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月,程潜、陈明仁等国民党军政大员率领驻湖南的37名国民党将领宣布起义,湖南和平解放。随后,起义部队约六七万人集中到浏阳整训,当时这支部队仍保留国民党军队的旧作风,纪律松弛,军民关系、官兵关系都很坏。为了让起义部队尽快融入到解放军序列中,整编和改造迫在眉睫。
毛泽东主席为此三次电告林彪等第四野战军及华中军区负责人,务必迅速抽调得力干部领导这支部队的改造。林彪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时任五十八军政治委员的方正平。当时,方正平正率部在河南剿匪,接到命令后即刻赶到武汉华中军区,林彪下达命令坚决果断,没有任何回旋余地。
就这样,方正平带着工作团在汉口坐船,过长江、穿洞庭、沿湘江南下,于9月底到了浏阳。方正平在红军时期就是政工干部,从连指导员做到解放军的军政委,有着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到了起义部队后,工作也做得有声有色,既让下层官兵感受到了温暖,也让高级将领感受到了尊重。
10月20日,第四野战军奉中央军委命令,将这支部队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陈明仁继续担任司令员,湖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唐天际兼任政委,方正平则担任政治部主任。到1950年秋天,部队整训完毕,准备开赴西南剿匪,方正平的工作取得阶段性的胜利。此时,在他的心里,开始泛起越发浓烈的思乡之情。
方正平的老家在湖南平江长寿街,从浏阳骑马过去不过半天时间,他多么想回家去看一眼,看看自己日夜思念的母亲和养母,不知他们是否还在人世。可他却在一年多时间里,从未抽暇离开工作岗位,回家看上一眼。直到部队马上就要开拔,方正平才在陈明仁、唐天际的再三催促下,方正平才终于策马向平江奔去。
一路上,方正平看着已完成土改的家乡人民,正喜气洋洋地收割属于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格外舒畅。然而,想起自己离家已经20年,又免不了近乡情怯,思绪在脑海里翻滚。方正平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在被压迫的旧社会,一家人辛勤劳动,却终日过着吃不饱的日子。17岁那年,方正平参加了农民自卫军,参加了十万农军扑城平江的行动。“扑城”失败后,在军阀的强烈反扑下,方正平被迫脱党。
1930年,21岁的方正平瞒着家人参加了红军,不久后便重新入党。部队转战湘鄂赣数月后,于当年8月回到平江长寿街一带休整。一天,方正平穿着军装,英姿挺拔出现在了母亲面前,思儿心切的母亲很是激动,拉着方正平的手说个没完。平静下来后,母亲却只是鼓励方正平在部队好好干,什么时候都不要忘了这个山沟沟。方正平听了热泪盈眶,将攻占长沙后部队发的两块银元放在母亲手里,便回部队去了。
离别时,方正平抹着泪对母亲说:“我会常回来看您的。”不成想,这一别竟是20年。方正平跟随部队到了中央苏区,经历了五次反围剿斗争,随后踏上了长征之路,转战到了陕北。之后又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20年就过去了,方正平也已年过四十。
在当时,蒋介石反动派厉行白色恐怖,尤其像平江这样的革命老区,先后出现过农军扑城、秋收起义、平江起义,各路反动势力疯狂反扑,很多老百姓或背井离乡,或到山上躲藏。方正平很难想象,在那样的情况下,像他这样一个革命者的家人,会面临怎样的处境。
想到这儿,方正平不由得快马加鞭,不多时就进入那个熟悉而陌生的村子。一进门,方正平就急切地呼喊着母亲,然而寻遍了每一间屋子都未见着,心里顿时忐忑不安起来。就在这时,方正平的弟弟妹妹等人听说哥哥回来了,都赶紧跑了过来。他们告诉方正平,母亲跟养母早在多年前已经双双去世,临终前都曾呼喊方正平的名字。
就在方正平悲伤之时,弟弟从里屋拿出来两块大洋,那正是方正平20年前交到母亲手里的那两块。弟弟将大洋递了过来,哽咽着说道:“你走后,妈妈天天看着它发呆,临终前一再交代,再苦再难,这两块银元也不能花。”听到这些话,方正平再也控制不住了,在弟弟妹妹面前失声痛哭。
“你在部队好好干,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咱这个山沟。”临别时母亲的话又在方正平耳边回响,当她接过那两块大洋时,显得是那样的自然。那天,母亲跟他说了很多话,却似乎看不出太多的离愁别绪,母亲只是鼓励他在部队好好干,反而是21岁的方正平抹了眼泪。在方正平这20年的记忆中,母亲都是那样的刚毅,可当弟弟拿出那两块银元时,方正平什么都明白了。
收起悲伤后,方正平让弟弟领着自己到了母亲跟养母的坟前,他磕了头,然后肃立在坟前久久不愿离开,他的内心充满了自责。这也是作为一个革命者的无奈,有太多像他这样的人,为了革命抛家舍业,千千万万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自己的家却已不复往日了。从那以后,方正平每次回家,都要到父母和养父母的坟前扫墓。
虽然已经无法再见到母亲,让方正平很是遗憾,但回到阔别20年之久的家乡,他内心还是非常激动。而对于方家人来说,穷了好几辈子,有一个当大官的家人荣归故里,也全都觉得脸上有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想法,也自然而然出现在这个大家族不少人的心里。
弟弟方良富及几个堂弟都找到了方正平,提出的要求几乎都只有一个,帮他们在外面找一份工作。潜台词就是,他们不愿意再面朝黄土背朝天当农民了,希望能有一份轻松而体面的工作。在他们眼里,自己的哥哥当了那么大的官,这么点小要求不就一句话的事么。
然而,弟弟们眼中的小事,在方正平看来,却是天大的大事。他心想:我南征北战20年,是为了全国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现在当了党的干部,也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绝没有为亲人某好处的权力。他非常严肃地对弟弟说:“家里有困难,我会尽自己所能接济,但让我帮你们安排工作,我没有这个权利,请你们谅解。希望你们好好在家劳动,拥护政府,教育好子女,他们可以凭自己的本事,将来更好地为革命做贡献。”
在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干部中遇到亲戚朋友索要好处的,方正平不是个例,绝大多数干部都谨遵毛主席的教诲,不忘初心。毛主席自己每天都要处理大量这样的信件,而他的态度基本都是婉拒,即便在老家跟主席最亲的几个堂表兄弟,也一直都是种田到老,没有谁获得过任何的好处。当他们有困难时,毛主席也通常是拿自己的工资或稿费,给予适当的接济。杨得志将军最亲近的姐姐,一直在老家生活,不满五十便因病去世,外甥一直在家务农,后来到一个厂里当了普通油漆工。这就是老一辈革命家的风范,真正做到大公无私。
在家住了几天后,方正平回到了部队,外甥方秋林跟着找到了部队,求着让舅舅给安排一个工作。这可难为了方正平,他当然是不愿意开这个先例的,为自己亲人谋私利的事,他实在是干不出来。可是,这个外甥似乎也铁了心要跟着舅舅干,怎么说他就是坚决不走,像一块牛皮糖似的缠上了方正平。
方正平看着眼前这个外甥,突然灵机一动,对他说:“别的活你也干不了,就到饲养场去喂马吧。”方秋林见舅舅终于给自己安排了工作,满心欢喜地走了。可干了不到一个月,方秋林就主动辞职回老家去了。他逢人便说:“喂马又累又无聊,还不如在家种地来得自在。”方秋林这一说,倒还帮了方正平的大忙,其他亲友也大都放弃了找他安排工作的念头。
像这些怕吃苦劳累的亲友,方正平拒绝安排工作还情有可原,有时候遇到一些有工作能力的,方正平的“铁面无私”,就难免会让家人心生不满了。堂弟方求生是当地一个厨师,做的菜很合方正平的胃口,多次提出到部队去给他做饭。方正平也很乐意,但考虑到组织上已经给他安排了炊事员,便始终没有答应堂弟的请求。
侄孙方惠均是杂交制种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完全没有问题,却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能转为国家正式职工。他想让爷爷方正平给县里打个招呼,但方正平却跟他说:“这事如果是别人,我可以出面,你是咱自己人,我倒不能出面了。”方惠均后来一直都是个农民,也因此对方正平始终心有怨气。
1977年,侄子方和平到部队看望伯父,曾对方正平说:“你为平江的发展,为父老乡亲做了那么多的好事。可是我们家连同亲戚30多户,除了由您提供学费读了师范学校,毕业后当了10多年乡村教师的外甥熊筱清外,再没有一个吃商品粮的。”方正平听了,只能笑着安抚侄儿:“锄头拿得稳,作田是根本啊!”
方正平对亲人要求近乎严苛,对于平江的老百姓,尤其是烈士遗属,却是十分的关心。平江是革命老区,也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仅仅长寿街就素有五里八将军之称。这里曾发生“秋收起义”“三月扑城”“平江起义”“平江惨案”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为中国革命牺牲25万优秀儿女,现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2.1万人,占湖南省烈士总数的五分之一。
与方正平同时期参加红军的就有100多位,大多已经在不同时期牺牲了。方正平每次回家,都要到当年新兵上路的白岩村水口里的草地上,缅怀那些牺牲的战友。随着年岁的增长,方正平对那些牺牲战友的怀念之情越来越强烈,总想着能为他们及他们的后人做些什么。
有一次,方正平在探望一户烈士遗属时,听说烈士的身份迟迟得不到认定,只是因为没有部队的通知和相关人员的证明。方正平听着眼角湿润了,这位战友牺牲在长征路上,当时方正平就在一旁,眼睁睁看着他倒下,这样英勇的战士怎能不是烈士呢?于是,方正平立即赶到平江县民政局,亲自出具证明,当下便确认了这位同志的烈士资格,并给家属补发了所有的抚恤金。
方正平每一次回到家乡,都会像这样,到各位烈士家里走走看看,了解一下有什么困难。每一次他都是出钱出力,尽可能地当场帮助解决困难。因为平江是个贫困县,烈士又比较多,抚恤金往往不能按时足额发放,方正平总是帮着多方奔走筹集。
1955年,方正平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但在他的心里,永远都还记着母亲跟他说过的那句话: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咱这个山沟。不过做到多大的官,他都记得自己是这个山沟里长大的放牛娃,每次回家,见到小孩子便分糖,碰上老弱病残总要给点钱。路上遇到刚从田里上来的泥脚杆子,即便身上还有牛粪的痕迹,方正平都要上前亲切地握手。
乡亲们觉得他不像个大官,他总是说:“我是平江人民的儿子。”
1988年7月,这位“平江人民的儿子”回来参加平江起义60周年纪念和彭德怀元帅雕塑揭幕仪式等活动。当他回乡时,看到孩子们仍在十分简陋的教室里上课,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跟村干部说,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啊!村干部表示,到了秋后,让村民们每户交点谷子,建一所新学校。
方正平立马打断了村干部,他说道:“村民们也不富裕,就别让他们再额外交粮了,还是我来想办法吧。”已经年近80的方正平又开始多方奔走筹款,最后将自己家里仅有的1.5万元积蓄全都拿了出来。很快,新的学校就在村里建立起来了。
方正平老将军对故土的眷念,对家乡人民的关爱,也让他赢得了平江人民的尊重。1994年,方正平将军在北京去世,平江各界群众代表奔赴北京吊唁。1995年,根据方正平将军生前遗愿,骨灰回故土安葬,平江人民万人空巷为他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