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月15日下午四点半,成都附近的机场上,一队体型硕大、银光闪闪的巨型轰炸机正在缓缓滑行,发动机轰鸣着扬起漫天沙尘。守卫机场的中国士兵正肩扛步枪,向这些飞行堡垒投来热切的目光。
这批轰炸机是美国新研制的绝密武器——B29超级空中堡垒,隶属于陆军航空队第678中队。昨天刚从印度飞抵四川,在补充了弹药和油料之后,今天它们将对日本西南端的九州岛发起空袭,轰炸八幡炼钢厂及其附属的各炼焦厂。
这是B29首次从中国起飞,执行对日本的战略轰炸任务。
第一个起飞的是威尔顿中尉驾驶的轰炸机,作为首架起飞的B29,中队给他安派了一位特殊“乘客”——第20轰炸机中队司令沃尔夫准将,整支飞行部队的司令官。
机组按照起飞流程做好准备后,副驾驶布劳恩纳将机翼放下15度、飞行工程师启动发动机,威尔顿中尉将飞机转弯对准跑道方向,然后逐渐增大推力,飞机开始缓慢滑行。几分钟之后,威尔顿的B29速度已经达到250公里/小时,他轻轻拉杆,机轮缓慢离开了地面。
进入安全高度后,威尔顿长出一口气。这是他第一次在中国人修筑的跑道上起飞,虽然扬尘很大,但看起来情况还不错,飞扬的砂石并没有带来太多麻烦,他们还比预定起飞时间提前了三分钟。威尔顿回头看了看身后的沃尔夫准将,司令官的表情同样灿烂,看来他对起飞也很满意。
威尔顿驾驶B29爬升到3000米,避开成都平原以东的高山后,利用一股每小时370公里的强劲气流,再次爬升到6000米,他率领机队航向朝东,直插日本列岛。高空中,夕阳为银色的机翼涂上了一抹金黄。
大约一小时之后,天色渐暗。领航员已经无法目视观察,只能依靠雷达导航。突然,雷达手激动地报告说,发现了一个地图上没有的大湖。经过校正,机组确认这个“大湖”其实是中国东海——他们比原计划提前75分钟抵达了上海空域。
这是一个好消息,意味着接下来的航程中油量将很充足,而这也是威尔顿一直在担心的问题。
从中国成都起飞的B29,只能勉强飞到日本西南端的九州岛,这段航程大约是2400公里,需要飞行4-5小时;如果沿途遭到日机拦截,它们可能还要再耽误1-2个小时。因此,B29从成都空袭日本,单程大约会耗费6-7个小时,而它的最大续航时间只有12小时,油料变得非常宝贵。
按照总统罗斯福的计划,B29在中国的出发基地原本打算设在广西,但那里受到日军的威胁较大,最终罗斯福采纳了史迪威的建议,把地址改在了成都。
1943年11月12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希望中国能在一年半之内,在成都地区修建5个远程轰炸机机场,所需款项全部由“租借法案”经费中调拨。十几天之后,在开罗六方会谈中,罗斯福再次向蒋介石承诺,B29一定会来到中国。
对当时的中国来说,为B29这种巨型轰炸机修建机场和地面配套设施,是史无前例的“超级工程”。
原子弹出现之前,B29是仅有美国掌握的超级绝密武器,它被设计用来从战斗机无法到达的高空进行精确投弹,是美国航空科技的精华所在,肩负着取得战争胜利的重任。由于体型和重量都远超一般飞机,因此成都附近现有的机场都无法满足B29的起降需求,必须专门为它修建机场,并且严格保密。
1943年12月,中美双方开始联合筹备,1944年1月,几个机场同时开工。
在成都附近的新津、邛崃桑园、彭山和广汉,国民政府征召了大约50万民工开足马力施工。所有的设计方案都由美国工程师负责,技术指导和质检也由美军高级技术军官执行,所需的人力物力和组织实施,则由中方完成。国民政府交通部总工程师张海澜在几个工地之间巡回指导,殚精竭虑保障施工顺利进行。
中美之间一场史无前例的基建合作正式开始。
当时,中国没有大型工程设备,机械化施工几乎没有可能,只能依靠“人海战术”。川西地方政府一共动员了29个县的民工进行机场建设,先期投入人力35万,后续又追加到50万人。这些吃苦耐劳的四川老乡们,用铁锹、镐头、手推车这些世界上最简陋的工具,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轰炸机修筑机场。
B29起飞所需的跑道长2600米,宽大约60米,厚度1.4米,要用柏油或水泥覆盖表面。施工时,中国工人要先挖土见底,然后滚压底部。再铺上大石块做底层,底层上再铺碗口大的石头做中层,最后用细碎的青石铺成上层。
等三层石块完成后,工人们还要把黄豆大小的粗砂石和柏油在大锅内炒热、混匀,浇在最上层石块之上;再用三吨重的水泥滚子套上竹牵绳,由一两百个民工牵拉,来回滚压结实。除了跑道,还要修筑停机坪、副跑道、油库、塔台等多种配套设施,停机坪上方还建有拱顶,外部覆盖土石,种植花草作伪装。
如此浩大的工程,即使全部使用机械化设备也会耗时不菲,更何况只能依靠人力。但在一致抗敌,保家卫国的目标振奋下,所有中方施工人员都竭尽全力,日以继夜地高强度劳作,仅用了四个月就完成了全部机场的修建、扩建。
5月中旬,这些为了保密被称为“特种工程”的机场,陆续完工并按期交付使用,美军飞机随即开始进驻。在对跑道进行质检后,美方肯定了中方修筑跑道的长度和平整度,但他们对跑道产生的扬尘不太满意,因为这些扬尘会干扰飞行视野,带来安全隐患,也可能伤及发动机。但不管怎么样,B29终于可以在中国起降了。
美国飞行员们后来才知道,由于缺少水泥,这些土石结构的跑道已经是中国所能提供的,最好的跑道了。靠人力在短短四个月内完工,也让美国人为四川民众中所蕴藏的韧性感叹不已。
东海上空,威尔顿驾驶的B29正在8500米高度巡航。他们经过上海后又继续向东飞行了920公里,来到了这次空袭的第一个轰炸“初始点”——冲永良部岛。从这里开始,机队将正式进入轰炸航线。
按照轰炸流程,飞过这个岛屿后,投弹手就会打开诺顿瞄准具和机腹弹仓,进入轰炸航路。
“诺顿轰炸瞄准具”是美军耗费巨资研制的绝密装备,可以让高空飞行的轰炸机准确投弹。理论上它可以从7000米高空,将炸弹投到目标半径30米之内,但在实战中很难达到这个标准,不过“诺顿”依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投弹瞄准具。
“诺顿”使用起来并不复杂,当飞临目标后,投弹手先把目标置于视野正中,然后打开“诺顿”,根据飞机仪表数据,设定飞机的空速和高度。设定完毕后,投弹手就会让“诺顿" 接管飞机。“诺顿”会控制飞机沿着模拟计算机“算”出来的投弹航路飞行,并调整、修正航线,当到达计算好的投弹点时,”诺顿”会自动投下炸弹,这样的攻击最大限度的减小了其他因素的干扰,投弹命中率会大幅提高。
威尔顿在起飞前被告知,从夜空中能看到大量露天高炉,这就是他们的目标。但实际上,雷达操作手很早就从屏幕上发现了这些目标,并通过对讲机引导威尔顿修正航向。
“向右两度、接近角26度,准备”。
收到雷达手的数据后,投弹手立即输入“诺顿”瞄准具,诺顿开始自动引导飞机逐渐向投弹点靠近。
就在这时,几束刺眼的探照灯光柱射进驾驶舱,强光几乎让机组瞬间致盲,威尔顿只能眯起眼勉强盯着仪表板,高炮射击的火光也开始在附近出现。在刺眼的探照灯亮光中,成员们都在紧张地等待着飞机投弹,但威尔顿的耳机里却突然传来投弹手的报告:“无法投弹!”
威尔顿回头大吼道:“仔细检查了吗?你忘了什么东西吗?”投弹手回答:“没有!”
威尔顿又问:“装弹之前检查弹架了吗?” “是的,两次。”
他们已经错过了投弹点。
沃尔夫准将向威尔顿建议,转向飞回“初始点”重新进入轰炸航路,再做一次尝试。同时,准将单膝跪地,用平静的语气和投弹手聊起具体情况,一点都没有露出急躁的情绪。
返回“初始点”需要半个小时,沃尔顿看了看油量,非常充裕,他焦急的情绪这才稍微稳定了一些。在重新进入轰炸航线的这段时间内,沃尔夫准将用机内通话器和雷达操作手、投弹手轮流沟通,他语气平缓,态度温和。这份镇定让威尔顿肃然起敬。
不过,他们运气实在是不好。第二次进入轰炸路线和第一次几乎完全一样:炸弹还是投不下去,他们又浪费了40分钟。
这个情况让沃尔夫准将也很意外,他询问了机械师帕特森,确认燃油还够,于是坚持再飞一次,用尽所有可能也要把炸弹投到目标上!虽然威尔顿担心返回中国的时候会遇到逆风,这样油量也许会出现大麻烦,不过准将下了命令,他只好照办。
不幸的是,老天似乎要把玩笑跟他们开到底,第三次投弹仍然徒劳无功。他们已经在八幡上空往返飞行了将近两个小时,如果不是日本人的防空火力稀疏和暗夜的掩护,他们也许早就被击落了。
三次尝试之后,燃料存量已经开始紧张,他们不得不返回成都了。在返回的途中,为了减轻负担,威尔顿命令机背机枪手爬进弹舱,手动释放弹架上的炸弹。经过机枪手的一番奋力工作,这些“包袱”终于被扔进了中国东海。
当时,在美军中流行一种迷信的说法,飞行员们用“小妖精”来解释在飞行中发生的神秘故障。此时沃尔顿也觉得:一定是有一个专门给投弹系统捣鬼的“小妖精”,在他们的飞机上。令人诡异的是,飞机返回成都进行地面检查时,投弹手发现飞机的投弹动作完美无瑕,所有机构动作及时、准确。威尔顿沮丧地想:难道是这该死的小妖精跑了?
不过也有好消息,在沃尔夫准将亲自作证后,关于这次“投弹故障”的报告顺利通过了上级审查。
一直到机组返回印度,对B29进行彻底的电气检查时,无法投弹的秘密才被揭开:原来是一个继电器的接点出了问题。
这个继电器只允许在弹舱门打开时,才给弹架供电,但不幸的是飞行中的气流让一处较松的接点松动,所以弹架始终无法通电,因此炸弹也不能投放。当他们返回地面时,因为没有气流干扰,继电器恢复正常供电,所以弹架的工作也就正常了。
美军档案也从侧面验证过类似情况:B29早期的生产质量不稳定、故障率偏高,有些甚至根本达不到使用标准。直到1944年4月15日之后,美国陆航发起名为“堪萨斯之战”的质量改进运动,专设一个“改进中心”,整合波音的各个工厂,优化流程。突击应对备件和工具短缺、人员经验匮乏、露天工作条件恶劣等各种问题之后,生产线才逐步平稳运转。此后生产的B29才达到了战备要求。
虽然威尔顿没能完成投弹任务,但编队其他轰炸机都顺利投弹并安全返回,八幡炼钢厂遭到严重破坏。
截止1945年1月从中国撤出时,从成都起飞的B29一共在日本投下了800吨炸弹,虽然这些行动不足以取得重大战果,但B29飞行部队却在中国“豫湘桂”大溃败的黑暗中,独立支撑了5个月的“战略轰炸”,迫使日本将大量战争资源转向本土防空,而且极大地鼓舞了中国抗战部队的士气。
国共两党都对B29在中国的作战非常重视,聂荣臻曾发出邀请:建议美军在华北抗日根据地设立B29飞行基地,从这里起飞轰炸日本的距离更近,八路军将为B29起飞提供地面掩护。但由于华北抗日根据地距离日占区过近,这个计划最终未能实现。(全文完)
巴基斯坦采购歼7,只因一个“座椅”谈判几乎破裂,最终结局如何
79年歼六叛逃越南,未戴头盔匆忙起飞,警卫急报:跑了一架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