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时期曾经发生过一次关乎红军生死存亡的一场异常凶险大战,是红军战史上的一场真正生死存亡之战!这场战争就是大柏地之战。
井冈山根据地的蓬勃发展引起了蒋介石的恐慌。1929年1月,蒋介石调集湘赣两省国民党军6个旅3万余人的兵力向井冈山发动了第三次“会剿”。为打破敌人的“会剿”,并解决衣食给养问题,红4军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政治部主任陈毅率红4军主力第28团、第31团及军部特务营、独立营3千余人,从井冈山向赣南进军。
当时红军缺衣少食,物质极度匮乏,处境十分艰难,在大余、安远、寻乌、会昌等地多次遭遇(敌李文彬旅和刘士毅旅)蒋匪的围追堵截,屡次陷入险境,损兵折将,红四军独立营营长张威和31团营长周舫牺牲、红4军第28团党代表何挺颖身负重伤,后在转移途中牺牲,当时部队士气十分低落。朱德的妻子伍若兰也在战斗中被国民党俘虏。当时红军已经处在最危险的时候,红军领导人已经做出了最坏的准备。
2月3日,在罗福嶂会议上,红四军确定了应付最困难局面的办法,“万一部队被打散了,可以回大城市彼此用化名登报联系”,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都各自确定了化名。可以说生死只在一线之间。
2月9日红军转战至江西省瑞金县以北的大柏地、隘前地区。但尾追红军的国民党军第15旅两个团由旅长刘士毅率领,也追到了瑞金。情况非常危险,红军发现大柏地的麻子坳是一处绝佳的伏击地,但也是兵家常说的一处死地,异常的凶险。红4军前委召开会议,当时有人担忧,认为不能打,打了,红军可能会全军覆没,并且麻子坳是一处死地,一但被围就没有退路。毛泽东斩钉截铁的说:打,必须要打。并对当前的形势作了分析: 有利方面有 1、地形有利;麻子坳一带植被茂密、两山夹一谷,中间只有一条坳小道纵贯南北,利于打伏击 。 2、敌人五战五捷,已经是骄兵,当时敌人追得很紧,但连侦察兵都没有外放,这是多么的骄横,骄兵必败。 3、我们只剩下一条路,没有任何退路,虽然是九死一生,打,还能有一线希望,不打,连希望都没有了。
不利方面:1、红军缺衣少食,物质极度匮乏,瑞金当时没有群众基础,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和物质补充。2、武器简陋,缺少子弹。很难支持一场战斗,如果弹药充足,危险系数将大大的降低。3、麻子坳是一处死地,此战如果失败,红军将万劫不复。
1929年2月10日,红军在麻子坳设伏,采用诱敌深入的办法,将敌人引入麻子坳红军布下的“口袋”。一声令下,红军将士们向敌人发起猛烈进攻。但是红军毕竟子弹少,火力薄弱,逐渐出现僵持局面。生死存亡关头,朱德带领总预备队的独立营和直属队冲向战场。毛主席是一位不拿枪的军事家,虽善用兵,但他一生也极少摸枪。在关乎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几乎不摸枪的毛泽东也亲自持枪,带着警卫人员冲向了敌阵。两位领袖无畏的牺牲精神鼓舞着将士们,红军以泰山压顶的气势扑向敌人,敌人纷纷溃逃。激战到中午,将第15旅两个团大部歼灭,俘敌团长肖致平、钟桓及士兵800余人,缴获枪数百支。取得离开井冈山之后的第一场胜仗。
此战就像是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珍珑棋局,本来是必死一处死局 ,结果被虚竹自杀性落子,反而满盘皆活,此战之后红军就像是开挂,一路过关斩将,先占宁都,再战长汀,
4年之后的1933年夏天,当年仅有数千人的红军已经发展壮大到10万人马,这还仅仅是在江西、福建等地。放眼全国,红军的兵力超过了30万。四年后,已经出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同志,再次来到大柏地,故地重游,感慨万千。随即作诗一首《菩萨蛮·大柏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妆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大柏地一战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持枪上阵。他后来说,“等到我毛泽东都要拿起枪的时候,红军的处境就非常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