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塔山,收到请回答,收到请回答!”接着,电话里传来一阵嘟嘟的声音。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的脸色阴沉到了极点,通讯员看到如此的表情,把已经到嗓子眼的话又给咽了下去。继续呼叫塔山地区。
突然,伴随着一阵电流声,电话里传来了塔山方面的声音。顿时整个作战室的战士都放下了手中的工作,作战室立刻安静了下来。林彪也放下了手中的工作,双眼死死地盯着电话。
接着电话里传来陆陆续续的声音:“塔山——塔山方面报,今日拂晓四时左右,国民党军队采用中央突破的方法进攻塔山阵地。面对敌人多次猛攻,我军——我军损失过半。”话音刚落,便听到了电话那头传来的炮弹声。紧接着,通讯中断。
刘亚楼立即建议将总预备队1纵队调往一线,缓解4纵队方面压力。电话刚打通:“命令……”。却被林彪一举夺过电话挂断了。紧接着命令到:“总预备队按兵不动,给4纵队程子华发电,不惜一切代价死守塔山。”
这场战役被称为塔山阻击战,他与黑山阻击战,徐东阻击战一起,被称为解放战争三大阻击战。而此刻的塔山,不仅关系整个东北局势,左右着辽沈战役的走向,而且也决定了整个解放战争开展。那么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一看面对塔山如此恶劣的态势,为何林彪不仅不派兵增援,还要求塔山方面不惜一切代价死守。
塔山,本来只是一个拥有村民不到百户的小村庄。但他位于锦西与锦州之间,且塔山东西两侧分别是锦州湾与白台山,中间的陆路不过十几公里,仅有一条道路。而国民党驰援东北,则必须要经过锦州。所以国民党的第一步便是打通锦西到锦州的交通要道,塔山由于地处咽喉,使得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影响了整个东北战局。
抗战胜利后,由于日本在东北的苦心经营,东北有着极好的工业基础。再加上其地理位置靠近苏联,便于取得苏联的援助。所以毛泽东在抗日结束的第一时间,便把目光聚集在了东北地区。紧接着抽调全国根据地的军政干部约十余万人,分批次抵达东北。并由林彪坐镇东北,主持大局。
当我军顺利地从苏联手中接过苏联后,引起了国民党方面的极大不满。1946年,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开始大规模入侵东北解放区。国民党的战略目标便是东北的主要城市以及交通枢纽。在国民党猛烈的炮火覆盖下,使得向来以游击战为主的解放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解放军为保存有生力量,在林彪的指挥下主动放弃大城市进入农村,再次践行了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48年,伴随国民党统治的黑暗,逐渐丧失了人民对他的支持。而中共通过大搞土地革命,帮助无数农民获得土地。在共产党的经营下,国共力量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共产党从当初入关的10万解放军战士,已经发展为东北野战军的百万雄师。
在毛泽东高瞻远瞩之下,觉得已经到了与国民党展开决战的时候了。
1948年10月7日下午,东北野战军召开高干会议,经过大家的充分讨论,最终东北野战军将他的第一个战略目标确定为锦州。
我们可以看到锦州的位置,它地处辽宁省的西南部,是连接关内与关外、华东与华北的枢纽之地。控制了锦州,便可切断关内与关外、华东与华北之间的联系。锦州是真正的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战略目标确定后,东北野战军迅速对锦州展开了合围之势。而蒋介石方面此刻也看出了锦州的关键位置,于是,抽调侯镜如的东进兵团以及廖耀湘的西进兵团,企图支援锦州,缓解东北压力。而一旦国民党援军赶到,锦州之围便迎刃而解,并且可以直接威胁我军主力侧翼。使得东北局势倒向国民党。
所以在围困锦州的同时,阻敌增援便同等重要。而支援锦州,则必通过锦西。那锦州与锦州之间的塔山,便是最好的阻击地点。
因为塔山的重要性,林彪亲自点兵。命令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第11纵队的6个王牌师,再加上另外两个预备师赶赴塔山,等候即将到来的国民党军队。第4纵队是东北军的顶尖战力。他们是一路从陕甘宁地区支援东北的老牌部队,不仅作战经验丰富而且装备精良,可谓是林彪的老家底了。
解放军方面共八个师被放置在塔山地区,而粗略估计,国民党方面将有海陆空支援的11个师,约10万国民党军队。而且解放军作战向来以防御战为主,面对此等大规模的阵地,是破天荒的头一回。而阵地战又一直是国民党军队的拿手菜,他们可以凭借远程火炮,可以直接摧毁解放军的防御工事。战争还未开始,解放军方面的空气已经变得凝重。
国民党对塔山的进攻可分为两个阶段,10月10日到10月11日,国民党命令其54军、56军为主攻部队。到了13日到15日,则以独立95师为主攻手。
4月10日拂晓,国民党东进兵团率先对塔山地区的解放军阵地展开了攻击。国民党方面先是利用空军对解放军阵地进行空袭,紧接着又是铺天盖地的远程炮弹。解放军阵地瞬间化为一片火海。在轮番的轰炸之下,解放军的防御工事几乎损耗殆尽。伴随着炮弹射击的停止,乌压压的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军阵地压了过来。
解放军第四纵队首当其冲,先是对国民党军队展开射击。由于人数、装备均处于劣势,国民党军队迅速冲到了解放军阵地。双方就此了白刃战,直至傍晚时刻,国民党军队由于损失惨重,开始后撤。此时的解放军阵地,国共双方战士的尸体早已堆积如山。
但是,锦州局势的岌岌可危,使得国民党无心恋战。在稍微做整顿后,国民党方面组建军官敢死队,企图重整国民党军队斗志,于是战斗再次打响。而此时共产党方面的两个炮兵团也正式抵达战场,就国民党的第二纵队展开了猛烈的炮击。国民党在10日夜晚到11日凌晨,对解放军征地展开了大小十余次冲锋,但均被解放军化解。最终国民党方面损失惨重,不得不暂作调整。而我军也乘此间隙,对我军防御工事进行抢救。
11日,在见识到解放军强大的作战能力后,国民党方面加强了火炮支援。并且从东侧海上派出舰艇,与西部战场、正面战场联合作战,对塔山解放军根据地形成三面合围之势。国民党军队在炮火的掩护下,从三面压进塔山阵地。国民党军队竟成功抢占解放军部分阵地,解放军战士则退至塔山村庄内。解放军第34团,以及62军51师453团面对国民党的猛烈攻势,在塔山村庄内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激烈的巷战。而在巷战中,国民党军队的火炮优势将完全丧失。在解放军的英勇顽抗之下,于当晚成功地将国民党士兵再次阻挡在塔山之外。而此时的国民党方面已经损失了上千余人,不得不再次调整战略布局,第一阶段攻势也正式宣告结束。
国民党撤下进攻不力但损失惨重的第54军与第56军,以第独立95师担任主攻。国民党第95师是被称为“赵子龙师”的国民党王牌军队,这支军队从军阀混战时期开始,历经了北伐战争,国共内战,抗日战争,并屡屡立下奇功。
13日凌晨4时左右,休整了一日的国民党军队卷土重来。双方先就炮兵展开了远程对决,紧接着国民党方面仍然采取正面冲锋的战术。敌95师海潮般向阵地涌来,逐步逼近我军阵地。可是等待他们的却是密密麻麻的子弹。原来在此期间,共产党方面已针对国民党的人海战术做出调整。不仅加固了原有防御工事,而且还在阵地前沿埋下了众多的地雷。在塔山阵地安置了轻重机枪近70挺,各种迫击炮数十门。如此的火力压制,使得第95师损失惨重。国民党方面开始停止冲锋,共产党再次占了上风。
但锦州危机的信号不断传来,这容不得国民党方面有任何喘息的机会。如果再不通过塔山地区,锦州将在3日内陷落,那么国民党将完全失去东北地区。并且在东北的国民党军队也难以撤回山海关以南。东北的数十万军队将成为共产党的瓮中之鳖。蒋介石看到塔山久攻不下,多次致电国民党塔山前线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支援锦州。扬言如若三天依旧未能突破塔山防线,将送全部高级指战员送进军事法庭。
国民党方面不得不加大进攻力度,紧接着国民党全军倾巢而出,企图与塔山解放军展开最后决战。这是自十日塔山阻击战爆发以来,解放军方面面对的最大压力。此时林彪的指令也传来:“要求死守阵地,不惜一切代价阻敌增援”。并调遣纵队副司令胡奇才亲自前往塔山一线,越级指挥战斗。双方一直激战到黄昏,国民党再次败下阵来。此时的独立95师早已没有了昔日的荣光,整个95师都被打散,在退出塔山阻击战时,95师仅有三个营的编制。其他部队更是损失惨重,国民党方面斗志完全瓦解。14日,国民党死心不改,继续组织进攻。但早已没有了往日的雄风,几番交战下,已经溃不成军。解放军趁其支援未到,向其发动反冲锋,国民党军队彻底失去了支援锦州的机会。
15日,锦州方面传来捷报,锦州解放。在塔山解放军的英勇顽抗下,东进兵团未能向前推进一步,经历了六天六夜的塔山阻击战终于顺利结束。
紧接着,东北局势彻底反转,我军对国民党在东北的残余部队进行最后一次攻击,1948年11月2日,历尽52天的辽沈战役结束,东北全境解放。
虽然解放军在塔山阻击战取得了胜利,成功抵挡了敌东进兵团,但是我军在此次战役中也损失了三千余人。此次阻击战给了第四纵队所有的将士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们都认为这是一生中最艰难的任务。
1987年,原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吴克华逝世,在他的最后时光里,他对他的亲属们嘱咐道:“我这一辈子打过大小战役上百次,但经历过最艰难的挑战便是塔山阻击战。我永远忘不了我的战友在我的身边一个个倒下。我是幸运的,我在塔山阻击战中活了下来。但是我希望我死后一定要回到塔山,要和当年牺牲的将士躺在一起”。按照他的遗嘱,家人将他的骨灰埋在了塔山。
1997年,原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副司令胡奇才于北京逝世,在他的弥留之际他同样对妻子说道:”我无数次梦到我又重回了塔山的战场,与我的战友们浴血奋战,我们亲密无间,我想回去看一看”。与他一同回去的还有塔山主力师第12师师长蒋怀文第34团团长焦玉山,第四种参谋长李福泽,这三人均在吴奇才之前去世。
2000年原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政委莫文骅去世,2003年第四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欧阳文去世,两人的骨灰在7月1日建党节这一天,被一同送至塔山埋葬。
2005年,伴随着34团政委江民风的骨灰被送至塔山。至此,原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九位将军在塔山战役结束后的57年后,再次于塔山聚首。
如今,九位将军的墓碑正伫立在塔山英雄纪念碑。他们与他们的战友长眠在自己用生命守护的这片土地下。
以此文,向所有的革命先烈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