考东北讲武堂,吕正操也不负重望,在1923年考取了东北讲武堂第五期。
讲武堂是东北军的最高学府,张学良从第四期起兼任了校长一职,吕正操入学后,和张学良之间又增加了一层师徒的情份,他学习很刻苦,在1925年10月毕业后,担任了张学良的少校副官。
此后吕正操一直跟随张学良,他还参加了热河抗战,立下战功,被提升为647团团长。1936年10月,他被张学良调到西安,在张学良公馆担任内勤副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把蒋介石扣押,逼他抗日。在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准备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吕正操苦劝他不要去,但他却不听,还说三日内准回。
吕正操深知蒋介石肯定不会放张学良回来,于是对他说:“少帅,要是你三日内不回来,我就回部队去。”
果然张学良到了南京后被蒋介石软禁,吕正操对此感到非常愤怒,他决定继续扛起张学良的抗日大旗,于是他回到了自己的老部队647团,并重新将其掌握。
1937年5月4日,吕正操经中共北方局批准,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战全面爆发后,他带着部队正式脱离了国民党,转投中共,被任命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兼冀中军区司令员,并创建了“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
后来吕正操在抗日战争中屡立战功,这让在软禁中的张学良非常欣慰,他让四弟张学思转告吕正操:“参加共产党这条路走对了!”
抗战胜利后,尽管中共领导人多次呼吁释放张学良,但蒋介石却将他押解到了台湾,从此海峡相隔,吕正操和张学良相见的愿望也就暂时无法实现了。
直到上世纪80年代,蒋经国执掌台湾大权后,张学良的处境比原先改善了许多,他的一些消息也传到了大陆,吕正操知道他还健在,感到十分欣慰。
1984年6月,张学良的侄女、全国政协委员张闾蘅从香港到北京谈商务,受张学良的委托,专门来看望了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吕正操,并介绍了张学良在台湾的生活状况。吕正操也托张闾蘅给张学良带一副健身球和几听上好的新茶,以示问候和挂念。
此后张闾蘅经常来往于海峡两岸,为吕正操和张学良传信,两人也经常作诗互相唱和。1990年1月21日,吕正操给张学良,请他出来走走,信中说:
汉公钧鉴:
闾蘅常来,告知我公和夫人身心安泰,甚以为慰。
我一直盼望您俩能走出台湾小天地,到五彩缤纷的大世界来看看,对身心更能舒畅,不知以为是否?盼告。
1990年6月,张学良在为他举行的90大寿的庆祝会上表示:只要有为国家效力的机会,他将以年轻时一样的心怀尽心。他还专门给吕正操寄了一首诗《谒延平祠旧作》:
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
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
在这首诗里,张学良表达了自己已经注意到了台独势力的危险、并将一如既往反对台独、力促祖国统一大业的立场和决心。
1991年3月10日,张学良夫妇被批准前往美国探亲。3月11日,张闾蘅告诉了吕正操这一消息后,吕正操也非常高兴。
我国政府也很快对此事作出反应,3月24日,新闻发言人姚广代表党和政府正式宣布:“如果张学良将军本人愿意回大陆看一看,我们当然非常欢迎。我们尊重他本人的意愿。”
但张学良经过慎重的考虑,觉得自己现在从美国回大陆的条件还不成熟,但他通过吕正操在美国的女儿吕彤岩给他传话,欢迎吕正操来美国和他相见。
最后中央作出决定,委托吕正操代表祖国以祝寿为名,到美国看望张学良,这样以私人会友的名义前往,能够避免许多复杂的外界干扰。
张学良到美国后,夫人赵一荻身体欠佳,留在旧金山,张学良则去了纽约。吕正操一行人到了旧金山后,正好碰上了赵一荻的80大寿,他们先参加了她的寿宴后,于5月24日来到了纽约。
5月29日上午,吕正操来到张学良的住地见他,他刚走出电梯,便看见张学良已站在门口等候,他老远就认出了吕正操,用力伸出手来,吕正操也快步目前,他们四手紧握,四止相对,激动得许久说不出话来。
两人坐下后,吕正操不禁感慨地说:“西安一别,到今天正好是54年5个月4天,双‘54’。”
张学良的好友、房子的主人贝太太说:“张将军听说吕将军今天要来,昨夜一夜都没睡好。”
然后两位老友开始随意地交谈了起来,张学良幽默地说:“我可迷信了,信上帝。”
吕正操回答:“我也迷信,信人民。”
张学良又说:“你叫地老鼠。”(这是指吕正操在抗日时挖地道)
吕正操说:“地老鼠也是人民创造的嘛,我能干什么,还不都是人民的功劳,蒋介石、宋美龄都信上帝,800万军队被我们打垮了,最后跑到台湾。”
张学良深情地说:“得民者昌!”
不知不觉已到中午,贝太太请大家到一家中餐馆共进午餐,席间,张学良问吕正操:“你怎么跑到周恩来那边去了?”
吕正操回答:“当年你送蒋介石回南京时,我就不相信他能放你回来。你走后东北军就乱了。我赶回部队,接受共产党的指示,趁国民党军队南撤之机,脱离 53 军,留在敌后打日本。”
张学良深有感触地说:“你这条路走对了,我最遗憾的是没能直接参加抗日,你带的部队坚持打日本,对我也是个慰藉。”
吕正操劝张学良他说:“您这一生做‘西安事变’这一件事就行了,打日本东北军替您打了嘛。”
两个人这次见面聊得非常愉快,但当时陪同的人太多,他们没法深谈,于是约定在第二天到外面找个清静处再谈。
第二天晚上,吕正操和张学良约在曼哈顿瑞士银行总经理办公室密谈,吕正操将邓颖超写给张学良的信转交给他,信中邓颖超代表中共中央对张学良进行了问候,并邀请他回大陆看看。
张学良说:“周恩来我熟悉,这个人很好,请代我问候邓女士。”
但对于回大陆,张学良思考了很久以后说:“我这个人清清楚楚地很想回去,但现在时候不到。我一动,就会牵涉到大陆、台湾两个方面,我不愿意为我个人的事,弄得政治上很复杂。”
不久后,张学良亲自给邓颖超回信,信中说:
“寄居台湾,翘首云天,无日不有怀乡之感,一有机缘,定当踏上国土。”
6月4日,张学良来到了吕正操下榻的别墅,第三次和他面谈,他还专门给吕正操带了一包台湾产的凤梨酥。
这次两人谈话的内容更加广泛,张学良非常关心祖国的统一,他说:“我看,大陆与台湾将来统一是必然的。两岸总不能这样长期下去,中国总有一天会统一,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吕正操向张学良介绍了大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张学良此时问了他一句:“大陆为什么就不能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呢?”
吕正操回答说:“对台湾人民来说,我们不想用武力,不过台湾要是有外敌入侵,或是搞台湾独立,共产党决不能坐视不管。若放弃了使用武力,岂不是束缚了自己手脚,给外来势力、‘台独’分子以可乘之机?”
张学良说:“我明白了你说的不放弃使用武力的意思,我愿保存我这个身份,到那一天会用上的。我虽然90多岁了,但是天假之年,还有用着我的地方,我愿意尽力。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愿为中国出力。”
此次会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不久后,吕正操回国复命,张学良则回到了台湾。
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张学良回到台湾后,始终没能回到大陆看看,1995年,张学良离开台湾,到美国檀香山定居,2001年,他在檀香山病逝,享年100岁。
吕正操得知张学良去世的消息后,悲痛不已,他发去唁电:
“张学良将军和我既是桑梓情深,又是我的良师益友。他的一生,志在国家统一、振兴中华民族。为了救国救民,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他和杨虎城将军不顾集团利益和个人身家性命,力挽狂澜,促成二次国共合作,为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功在民族,彪炳千秋。”
2009年10月13日,吕正操怀着对张学良的思念,在北京病逝,享年10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