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解放战争刚刚打响时,国民党军队有400多万人,还有美国在背地里给他“撑腰”,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而解放军只有100来万人,装备简陋,被外人戏称为“小米加步枪。”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击溃国民党军队,据统计,国军在败逃台湾之际,仅剩80万残兵败将,精锐部队大多被解放军消灭殆尽或改造整编。那么,这些国军将士是被中共怎样具体处置的呢?
中共军队从创立之初,就建立了如何处置俘虏的制度,起初的时候,我军的态度都很友好,不辱骂,惩罚他们。
如果发现你身上有伤病,还会主动帮你治疗,如果俘虏们想走,不会为难他们,可以直接放行,如果他们觉得共产党军队很好,他们也完全可以留下来,与人民共进退。
但是到解放战争以后,中共调整了对待俘虏的政策,将以前的“随去随留”改为“原则上不予释放”!这又是为何?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被击溃时,将士们倒戈我党,一共呈现出三个高峰期:
第一阶段是日军战败投降以后,一部分国军将士看到八路军在战场上英勇奋战,不计较个人得失,并且是一支真心为人民服务的军队,他们的思想逐渐往共产主义靠拢,并采取了投诚我方的实际行动。
他们人数虽然不多,但是是在我方与国民党军队相比,实力占相对劣势的情况下投诚的,这进一步表明了我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悍,浇灭了蒋介石说的“三个月消灭共军”的狂妄气焰,这个目标非但没有实现,反而让蒋介石的军队看到国共双方军队的深层次表现后,军心更加涣散,不想助纣为虐。
所以当时的国民党一部分将士倒戈我方,就有很大的政治含义了,就会产生“一带二,二带四,四带八”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危及蒋介石政权的统治。
第二阶段是1948年下半年至1949年初,此时正值国民党军队全面溃败之际,这次是国民党的一些将领带领他们的部下“揭竿起义”,节省了我军攻城拔寨的时间。
尤其是在和平解放北平(现称北京)时,我军和国民党的傅作义经过多轮协商,终于达成共识,顺利地保住了北平这座千年古都,使它免受战火的洗礼,而傅作义率领他的20万大军到北平城外的指定地点接受改编,尽最大努力避免了双方人员伤亡。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毛主席所说的“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国民党当局已是强弩之末,蒋介石政府带着一众高级将领打算退守台湾,准备“东山再起”。
但是一部分部队官兵看到国民党败局无法挽回,而共产党尽得人心,是一支正义之师,胜利之师,何不弃暗投明,索性,有大量成建制的官兵投诚我党,一时间,投诚部队如“风起云涌”,国民党当局看到此情此景也是惊慌不已。
当越来越多的国军士兵投诚我方以后,毛主席对于这些人员的处置手段变得多元化,基本上是能用则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军将士们被俘或自动投诚以后经过思想改造,几乎就在一夜之间,成了一名合格的解放军将士,他们有种将功补过的心态,认为自己以前在国民党军队中做的是一些非正义的事,甚至严重危害到共产党军队的安全。
所以他们只有上战场拼尽全力,弥补自己的过错才能找回失去的尊严。例如我解放军攻打黄百韬部队时被俘的那群国军士兵,在经过一番改造后,上阵与黄维部队厮杀的时候,因为一马当先的杀敌而成了全军学习的榜样,有的人还当上了排长甚至连长。
我党高级领导人就曾经说出过这番话:“这种情况放在全世界都是极为罕见的,是战争史上的奇迹。”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解放军的名气,并且给敌人造成极大的心理震慑作用。经统计,解放战争期间,共有几百万国军士兵被俘或投诚我军,其中有188万人被我党顺利改编。
其次,无论是长征时期的红军,抗日战争的八路军还是解放战争前期的解放军,在人数上都不占优势,兵员素质更是参差不齐,就算在战场上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也没多少人会用。
这时候,被俘的或投诚的国军士兵就有了大用处,他们能够大大缓解解放军兵员不足的困境,并且有部分技术人员能够操作缴获的武器装备,能够“传帮带”,有效地提升解放军整体战斗力,为后期打赢三场战役和渡江战役奠定了人员基础。
最后,这些被俘或投诚的士兵们大多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又以西南地区的士兵最多,占了“半壁江山”,这些士兵们的家乡大多地处大山深处,贫困至极。
如果放任他们回去,不对他们进行思想改造的话,这些人可能会成为当地的“山大王”,干些打家劫舍的勾当,这就会严重影响到当地人的日常生产生活,甚至会对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这就是“放虎归山”了,所以中共将他们留在部队进行思想改造,让他们为祖国效力是事半功倍的。
可以看出,解放战争不仅是场两军肉体的直接搏杀,而且是场心理的较量,从解放战争之初,国军士兵数量占压倒性优势,到后期的几大战役打完,敌我力量发生逆转,在这场重塑国军士兵灵魂的战场上,不是一件容易事,但还在坚持下去了,并且功绩斐然,成为让国人敬仰的中华好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