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人们大都耳熟能详。周恩来在评价三大战役时有个说法,值得关注:决战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的序幕是济南战役。
济南战役为三大战役创造的巨大优势条件,毛泽东总结得很明确,他在审阅修改新华社社论《庆祝济南解放的伟大胜利》时写道:
“这是证明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攻击能力,已经是国民党军队无法抵御的了,任何一个国民党城市已无法逃脱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了。”
社论透露出来的信号是,战略决战可以开打了。信心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济南战役开了一个好头,证明国民党军重兵守备、工事坚固的大城市是可以打下来的。
二是济南战役获胜后,国民党军队主力所在的东北、华北集团同徐海集团间的联系被割断,无法直接联系,无法形成作战整体。
回顾济南战役,解放军第一次打大规模的城市攻坚战就取得完胜,是怎么胜的呢?其中最为费解也最为精彩的,莫过于毛泽东在兵力部署上提出的一个有违常理的大胆主张:
“此次作战目的,主要是夺取济南,其次才是歼灭一部分援敌,但在手段上即在兵力部署上,却不应以多数兵力打济南。”
明明要夺取济南,并且济南易守难攻,为何只让少数兵力去攻城,而把多数兵力放在外面?这种兵力部署,乍看不明白,事后却证明了毛泽东的高明。欲知其中奥妙,还要细看这段战史。
一、重视初战,天降神兵
毛泽东向来重视“初战”。三大战役的揭幕战,从山东战场的济南战役开始,自有道理。
山东北接河北,南连徐海,境内贯穿津浦铁路、胶济铁路,是华东的战略要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以“受降”名义,从日本侵略者手中接收了山东的重要城镇和主要交通线,企图凭借设防坚固的城市,阻挡解放军进攻的步伐,保持东北、华北集团与徐海集团的联系。
国民党军山东指挥官王耀武是蒋介石特别器重的人,对守卫济南城非常自信:“济南是国民党军强固设防、重点防御的重要据点之一,筑有纵深坚固的永久性工事,储备有充足的弹药和物资,有十万以上的人担任守备。”
除城防坚固、储备充足、兵力雄厚外,济南对外交通也很畅通,胶济铁路大部分都能通车。
交通线的完备,让济南感受不到孤独。解放军要进攻济南,首先便要切断济南的对外铁路线。
津浦铁路直接与徐州相连,国民党援军较容易开来。相比之下,胶济铁路好下手一些。
胶济铁路分为以周村为中心的西段和以潍县为中心的中段。1948年3月1日,毛泽东指示,先打西段。
胶济路西段国民党军虽有4万多人,但因为他们要守要防的城镇实在太多,导致兵力分散,周村实际作战部队不足5个营。
经过7天夜行晓宿的强行军,山东兵团的主力冒着大雨直插周村。遭到突然打击的国民党军,连解放军的番号和实力都没有摸清楚,就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兵士们毫无斗志,被歼灭掉3万多人。
王耀武对此感到十分意外:“共军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守在周村的国民党军整编第三十二师师长周庆祥侥幸潜逃,不过最终被蒋介石电召到南京,军法处以“贻误战机罪”把他给毙了。
蒋介石枪毙周庆祥,是典型的治标不治本。国民党军败在贪生怕死、斗志全无,要追究,蒋介石该追究自己的责任。他应该看看,毛泽东是怎么带领共产党军队的。
在打周村前,毛泽东在全军普遍推行以“诉苦”“三查”和“群众性练兵”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
诉苦,就是倾诉旧社会和反动派带给老百姓的困苦、痛苦。三查,就是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
出身于社会底层的解放军,多有一本血泪帐,诉苦之后,再问苦从何来,他们的翻身觉悟和战斗激情便大大提高。
还有被俘的原国民党士兵,成为解放战士后,也会自觉深扒自己被抓壮丁的苦难历史,转过身与国民党军英勇作战。
面对这样的“天降神兵”,国民党军不败才怪。
二、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胶济路西段战役首战告捷,接下来毛泽东又下达作战命令,进攻昌潍。
城防坚固的潍县是胶济铁路的中心点,驻守在此的有国民党军整编第九十六军军长兼整编第四十五师师长陈金城率领的4个团和6个保安团,还有地主武装头目张天佐的人马47000多人。
蒋介石对陈金城寄予厚望:“务望坚守阵地,并须多控制机动部队,以便夹攻,而竟全功。”
陈金城不傻,吸取胶济路西段兵力过分分散的教训,主动放弃了一些不重要的据点,以便集中兵力作战。
敌军的优势和做法,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看得很清楚,他有针对性地作战前动员:
“我们是第一次打这样坚固城防的城市,一定要作好充分的准备,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战必胜,攻必克,拔掉潍县这个硬钉子。”
此时的山东兵团,也有攻城利器,那就是从国民党军队缴获的80多门重炮。山东兵团用这些重炮猛烈轰击潍县县城,同时挖掘坑道向城内推进。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个多月时间,敌军被歼灭46000多人,被俘虏26500人。潍县周围数10个县的反动地主武装被铲除,胶东、渤海、鲁中3个解放区连成一片,解放军攻坚作战能力大大提高。
胶济铁路西段和中段先后被解放军切断,济南只剩下津浦铁路中段与徐州相连。王耀武连忙飞到南京见蒋介石,建议放弃济南,把部队撤到兖州及其以南地区,与徐州一带主力连成一片。
蒋介石训斥王耀武没有大局观,说济南不能放弃,理由有三:
1.放弃济南,华东与华北解放区就会连成一片,铁路交通大动脉就会被解放军掌握。
2.放弃济南,驻扎在青岛的美国海军就会陷入孤立境地。
3.国民党军有空运大队,可随时增派援军,济南并不是孤立的。
“只要你能守得住,援军必能及时到达,我有力量来解你们的围。”蒋介石安慰王耀武说。
不管蒋介石说的援军能不能到,毛泽东都对山东兵团作出了安排:“直向济南、徐州间选择某地攻击并打援,以协助粟裕兵团之作战。”
兖州是津浦线中路在“济南、徐州间”最重要的城市。蒋介石设置了一个驻兖州的第十绥靖区,李玉堂任司令官。驻在兖州的国民党军队是整编第十二军军长兼整编第十二师师长霍守义率领的原东北军,共28000人。
山东兵团在扫清兖州外围8个县城,并控制兖州南北150公里铁路线后,开始进攻兖州。
李玉堂接到蒋介石“固守待援”的命令,且自认为兖州坚固可靠,解放军攻不下来。哪知解放军偏偏从最硬的骨头啃起,选择历来认为最难攻打的瓮门一带为主要突破口,用大炮猛轰猛炸,炸毁了城垣。
眼见蒋介石许诺的援军迟迟不来,李玉堂化装逃跑,霍守义被俘,士气瓦解的守军纷纷向东南方向突围,被解放军预伏部队截住全歼。
兖州地区12个县城得到解放,山东腹地根据地与鲁西南连成一片,济南彻底沦为孤岛。夺取济南的条件成熟了。
三、大战将至,大胆主张
1948年8月10日,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等人致电中共中央军委,提出3种济南战役作战方案:
1.集中全力转到豫皖苏及淮北路东地区作战,截断徐蚌铁路,孤立徐州,将重点放在打援上,求得于运动中首先歼灭(新)五军,继而扩大战果,歼击其他兵团。
2.集中主力首先攻打济南,对可能北援之敌,仅以必要之兵力阻击之。
3.攻占济南与打援同时进行,但应有重点配备与使用兵力,即战役分为:第一阶段以两个纵队(全军以十三个纵队计算)抢占济南机场而巩固之后,在济敌反夺机场中,尽力歼灭其反击力量,以削弱其守备兵力;同时以其余十一个纵队打援,则兵力足够(敌援可能性很大,如敌不援则以攻济南为主)歼灭敌人援兵之一路(首先以歼五军为目的)或两路,只要援敌被歼,则攻济有保障。第二阶段则于歼灭敌之主要一路后,以一部分阻击,而将主力转到攻打济南。
毛泽东倾向于第二方案,还着重对粟裕等人有意向的第三方案进行了推理分析:
“如果你们此次计划不是真打济南,而是置重点于打援,则在区兵团被歼、邱黄两兵团重创之后,援敌必然会采取(不会不采取)这种谨慎集结缓缓推进办法。到了那时,我军势必中途改变计划,将重点放在真打济南。这种中途改变计划,虽然没有什么很大的不好,但丧失了一部分时间,并让敌人推进了一段路程,可能给予战局一定影响。”
以理服人,人必服之。华东野战军调整具体部署,把攻占济南作为华东战场的重点。
既然明确了作战重点是夺取济南,那么用重兵攻城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可9月11日,离济南战役开战只有5天时间了,毛泽东偏偏违反常理提出了一个大胆主张:
“此次作战目的,主要是夺取济南,其次才是歼灭一部分援敌,但在手段上即在兵力部署上,却不应以多数兵力打济南。如果以多数兵力打济南,以少数兵力打援敌,则因援敌甚多,势必阻不住,不能歼其一部,因而不能取得攻济的必要时间,则攻济必不成功。”
打仗,毛泽东一贯重视对敌情的把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时的济南,除了自身有重兵把守,更大的隐患是在南面的徐州地区,国民党军集中了兵力大得多的重兵集团。济南一旦被攻,必将带来大批敌人增援。
蒋介石为了保住济南,制订了一个大规模的“会战计划”,以第二绥靖区11万人固守济南,另以配置在徐州地区的黄百韬、邱清泉、李弥3个兵团,约17万人,随时准备北援夹击解放军。
王耀武还是有一定先见之明的,他担心蒋介石的计划落空,反复要求蒋介石空运部队到济南,增加防御力量。蒋介石电令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将整编第八十三师10天内全部空运到济南。
刘峙自打自己的算盘,担心少一个师会减少徐州一带的兵力,最后只给济南运了一个旅。
不管怎么说,攻打济南,来自徐州的压力不可小觑,所以毛泽东在兵力部署上作出了看似违背常理实则非常有道理的安排。毛泽东的安排,实质上是对粟裕等人方案的组合优化。
华东野战军决定以许世友、谭震林指挥的14万兵力向济南发起全线总攻击,以粟裕直接指挥的18万兵力部署在兖州、邹县一带,阻击可能从徐州北援的国民党重兵。
四、敌帅搞笑,八天城破
济南战役于1948年9月16日打响,19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
“本晨首先默祷敬卜济南战局之能保否。蒙上帝示我以‘可保',此心为之大慰。以上帝允我之恩许,未有不实现者也。今后只要努力督导陆空军增援而已。”
与毛泽东的实事求是、紧紧依靠人民相比,蒋介石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实在是太搞笑了。他搞的是封建迷信一套,信的是上帝,寄希望的是不可控的明天的明天。
不但上帝不会保佑他,就连他自己的部队也会弃他而去。在蒋介石写下这篇日记的同一天,西守备区总指挥、整编第九十六军军长吴化文率部起义,撤离了战场。吴化文带走的人,接近济南守军的一半。
在南京时,冯玉祥曾对吴化文说过:“我们西北军是杂牌军,要想法找个出路。”吴化文把这个话听进了心里,回到山东与解放军鲁南军区进行过接触。之后,共产党多次派地下工作者与吴化文联系。
兖州被围时,蒋介石打电报给王耀武,要吴化文援助兖州解围。吴化文派去的先头部队让解放军给围歼了,旅长也被俘。
吴化文深深感到,再这样打下去,就会被打完蛋了。共产党察觉出机会,又派地下工作人员去做吴化文的工作,促使吴化文下定了起义的决心。
经吴化文这么一弄,王耀武仅存的一点信心给弄丢了,他分别致电蒋介石和刘峙说:“吴化文部投共,济南腹背受敌,情况恶化,可否一举向北突围。”
蒋介石和刘峙的回复都是“坚守待援”。可直到9月24日解放军攻克济南,俘获化装出逃的王耀武,王耀武也没有看到援军的影子。
粟裕指挥的18万华东野战军主力一直集结在兖州、邹县等地,筑有强固的工事。徐州北援国民党军根本不敢放手前进,行动缓慢得很。
快一点的邱清泉兵团,一天所走,不过20公里。慢吞吞的李弥、黄百韬兵团,尚在集结中。
守军不坚,援军不至,解放军只用了8天时间,便解放了济南。
在敌人阵营,又出现了搞笑的一幕。9月26日,山东、青岛在南京的上百名代表结队到国民党国防部请愿,要求援济大军迅速前进。他们还不知道,济南早已经解放2天了。
解放济南用时之短,大大少于预计时间。不但敌人难知真相,就连我们也难以想象。1952年,毛泽东在建国后第一次视察济南时,还说:
“济南战役打得那么迅速、彻底,天下恐怕只有两个人想不到,一个是本人毛泽东,一个是蒋介石。”
我们没想到胜得这么快,敌人没想到败得那么快。
抗日战争胜利后,自信心爆棚的陈诚曾向蒋介石提出一项消灭共产党的计划,夸下海口说用时只需6个月。济南战役把他打痛了,也打醒了,他说:“在此以后,显然已成为江河日下之势,狂澜既倒,无可挽回矣。”
蒋介石则称济南被攻陷是“个人感觉最愧疚的事情”。
支持蒋介石的美国人也说:“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
美国人说这话的时候,肯定是毫无喜色,而是心里酸溜溜的。
五、写在后面
济南战役的速胜,充分反映出毛泽东与蒋介石这两位军事统帅在战事指挥上的优劣。毛泽东大胜蒋介石,笔者认为,以下3方面因素至关重要:
1.带队有方
新式整军运动是彭德怀率先在西北野战军中指导开展起来的。毛泽东认为很好,就加以总结,在全军普遍推广。他给彭德怀致电时写道:
“用诉苦及三查方法整训部队,发扬政治、经济、军事各项民主,收获极为宏大,故宜注意两个战役之间的必要整训。”
所以,解放军战斗精神之强,作战能力之强,都远远超过国民党军。
反观国民党军,部下说的蒋介石不听,蒋介石说的部下打折扣,叫士兵们如何有精神去打仗。
2.准备充分
不打无准备之仗,这是毛泽东的作战原则。我们不妨倒推一下济南战役的准备过程:要攻济南,先要切断济南的对外交通线;要切断交通线,第一步在胶济路西段,第二步在胶济路中段,第三步在津浦路中段。
每个前面一步,都是在为后面一步做准备。我们越是准备充分,敌人就越是疲于应付,直到毫无招架之力。
3.敢出奇兵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济南战役是要夺取济南,可眼睛不能只看见济南,还要看见徐州。把徐州援敌挡住过不来,其实就是用空间换时间,攻济南就可以大大减少时间。
毛泽东正是准准地看到这一点,才把攻城部队部署得少,打援部队部署得多。重要关头,敢出奇兵。我们奇兵一出,敌人的重兵都不敢动、不能动了。
各位读者朋友,不知您是否认同笔者观点。欢迎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