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以垦植橡胶甘蔗等热带作物为主的屯垦戍边的部队,隶属于广州军区和广东省双重领导。
上世纪 50年代初,中央军委、国务院决定抽调两万多名军队干部战士,组建林业第一师、第二师,在海南岛、雷州半岛开荒,建立橡胶农场。鉴于当时海南岛处于国防前沿,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1968年8月15日,广州军区成立了生产建设兵团筹建领导小组,1969年3月19日,广州军区、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发出了《关于成立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指示》,1969年4月1日,以原海南、湛江两个垦区的国营农场和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研究院为基础,军转干部为骨干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归广州军区建制领导,接受当地革命委员会领导和监督。
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设在海南岛海口市,兵团按部队编制,下辖十个师,共11万人,由现役军人和知识青年组成。从1969年至1973年底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共有知青11万余人。主要来自广州、汕头、海口、湛江、韶关等地。
各师师部由广州军区各部队抽组。兵团下辖10个师,148个团,2个独立营和16个工厂以及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十共7个师和热带作物两院在海南岛,第七、第八、第九3个师在湛江地区。
第一师,师部驻海南岛琼山县道美,辖14个团,分布在文昌、琼山、琼海、定安县境内;
第二师,师部驻海南岛万宁县兴隆,辖12个团,分布在陵水、万宁和琼海县的南部地区;
第三师,师部驻海南岛保亭县通什,辖20个团,分布在保亭、乐东、崖县境内;
第四师,师部驻海南岛昌江县石碌,辖15个团,1个独立营,分布在东方、昌江、白沙和儋县的南部地区;
第五师,师部驻海南岛临高县加来,辖14个团,分布在临高、澄迈和儋县的东北地区;
第六师,师部驻海南岛琼中县牙挽,辖19个团,分布在琼中、屯昌县境内;
第七师,师部驻海康县龙门镇,下辖14团,1个独立营,分布在徐闻、海康境内;
第八师,师部驻湛江市霞山,辖19个团,分布在廉江、化州和湛江市郊;
第九师,师部驻高州县城,辖17个团,分布在高州、信宜、电白、阳江、阳春境内;
第十师,师部驻海南岛儋县雅星市八一农场,辖3个团,分布在儋县;
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华南热带作物学院驻海南岛儋县宝岛新村,辖1个试验农场、2个试验站、2个研究所。
由于生产上不注意从实际出发,不走群众路线,缺乏科学态度,种植任务高指标、割胶生产盲目指挥、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橡胶生产出现严重问题。1974年1月23日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划归广州军区领导,恢复八一农场名称。同年6月26日 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移交广东省领导,撤销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番号。1974年8月13日广东省成立接交工作领导小组;海南行政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湛江地区、热带作物学院、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分别成立接交工作领导小组;8月17日 中共广州军区党委、中共广东省委联合印发《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移交广东省委领导的工作方案》。9月办完管理体制交接手续,1974年10月1日,广东省农垦总局正式成立,接管原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原来农垦局和国营农场的建制。10月起组织现役军队干部撤离垦区,至12月底基本撤离完毕。
原兵团第一师、第五师、第十师以及第二师部分(琼海县、万宁县境内农场)、第六师部分(屯昌县、澄迈县境内农场)构成,辖48个农场(站)和4个工厂组成海南农垦局;
原兵团第三师、第四师以及及第二师部分(陵水县境内农场)、第六师部分(琼中县境内农场)构成,辖49个农场(站)和5个工厂组成通什农垦局;
原兵团第七师、第八师、第九师以构成,辖49个农场(站)和7个工厂组成湛江农垦局;
正是依靠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才完成了海南岛和湛江垦区的大开荒任务,为海南农垦今天的390多万亩天然橡胶基地打下良好基础。兵团时代奔赴海南岛和湛江的众多知青,在风华正茂之年,拓荒南疆,为“建设南疆、保卫南疆”以及“积极发展橡胶事业”,献出了最宝贵的青春留,为海南岛及湛江地区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