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中有一南一北两大围歼战,分别是北线围歼黄百韬第七兵团,南线围歼黄维第十二兵团。
其中,北线围歼黄百韬兵团,是淮海战役中最有分量的战役。粟裕以7个纵队的兵力,活屠徐州国军右翼大龙,一举打破蒋介石徐蚌会战的部署。
打黄战役胜则胜矣,但非必然可胜。从当时战场实际看,蒋介石的预案已经预想到华野对黄百韬兵团的包围阻击,按原计划黄百韬完全有机会撤回徐州,只是突然发生一场意料之外的起义,也就是何基沣、张克侠战场起义——又称贾汪起义,完全打乱了蒋介石和黄百韬的计划,这才使局势急转直下。
一、蒋介石的长蛇阵
时至今日,论者提及蒋介石对徐蚌会战的部署,总是习惯以瞎指挥目之,这种一边倒的观点,从军事上看不免失之偏颇。
如果仔细琢磨一下蒋介石战役之初的谋划,并无太大破绽。
许多朋友论及淮海战役时,总觉得战役规模太大,无法把握其要领,即使当年八一厂的旷世经典《大决战·淮海战役》,看后仍觉摸不着头脑。其实这属于正常现象,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奇瑰、最为复杂、最为艰难的,笔者不揣冒昧,从战略层面找几个要点,帮助各位理清对淮海战役的概略认知。
这也是认清何基沣、张克侠起义的前提。
第一,国民党军的总部署是退却、固守、防御。也就是徐州附近的国民党军主力兵团,放弃易攻难守的徐州一带,退回蚌埠沿线,依托水网进行重点防御。
第二,各部依次撤退,互相掩护。徐州的李弥掩护新安镇的黄百韬,黄百韬再掩护海州的李延年,一齐向南退却到蚌埠。邱清泉兵团独自向东南退,直达蚌埠。
第三,国民党军有两条大龙。一是徐州西面的邱清泉兵团,一是徐东的黄百韬兵团,其余如李弥兵团、李延年兵团、孙元良兵团、刘汝明兵团,都是配角。只要这两条大龙能安然无恙,徐蚌大局就不会有太大问题。
第四,国军重心在东面大龙。邱清泉兵团实力强劲,有两个一流主力部队(五大主力之第五军,还有孟良崮覆灭后重建的七十四军),而且与中野、华野屡次交手,败仗不是特别多,不怯战,国民党军没有安排重要兵力接应邱兵团。
但安排了李弥兵团接应黄百韬。原因一是邱稍强黄稍弱,二是华野主力迫近徐州,对黄百韬的威胁更大。这方面,国民党军和华野几乎不谋而合,粟裕策划淮海战役,首先选择的就是打黄百韬。
第五,国军预想中的最终造型是常山之蛇。重兵集团集结于徐蚌之间的铁路线两侧,所谓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皆应。
杜聿明虽然对蒋介石的整体部署有些微词,认为蒋受郭小鬼(指郭汝瑰,时任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长)迷惑,作出错误部署,但对这个最终造型还可以接受,虽不免有“鼠头蛇尾”之嫌(此话出自杜氏回忆,原载《淮海战役—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战场记忆》),却也保存了主力,使共军老虎吃天无处下口。
把握了这几个要点,不知诸君是否已略知淮海战场国共对峙的要点。
接下来我们就要具体而微,从淮海战役的大局深入到何、张起义这个局部,看看这股仅有两万多人的部队起义,何以骤然间破坏了蒋介石总体计划。
二、何基沣张克侠何方神圣
粟裕的整体计划中,原先并没有把何基沣、张克侠起义作为关键之举。但蒋介石却先预料到何张二将对徐蚌会战的不利影响,所以,有必要看一下何基沣、张克侠二将军的由来。
何基沣、张克侠都是原西北军系统的。
何基沣是河北藁城人,生于1898年,与周恩来同岁,1913年时两人同时考入天津南开中学。何基沣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3年即进入西北军,靠战功升为旅长。1937年在七七事变时,何基沣所在的110旅就在卢沟桥最前线,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何基沣110旅与日寇激战23天,后因孤军奋战没有援兵,被迫撤退。
西北军自中原大战失败后,余部都被蒋介石拆散、整编。何基沣所在的二十九军,基本上成了西北军系统最后的整建制力量。二十九军备受蒋介石猜忌、排挤,之所以抗战不利,原因与此关联颇大。所以何基沣撤离北平时,说敌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抵抗政策。何基沣说到痛处气愤至极,竟然举枪自戗。幸亏天不绝忠良,这一枪虽打中左胸,却没有致命。
伤好后何基沣万念俱灰,对国民党失去了信心。1938年他离军养伤时,在武汉见到了周恩来和董必武,一番畅谈,对共产党的抗日主张、革命理念发生浓厚兴趣。而后经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安排,秘密前往延安,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张闻天、林伯渠等人接见。经过长谈,何基沣醍醐灌顶,政治上彻底转向了中共。1939年1月,经组织批准,何基沣秘密加入中共。
何基沣受党的指示,不可操之过急暴露行迹,要抓好部队。抗战中西北军被蒋介石一再整编,原先是一个集团军下辖三个军六个师,后来改为两个军四个师,编制只剩五十九军和七十七军,何基沣升为七十七军军长。目睹西北军一再被缩编,从抗战之初的14万人,到抗战结束时只剩2.3万人,何基沣虽已不是国民党,仍然倍感凄凉,叹道:“西北军是坛子里养王八,越养越小。”
张克侠是河北献县人,生于1900年。他早年经历与何基沣大致相同,毕业于保定军校,1923年进入西北军。张克侠与冯玉祥将军妻妹李德璞结为夫妻,大概由于这层关系,张克侠升迁比何基沣快一些,至抗战结束后西北军被集体整编到第三绥靖区时,张克侠已升为三绥区中将副司令官。
张克侠早在1929年便秘密加入中共,他与何基沣互相之间不发生横向联系,彼此并不知道早已是党的同志。
蒋介石策划徐蚌会战时,对西北军的余部十分忌惮,尤其是三绥区部队。西北军旧有部队都已化整为零,打散重编,像刘汝明的第八兵团,虽与三绥区一样都是兵团级的大部队,但刘汝明手下只有六十八军是西北军老部队,另一个军五十五军却来源复杂,既有西北军旧部,也有中央系的,还有东北军旧部一部分。三绥区两个军则全是纯粹的西北军,蒋介石要三绥区司令冯治安和刘汝明一同发了效忠党国、反对中共的通电,还给三绥区中将以上军官发了中正佩剑,以示笼络。
三绥区驻扎的位置非常敏感。
如前所述,国民党军要害在于徐州东面大龙——黄百韬兵团。黄兵团要西撤到徐州,三绥区正驻扎在徐州城和城东北的贾汪一带,正卡在咽喉要道。
蒋介石对三绥区不放心,先是撤了冯治安的徐州警备指挥官,改由冯治安专任。冯治安是西北军留到现在的最高级别官员,此时是西北军的精神领袖,但冯治安顶不住蒋介石的软硬兼施,不得不向蒋效忠。
但蒋介石仍不放心,下令原先担负徐州城区防卫的西北军全都撤到贾汪,改由李弥第十三兵团第八军接管。
谁知蒋介石此举,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三、何、张卡住了蒋军的七寸
当华野大军迅疾南进、黄百韬兵团全速西撤之际,双方进军路线发生了交汇,而这个交点,正是三绥区的驻地:贾汪。
粟裕拟定的作战计划,核心在于包围歼灭黄百韬兵团,而包围歼灭黄兵团的核心又在于时间。
从新安镇(即今新沂市新安街道)到徐州距离仅110公里,机械化兵团行军半天可到;步兵行军,以国民党军的速度,再慢三天也可以到达。
新安镇到徐州全线都是坦途,中间只有一条运河。
一切的要义都是时间。
为了尽可能全部拖住黄百韬兵团,最佳战法是拦头而不是击尾,这样才能最大限度迟滞其进兵速度。
粟裕焦虑万分。起初,淮海战役的发起时间是11月8日。但粟裕观察到黄百韬兵团和海州的四十四军有提前向徐州开动的迹象,万一放黄百韬进入徐州与李弥十三兵团会和,两家总兵力将近20万人,华野部队仅凭一己之力,万难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么大一坨敌人了,毕竟中野主力远在豫中、皖南,远水难解近渴。
粟裕没办法,只好冒着被中央批评的危险,临机决定,将攻击行动时间提前48小时,11月6日即发起进攻。他一边向中央上报提前进攻的请示,一边令各部下令,先斩后奏。
中央接报后,非常赞同粟裕的判断以及提前发起进攻的请求,毛泽东亲自起草中央军委电文回复了粟裕。这封电文意义非常重大,收进了《毛泽东军事文集》。原文如下:
完全同意鱼(6日)戌电所述攻击部署,望你们坚决执行。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愈坚决愈能胜利。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但将战况及每日或每两日或每三日报告一次。
粟裕吃了个定心丸,中央给予前线如此大的机断权,又能充分准确地理解前线战况,这是决战决胜的前提条件。
接下来的事,就是怎样打了。
粟裕部署的是四面堵击。
黄百韬的屁股后面,有一、六、九和鲁中南纵队,共4个纵队,从连云港向西追,负责切断黄兵团后路。
北侧,有四、八两个纵队,负责钳击黄兵团的右翼,断其北逃之路。
南侧,粟裕战前扎到江苏腹地的苏中十一纵,附带江淮军区两个旅,阻击黄兵团的左翼,牵制不使其南进。
黄百韬的正前方,则是进至台儿庄、贾汪一线的二、七、十、十二、十三以及中野配属的十一纵,共6个纵队15万多人,任务是拦截、包围黄百韬,并隔断徐州国军与黄百韬的联系。
四路大军,台儿庄、贾汪一线的6个纵队任务最重,位置最关键。
只要这6个纵队卡住贾汪,黄百韬兵团基本上就无法逃出生天。
七寸!谁也没想到,被蒋介石视为鸡肋的贾汪,成了其徐蚌长蛇阵的七寸。而三绥区部队,一夜间成了七寸上的关键力量。他到底是保护七寸的铠甲,还是卡敌咽喉的利器呢?
粟裕异常焦急。华野前委此时已经与何基沣、张克侠取得联系,二将军汇报了起义的准备,但三绥区部队究竟愿不愿意起义,还是未知数。
华野前委一方面紧锣密鼓地联络起义事宜,另一方面,作好了最坏打算,制定了三种方案。
第一,争取起义,控制三绥区全区部队。
第二,若不起义,则争取和平相处,该部让开贾汪,让解放军部队通行。
第三,若既不起义,也不让开通路,则坚决予以歼灭。
第三种情况是万不得已之举措,也是最没把握的,一旦真的和三绥区交上火,那么华野面临的危险,不光是无法堵住国军东面大龙的,还将遭到黄百韬与李弥东西夹击。
千钧一发,粟裕的目光,紧紧盯住了何基沣、张克侠。
四、起义
何基沣、张克侠此时也是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为了有效控制三绥区部队,蒋介石玩了一手狠的,该区全部军官的家属都迁居苏州、镇江,美其名曰后撤避战,实则拿家属当人质,逼前线军官们为其出死力。
冯治安身为三绥区司令长官,对手下军官们的也不放心。尤其是何基沣、张克侠,这两人早就有亲共倾向。1939年何基沣曾违令动用军饷,接济新四军五师,与中共过从甚密,据说此事张克侠也插手过。何基沣后来因此在重庆受审,差点丢了性命。此时何基沣又正好从七十七军军长调离,升为有职无权的副司令(与张克侠同职),恐怕他心里会有想法。
冯治安想了个办法,一方面,他把张克侠控制在徐州的司令部,不让他到部队去,切断他与旧部五十九军的联系。并由军统特务、时任三绥区参谋长陈继淹监视之。另一方面,他重提与何基沣在陆军大学同学时的旧谊,以及两人曾经结拜为兄弟的故义,委托他以前进指挥官的名义,在贾汪直接指挥五十九、七十七两个军。为保万无一失,冯治安还派了一支警卫部队,约2000人,由南京干训班中将教育长刘自珍亲自指挥,何基沣也无权指挥。
冯治安自以为这样的安排十分稳妥,却不料都已堕入我党之彀中。
何基沣与张克侠原来互相不知道都是党员,1946年5月时,何基沣上调为三绥区副司令,感到没有兵权了,不能发挥多大作用,在北平与叶剑英会面时提出回解放区工作。叶剑英鼓励他一定要继续坚持下去,并向他透露,张克侠也是同志,有事可与他商议。
何、张二人关系本来就不错,得知此事,何基沣大为振奋,与张克侠沟通了情况,决定继续潜伏做工作。
针对蒋介石、冯治安的阴招,何基沣、张克侠也做了应对措施。何基沣拿出自己多年积蓄的200多两黄金,分发给部下军官,让他们悄悄派可靠的人到苏州、镇江,把家属偷偷接回徐州。这样一来,就免除了后顾之忧。
但是何时起义、在什么地方起义,华野前委迟迟没有与何基沣对接。起义之事需要必要的时间准备,何基沣生怕夜长梦多,走漏了风声。
直到11月6日,也就是粟裕决定提前发动进攻时,华野前委的联络人杨斯德同志(时任华野十三纵政治部联络部部长)才通知,要三绥区部队于8日中午12点前完成起义,将贾汪地区交给解放军。
时间仅有两天,何基沣立即召集七十七军师、团级军官开会,亮明态度。西北军长久以来对蒋介石、中央军怨气填胸,起义投共的思想基础很扎实,故而很快统一了思想。
但五十九军那边情况不太妙。何基沣虽然争取了五十九军副军长孟绍廉的同意,但该军参谋长刘景岳是个顽固分子,孟绍廉也无法压服他,除非五十九军老军长张克侠亲自来。
事情僵持起来,很是不妙。
此时,突然发生了一个插曲,让何基沣出了一身冷汗。
11月6日,华野十纵到达贾汪以北,十纵司令员宋时轮、政委刘培善到前沿察看情况,乘坐的吉普车误入七十七军111团三营阵地,被该营缴了械。
纵队司令、政委若被国民党军抓获,这可是惊天新闻。如果被蒋介石获悉,肯定要拿这个大做文章,宣传共军不堪一击、大将被国军英勇生擒云云。
万幸的是,111团三营营长王世江是何基沣发展的地下党员。宋时轮、刘培善被送到该营营部审讯时,王世江眼见这两个人绝非侦察人员,便问他们是不是大官。宋时轮临危不惧,坦称自己就是华野十纵司令。
王世江头皮一炸,这个当口遇见我军高级将领,太不好处理。此时他已接到准备起义的通知,但营里的官兵并不知情,如果当场表露身份,说不定会引起麻烦。他想了办法,派人秘密把宋时轮、刘培善送走,然后迅速向何基沣报告了情况。
时不等人,正当何基沣焦急万分之际,华野七纵已向五十九军发动了进攻。
11月7日,七纵一个突击团趁天阴细雨,以排山倒海之势进攻五十九军扼守的万年桥,歼灭五十九军一部。七纵得手后不再攻击,何基沣原来还怕自己人打起来白损人命,此时松了一口气,原来是华野方面在进行武力施压。
何基沣马上给五十九军参谋长刘景岳下死命令,11月8日天亮前必须夺回万年桥,否则军法从事。何基沣其实是假传圣旨,拿冯治安的名头来吓唬刘景岳和五十九军中那些意存观望的师、团长们。
军官们走投无路,焦虑万分,此时恰好张克侠也赶了回来。
有人不免要问,张克侠不是被控制在徐州了?原来张克侠借口前线发生战斗,不放心徐州外围,借口巡察哨位,半是欺骗半是吓唬地冲破徐州哨兵,来到了贾汪。当时徐州人心惶惶,是战是退思想不统一,军统特务们看得也不紧,所以张克侠才逃了出来。
张克侠一到,立即向五十九军大小将官亮明身份和态度,号召西北军的老弟兄们一定要看清形势,弃暗投明。张克侠宣布,愿去者去,愿留者留,一任自便。五十九军欢声雷动,当即决定起义。
原来负责监视何基沣的刘自珍2000警卫队,此时也认清形势,跟着何基沣起义。
11月8日上午10点,何基沣、张克侠二将军决定提前起义,率领三绥区两个军2.3万人投入人民怀抱。华野主力部队得以畅通无阻地到达贾汪,死死扼住了黄百韬兵团的咽喉。
粟裕后来回忆这段历史说:“我南下部队如在贾汪耽误4个小时,黄百韬 就可能退到徐州,那样战局就不一样了。”
粟裕一点也没有夸张,据国民党被俘将领回忆,1948年11月8日中午12点,黄百韬已率第七兵团兵团部、第六十四军、四十四军已经全部渡过运河,剩下的二十五军(七兵团的核心主力)、一百军也在8日17点左右过了运河,而且还是在解放军追击部队牵制、追击之下。二十五军战斗力异常强悍,只用一个团作掩护,其全军都逃出了生天。
可以想见,如果贾汪起义再迟4个小时,黄百韬完全有可能派其机械化部队抢先到达贾汪,从碾庄到徐州只有区区40公里,车队再慢,也完全能在两三个小时内运若干主力师过去。
一旦七兵团的主力师楔在贾汪,与李弥的十三兵团会和,那粟裕的6个拦截纵队不要说挡住黄百韬兵团,单是自家部队要会和一处都费劲(当时这6个纵队,三个在陇海铁路之北,三个在陇海路南,指定的会和地域就是贾汪一带)。
后世评论何、张二将起义,大多着眼于他们首次率兵团级的国民党军起义,从精神打击了敌人,其实真正意义在于一举封死国民党军徐东大龙最后一个气眼,为全歼黄百韬兵团、打赢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