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在我国的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立国之战,可以说,正式有了战场战争,中国才获得了进入联合国五常的入场券,在成功研发核武器之后,中国已经成为亚洲东部国际秩序的主导者,中国成为五常才终于是板上钉钉。
但是,为了获得这张入场券,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三年时间内,中国一共牺牲197000多人,并且这一数据还在随着近年来调查的不断深入在缓慢增加,消耗各类弹药560万余吨,花费军费62亿人民币,相当于当时的25亿美元。
这是一场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老牌资本主义强国之间的对抗,那么,作为社会主义阵营老大哥的苏联,在这场战争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志愿军入朝前苏联人摇摆不定
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在没有知会中国的情况下便向韩国开战,到28日时,韩国的首都汉城就已经失守,李承晚政府接连败退,高歌猛进的朝鲜人民军开始在朝鲜半岛南部攻城略地。
美国人当即做出了反应,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便下令驻扎在日本的美国空军部队协助韩军作战,27日,又下令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巡逻,随后又派出飞机轰炸中国在东北边境线上的城镇。
中国已经准备了将近一年的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终止,毛主席发表讲话,要求团结起来,一致奋起,抵抗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动。中央军委按照指示,抽调第13兵团以及其他部队成立东北边防军,并调任原本主攻台湾的粟裕来指挥边防军,后续又抽调第9、19兵团作为二线部队。
此时,朝鲜战场上整体形势对朝鲜是非常有利的,节节胜利的朝鲜人民军已经控制了韩国90%的地区,将韩军和部分美军压制在庆尚南道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地方。
但是这种局面在麦克阿瑟发动仁川登陆之后被打破了,9月15日,美第十军在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损失惨重,不得不节节败退,10月19日便攻占了朝鲜首都平壤,并向中朝边界的鸭绿江推进。
新生的中国已经做好了战争的准备,但是社会主义阵营老大哥的苏联这时候的态度就比较玩味了。
在当时,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已经开始,但是争夺的焦点并不在远东,而是在欧洲。
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苏联和美国在柏林展开了封锁与反封锁的对抗,而结果是苏联的封锁计划破产,德国也正式一分为二。
并且,在毛主席访苏的时候,拒绝了斯大林借用旅顺港、建立长波电台的建议,因此,斯大林对新中国的观感也不怎么好,金正日请求支援朝鲜人民军进行统一战争时,斯大林大笔一挥,向朝鲜提供了6个步兵师、3个机械化师的装备,另外还有150余架飞机。
很多人可能对这些装备没有什么概念,这么说吧,苏联人单就支援朝鲜的这些装备,就让朝鲜人民军拥有被解放军更强大的装甲力量和空军力量了。
在朝鲜战局发生变化之后,在7月13日,斯大林向毛主席发电报说,如果中国决定出兵,那么苏联将会支援一个装备这120多架飞机的空军师,来保护地面部队,并且准备用这个师和之前援助上海的那个师一样,由苏联飞行员帮中国培养飞行员,一段时间之后,将飞机交付给中国。
10月5日,中央军委正式决定出兵,也就是在这一天,斯大林召开了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部分政治局成员提出,虽然苏联在军事上可以与美国对抗,但是经济上差得太多,并并且苏联在二战中损失惨重,需要时间来恢复,当前阶段并不适合介入战争。并且,有很多人提出,苏联在远东地区没有什么重要的工业,也没有多少人口,远东本身就不是苏丽的核心利益所在,放弃也无关轻重,认为苏联应该借此机会彻底抛掉朝鲜这个包袱。
除此之外,最关键的应该是对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担忧,苏联当局极力避免与美国展开正面的军事冲突,当时在柏林危机的时候也是如此,仅仅是在经济上对美国的占领区进行封锁,而没有展开军事对抗。苏联没有把握打赢第三次世界大战,因此打算不惜任何代价避免与美国人产生冲突,即便牺牲掉整个朝鲜。
斯大林便做出了折衷,决定不派出陆军进入朝鲜,即便是派出的空军,也要伪装成志愿军。此时志愿军尚未入朝作战,周恩来与林彪在10月初访问苏联,专门就苏联对朝鲜战争的援助计划进行磋商,在第二次会谈中,斯大林终于表态:苏联可以向中国提供武器装备,在两个月或者两个半月之后就会派出空军支援志愿军。
此时,朝鲜的战局进一步恶化,美军正在向鸭绿江边进发,再等待苏联空军支援已经来不及了,毛主席当即决定,集结在中朝边境的志愿军迅速入朝。
苏联开始加大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支援
志愿军大规模入朝大大出乎麦克萨瑟的意料,他曾叫嚣着要在圣诞节之前让美国的小伙子们回家吃饭,但是圣诞节之前,志愿军与联合国军进行了三场较量,志愿军作战勇猛,歼灭联合国军六万余人,麦克阿瑟之前的豪言壮语这会儿已经成了个笑话。
志愿军的战绩也使得苏联人开始正视朝鲜战争。斯大林看到志愿军胜利的消息后非常高兴,尤其赞赏彭德怀总司令的指挥能力,在苏联驻朝大使与彭德怀发生战术方针上的分歧时,斯大林并没有偏袒苏联大使,而是要求苏联大使不要乱说话,最后还将这位大使调回了国。他在给毛主席写的电报中说到,像彭德怀这种以劣势装备击败美军的人,是天才的军事家。
早在志愿军入朝之前,苏联已经向中国东北派出了一折空军师,这个空军师装备着喷气式战斗机,虽然与美国的飞机相比还有差距,但是已经可以确保东北地区不再遭受美军的轰炸。
1950年11月,苏联承诺的空军终于进入东北,这次,斯大林一共派出了13个航空师,美国这时候已经彻底不敢再进入中国进行轰炸了。
苏联尽管没有直接派出陆军进入朝鲜战场,但是通过调整自己的军队部署,有力地策应了志愿军的作战。
美军在实行仁川登陆的时候,苏联也加强了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力量,在后贝加尔湖军区,部署了3个坦克师和10个步兵师,在西伯利亚军区部署了5个机械化步兵师,在中亚军区部署了1个坦克师和8个步兵师,在蒙古还部署了3个步兵师和2个坦克师。这使得苏联在远东地区的陆军迅速膨胀到了70多万人,并且拥有10000多辆坦克和装甲车辆。
虽然这些部队没有进入东北,也没有进入朝鲜,但是这七十多万人却让美国如鲠在喉。苏联部署在远东地区的军队机动性和突击性都非常强,这对美国就形成了很大的威慑,中国当时没有像样的海军,如果没有苏联部队的威慑,难保美国会不会在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展开登陆。
以当时美军的突防能力来说,一旦在辽东半岛进行登陆作战,作为军事生产基地的东北地区就有大部沦陷的可能,而更严重的,则是这些登陆的美军将会对北京构成最直接的威胁。
所幸这些都没有发生,苏联在远东地区强大的军事存在使得美国的这种想法一直存在于心里,始终不敢真正实施。
苏联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
志愿军成立的时候,新中国才刚刚成立不到一年时间,当时的中国几乎没有军工生产能力,装备主要是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缴获为主,第一批入朝的第13、19兵团作为四野的部队,装备能好一点。一方面,解放战争时国民党将装备了美械的由远征军改编而来的部队调到了东北,这些装备后来有部分被解放军缴获,另一方面,日本投降后,攻入东北的是苏联红军,他们在走的时候留下了一批用不上的装备,还有就是东北是当时的重工业生产基地,有一定的军工生产能力,可以制造一部分装备。
而第9兵团也不差,这是当初准备解放台湾的部队,包括人员和装备方便都进行过加强,三个军都加强为下辖四个师,总共有15万余人。
即便如此,志愿军的装备依然非常混乱,各师的装备基本上都是“万国牌”,仅仅步兵武器就有11个品种,这在增加了志愿军的后勤补给压力之外,也使得志愿军的战斗力得不到保证。
虽然入朝的战士们用这些落后的武器装备打败了装备精良的美军,但是我国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且因为后勤补给能力太差,导致志愿军很难追上机械化的美军部队,使得我军当初第一次战役的预定目标没有实现。而随着志愿军的推进,装备问题很快就成为了志愿军的短板。
而在这时,苏联曾经承诺过的军事援助也逐渐到位了。
志愿军入朝一个月,苏联便向中国支援了14万支步枪、2.6万支自动枪(波波沙冲锋枪),9000挺机枪,以及配套的1.75亿发子弹,这些装备在志愿军进行第二次战役的时候已经有一部分装备到了前线部队,对志愿军在第二次战役中能够获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整个朝鲜战争期间,苏联为中国提供了64个陆军师、23个空军师的军事援助,这些军事援助,不仅让志愿军打赢了抗美援朝,还让解放军在短期内就实现了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苏联派出空军助战志愿军
除了军事援助,苏联还直接派出了空军部队帮助志愿军。
早在中国决定派出志愿军的时候,斯大林就表示会派出空军支持中国军队,虽然苏联内部在这个决策上曾经发生过分歧,但是在11月份的时候,苏联的空军依然出现在了志愿军的后方。
美国为了阻断志愿军的后勤和支援,一直派出飞机轰炸鸭绿江上的大桥,苏联的空军在这段时间就经常升空作战,阻止美军的轰炸行动,虽然鸭绿江大桥被美军一度炸毁,但是因为苏联空军的英勇作战,志愿军有足够的时间修复大桥。
1951年,第四次战役期间,苏联的飞机又直接进入朝鲜的领空作战,斯大林同意派出两个空军师作为志愿军在清川江以北100公里掩护志愿军的行动,这实际上已经是苏联空军正式参加朝鲜战争了。
不过,苏联方面对自己的飞行员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禁止苏联飞机飞到,联合国军的占领区去,这样做是为了防止飞机被击落之后让美国人发现苏联已经参战。还将苏联飞机涂成志愿军的涂装,在机翼上画出了非常明显的八一图章。
抗美援朝的几年间,苏联空军先后出动了12个空军师,与美国空军作战1872次,击落美军飞机1097架,并且为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后勤运输保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除了空军,苏联还向朝鲜战场派出了大量俄防空部队,这些高射炮兵在朝鲜战争中一共击落了212架飞机。
当然,苏联的空军也付出了重大的牺牲,三年间,一共损失飞机335架,牺牲飞行员200多名,还有179名高炮部队的军事人员献出了生命,在战争结束后,他们的遗体也没有返回苏联,而是安葬在旅顺的苏军烈士陵园。
新中国欠下了巨额外债
苏联的军事援助也并非没有代价,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即便是盟友,苏联的援助也不是无偿的。
在与苏联进行谈判的时候,中国对军事援助并没有顺价格的概念,只谈军火的数目,而没有谈军火的价格,周总理私下里对负责谈判的师哲说:“我们接受苏方的军火,是作为他们对抗美援朝的贡献而接收的。”
刚刚建国的领导人们是这样的单纯,他们以为苏联的军事援助是无偿的,在得知这些援助都需要付钱的时候,只能无奈地接受。
但是刚刚建国,百废待兴的中国哪里拿得出这笔钱呢,即便苏联提供的装备大部分都是半价,中国也买不起。
中国只能向苏联贷款,再拿贷款向苏联买装备。整个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一共向苏联贷款13亿美元来购买军事装备,在苏联撤出旅顺港的时候,苏联将当地的武器装备和军事设施折价9.8亿人民币交给了中国,而这些也是以贷款的形势结算的。
这样算下来,中国一共欠下了39.8亿人民币的军事贷款。要知道,1949年,整个中国的GDP才一共123亿美元,当时中国在抗美援朝的同时,还要在西南地区进行剿匪,需要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这笔巨额贷款对新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担子。
中国一直用了十四年时间才完全还清这些贷款,建国初期的经济困难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有这一笔贷款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