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2年2月11号,志愿军三五二团遭遇敌方大队人马,在武器装备差距悬殊的情况下,志愿军部队没有后退,指挥员临时变阵,将三五二团横插进敌军后方。
直到这时,大家才发现,眼前的这支部队正是敌方的炮兵营,两军交战,我军依靠灵活的机动性与对方周旋,志愿军士兵纷纷将腰间的炸药奋力扔出,不一会,敌军十几辆汽车就已被消减。
突然,数辆坦克从敌军中部冲出,炮火嘶鸣下,志愿军损失惨重,然而就在此时,一名叫做"于水林"的战士抱着两块炸药冲向了它们。
一:藏在马厩里的国民英雄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全国各地都在忙着发展工农业,人民生活也处在高低不就的状态。
这天,内蒙古的一个小村落里迎来了几位非常特殊的客人,个个西装革履,举手投足之间充满了上位领导人的气势,村民们围在他们中间问东问西。
小孩则是兴奋地围在他们开来的小轿车周围,经过交谈后,村民们才反应过来,原来他们不是视察工作的领导,而是来找人的领导。
领导的名字叫做"霍水清",下车后,他便一直询问周围的村民,有没有见过一个叫做"于水林"的人。
本来这种小村子能来大人物就已经很奇怪了,现在这个大人物又问了一个更奇怪的问题。
于水林确实在这个村子里,但他们可实在想不到这个村子里的臭乞丐,跟这位领导有什么关系。
得知要寻找的人正在此处,霍水清激动地请求眼前的村民,希望他能带路前往,途中,村民们又仔细地介绍了一下这位"于乞丐"。
他是村子里的一个流浪汉,经常睡在马厩,平日里除了乡亲们救济,再没人管过他。
村民将霍水清带到马厩,由于光线不足,霍水清看不清里面有什么,直到自己亲自走进去,才发现,眼前铺着一张四四方方的草席,和一个破烂不堪的棉被,巨大的恶臭味传来,不由的让霍水清皱了皱眉头,而于水林呢,此时的他正在给马喂草。
看着眼前熟悉的背影,霍水清颤抖的将手贴在前人后背,并轻轻叫了声对方的名字。
听到自己名字的于水林转过头来,仔细辨认良久后,终于幡然大悟,原来眼前这个人就是自己多年前的老领导。
一旁的村长傻眼了,在村子里待了好几年的流浪汉,怎么一眨眼就变成了这位领导的兵。
看他们的样子,两人关系还是非常不错的,霍水清解释到,于水林是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也是当时的一等功臣。
那么于水林究竟做了什么,让他成为民族英雄?为什么在抗战结束后,在没有获得自己荣誉的前提下,又消失不见。
这些年里,于水林到底经历了什么?让他从一个英雄,变成了人人嫌弃的流浪汉,不要着急,下面慢慢说。
二:以一己之力,炸毁两辆"铁皮王八"
相信很多人都坚信一个道理,那就是,生而为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
对于于水林来说,他的闪光点就是"谦虚,老实",即使是获得了一等功奖章,即使受到全军嘉奖,他也始终没有将自己看做一个民族英雄。
在他的思想里,自己就是一个兵,而兵要做的事情就是勇往直前的战斗。
1950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介入,朝鲜半岛彻底分裂,很快,战火蔓延至我国鸭绿江附近。
为了祖国刚刚稳定下来的局势,为了人民的安定,毛主席响应俄罗斯号召,站在天安门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入朝作战,保家卫国。
而于水林所在的二五二团也在奔赴前线的兵团当中,可能当时的他并不知道,再过一两年,自己就会从一个目不识丁的大兵,变成了全军楷模,并荣获国家一等功。
志愿军入朝后,整整四个月,所有人都在不停的战斗,于水林也在这大大小小的战役中,磨练出了一股钢铁般的意志。
纵观整个抗美援朝时期的战斗,我军和联合国军互有胜负,在此期间也爆发过很多非常经典的,足以载入史册的战役。
而于水林也有属于自的经典瞬间,那就是在注明的"横城反击战"中,以一己之力炸毁敌方两辆大型坦克。
横城反击战,也是我军入朝后的第四次战役,纵观整个抗美援朝,横城反击战是其中必不可缺的一环。
而这场战役,也是解放军战士入朝以来唯一一次资源严重不足时被迫参战,于水林所在的三五二团临时接到任务,霍水清需要带着部队绕过敌人主力,突入敌军后方,以此瓦解前方心理。
接到命令后,霍水清立即调整部队方向,出城后,三五二团行军到一处岔口,正当众人思虑该不该分头行动最终会和时,道路尽头缓缓出现了敌军的"战车"。
烟雾滚滚下,志愿军看不到他们具体是什么兵种,思索片刻后,霍水清立即吩咐三五二团就近埋伏,待敌军一到,立刻展开进攻。
敌军走近后,众人才发现,原来这是敌军的火炮营,而且还拥有一百多辆装甲战车,以及其中包裹着的两辆坦克。
现在打还是不打就成了问题,由于临时决定绕袭后方,三五二团所携带的枪支弹药不多,如果打起来,很可能会出现弹药耗尽的情况。
不打,一千余人埋伏在道路两旁,敌军不走近还好说,等两军相隔不远,他们始终会发现。
所以在权衡利弊下,霍水清只能下令攻击,千余名志愿军战士同时扣动扳机,敌军瞬间骚乱起来。
最前面的两辆汽车瞬间被打成筛子,随着三颗手榴弹的到来,彻底宣布报废,三五二团利用伏兵优势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但好景不长,士兵们的子弹逐渐见底,射击的频率也逐渐慢了下来,再加上便装出行,手榴弹根本没带多少,所以导致火力出现不足。
而敌军却慢慢收回心神,组织起了反扑,打头三辆配着机枪的车缓缓向三五二团进发,枪管子里吐出的子弹让三五二团损失惨重。
敌军见势,又派出中央的两辆坦克,准备对我军进行毁灭打击,意识到事态严重性的霍水清立即下令后撤,并示意尽所能摧毁坦克。
但无数步枪扫射后,除了壳上能看到子弹打中的痕迹外,基本毫发无损,这时,霍水清才想起来,为了应对突发情况,部队在临走前,还拿了两枚反坦克炸弹。
如果将他们安置在坦克上,那么敌军的火力压制也会小很多,本部部队也能从容应对。
可是,派谁去又成了问题,安置炸弹,除了需要极大的信心之外,还要有直面生死的勇气。
突然,他想到一个人,三营的于水林,也恰好就在此时,于水林主动请缨,请求带着炸弹"灭一灭"敌军气焰。
于水林在平时就对坦克汽车这种工业产品感兴趣,自然下功夫研究的时间也比别人长,所以安置炸弹的任务,他还真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霍水清答应了,所以,这场战争胜负的关键,被安在了于水林的身上,巨大的责任感让他明白,这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在很多军用炸弹里,反坦克炸弹和基础手榴弹最为相近,但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说反坦克炸弹的威力要比后者大很多,所以体积方面也要大。
它不能像手榴弹一样捏在手里,或者揣在身上,反坦克炸弹只能端着,或放进袋子里系在腰间,不然就会影响到战士的速度。
所以"门清"的于水林立刻将拿到手的两枚炸弹装进了自己的口粮袋里,并绕过部队,以匍匐式接近敌军坦克。
毕竟不管什么炸药,总要贴近爆炸物才会发挥功效,而此时的战场由于于水林的行动更加激烈起来,三五二团为了吸引敌人火力开始反击。
而最初被志愿军炸毁的几辆装甲车,正好成了于水林的挡箭牌,就这样,于水林不停地穿梭在战场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离坦克不远了。
作为指挥官的霍水清在后方看着冒着枪林弹雨前行的于水林,就像是看着一头猛虎,在战场上以极快的速度穿梭,甚至快到敌人根本看不清有这么一号人。
就这样,于水林抵达了第一辆坦克附近,反坦克炸弹的作用主要是炸毁坦克上的履带,让它无法行动,瞅准机会的于水林一个侧翻成功滚到坦克身边。
然而就在他准备放置炸弹时,意外出现了,由于出发前过于紧张,他将安置炸弹的口粮袋绑得特别紧,如今想要解开却发现,袋子上的麻绳已经被系成一个死结。
远处的志愿军看到于水林楞在坦克边后,非常焦急,生怕敌军发现这个偷偷潜伏进来的敌人,身在危险当中的于水林不淡定了。
这次他的任务能否完成将直接影响到这场遭遇战的胜负,最终,困境中的于水林一把将米袋徒手撕开,随后将掉落出来的炸弹,紧贴在了敌军坦克的履带上。
而他本人也立刻逃到最初打探好的土堆后,随着一声巨响,坦克停止了行动,没有了履带的它变成了一个不会动了铁壳王八,里面的美军则慌乱的打开坦克顶上的盖子准备逃离,但毫无意外的,都被事先架好的抢手一一干掉。
第一辆坦克有惊无险地炸毁了,于水林刚松了一口气,准备继续任务时,敌军发现了他,瞬间,几乎所有的火力全部倾泻而来,但无奈于水林躲避的地方正好是报废坦克的后方,也是美军火力的盲点,所以,尽管于水林耳边的炮火声很响,却没能打到他。
随后,迫于三五二团的反攻,剩下的美军和坦克只能后撤,而就是这次后撤,给予了于水林机会,此时的于水林,相较于第二辆坦克,也不算远。
但他始终无法探头查看情况,毕竟有着第一辆坦克为掩体,敌军无法射击,但只要于水林一有向外看的反应时,迎接他的子弹就会毫不犹豫的射来。
就在两方焦灼,美军缓缓撤离战场时,于水林灵光一闪,突然想到一个非常完美的点子。
利用手榴弹爆炸产生的烟雾,可以迷惑敌军,无法掌握他具体的位置,这样一来,于水林就有机会再次潜伏,炸掉第二辆也有了希望。
就这样,有了思路的于水林拉开手榴弹引线,丢在左手旁的土路上,随着一声巨响,烟雾骤起。
而敌军的火力也不出意外的顺着烟雾射来,几秒钟过后,烟雾散去,于水林不见了踪迹。
不仅是美军纳闷,就连霍水清都非常疑惑,自己的兵到底去了哪?
原来,于水林趁着左边炸弹吸引敌方注意,自己反方向瞬间从右边冲出,如今已经成功安置好第二颗炸弹,就这样,随着一声爆炸声响起,两辆坦克全部报废。
这样一来,志愿军方面就完全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而美军那边,本想着依靠坦克进行推进,却怎么也不会想到两辆地上霸主竟然全部报废。
慌乱下,千余名美军被志愿军打得分散开来,没有了统一指挥下,志愿军的胜利就随之而来了。
而反观我们的主角于水林,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并没有选择回归部队,反而从身旁捡起一把敌军的步枪准备加入战斗。
由于美军对他恨之入骨,所以就近地区的一些美军全部调转枪头,将火力全部用来照顾于水林,尽管于水林躲避及时,但还有几颗子弹打在了他的手臂上。
幸亏后方部队及时赶到,将于水林拉入保护圈,才没有命丧当场,失血过多的于水林并没有休息,在队伍医疗兵简单处理伤口后,又提枪返回了战场。
此时的他心想,这场战斗,本就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只不过敌军因为主战单位被毁才心神大乱,现在大家都在为胜利冲锋,自己怎么能做躺在地下的人。
所以手臂严重受伤的于水林硬是单手拿起步枪投身到战斗当中,不一会,于水林将子弹打光后,又伸手拿出了一颗手榴弹,大喊着跑向附近的敌军。
或许是因为恐惧,看见他的敌军转头就跑,丝毫没有开枪射击的欲望,就这样,于水林硬是拖着重伤的身体和三五二团并肩战斗了二十分钟。
战斗结束后,三五二团准备清理战场,直到这时,亢奋状态下的于水林才丧失行动能力一下昏倒在霍水清的怀里。
等他再次醒来,已经在军营里了,经过这件事,虽然于水林的右臂被截肢,但他的光荣事迹已经传遍了整个朝鲜战场。
赴朝作战全面胜利后,于水林随部队回国,并在北京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赞扬以及一等功臣和二级战斗英雄的殊荣。
但身为主角的于水林,却并没有感到这些荣誉有多重要,反而心情变得低落起来。
失去了一条手臂的他,如果继续待在部队里,就会变成部队的累赘,而且自己因为缺失一条手臂,很多工作也不能做,长此以往,就是在给党和国家添麻烦。
所以心地善良老实淳朴的于水林只要一想到这里,心情就十分沉重。
接受表彰后,于水林就立即展开复员工作,但这些都是在瞒着身边人偷偷申请的,为了国家大计,为了不影响他人,于水林独自一人默默的忍受这一切。
在得到回复后,便悄悄地离开军营,回归了普通人生活,但他真的能回归普通生活吗?
三:寻找当年的历史英雄
亲眼见证了于水林作战英勇的霍水清,在回国后就一直在军营里打听对方的下落,却为时已晚。
军营里没有任何关于他的消息,就连曾经身处同一个营帐的战友都说,回国后水林就失去踪迹。
不信邪的霍水清又找上了档案管理部,翻开于水林的档案后,上面只提到了他是热河人,后续再也没有其他相关介绍。
就这样,霍水清开始不停的派人寻找,但作为人口众多的中国,想要在茫茫人海寻找一个躲起来的人有多难?
直到1963年前后,霍水清在一次活动中,意外得知于水林的消息 ,便立刻吩咐手下备好车,赶往了内蒙。
当时一位回家探亲的士兵路过于水林所在的村庄时,曾走进去讨了杯水喝,偶然间便看到了一个空着右臂的男人正在喂马。
好奇下,士兵走上前去与他交谈,慢慢地,士兵发现眼前的这个人说的事情,很像自己的老长官一直寻找的人。
就这样,探亲回去后,这名士兵第一时间敲开了霍水清的门,看着眼前身着破烂的于水林,霍水清眼角流下了几滴泪。
十年前一个好好的大小伙子,竟然变成了现在这样满面沧桑,孤苦伶仃的中年人。
两人交谈后,霍水清也明白了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复员之后,由于于水林缺失一条手臂,所以大部分工作都不想让他干。
再加上当时的地方也没有军队服役慰问站点,自然也就无法为于水林安排工作,就这样,他慢慢变成了一个流浪汉,走到哪里住到哪里,顺便给当地居民干点杂活,来填饱肚子。
至于自己的经历,也就给之前那位战士说过,讲到这里,于水林便笑了出来,要不是看着那人身穿军装,也勾不起他的回忆,更不会再次见到眼前的霍指导员。
所以不管这些年他走了多少个地方,住了多少马厩,都没有人知道他是一个民族英雄。
没有人知道他是一个为了保家卫国而丧失自己人生的英雄,没有人知道他是一个被党中央亲自嘉奖并授予一等功臣的人。
村里的人在得知于水林的事迹后,纷纷前来慰问,部队上也送来了一些粮食,并由当地的部队士兵为他盖起了一间屋子。
除此之外,村里还为于水林找到了适合他的工作,霍水清极力邀请他回到部队,哪怕当一个指导员,也比现在好很多,但于水林拒绝了,现在的他已习惯了这里。
后来,四里八店的乡亲都来为他说亲,但考虑到自己已经残疾,便不想耽误那些好姑娘,最终娶了一位盲人,并生下了一个孩子。
人到四十,终于有了一个自己的家和妻女,于水林开心的不得了,连夜寄出了感谢霍水清的信。
往后很多年,只要霍水清的部队外出赤峰拉练,他都会前往于水林的家中唠唠家常,并送上一些衣服,水果,直到这个民族英雄去世。
前半生,于水林敢做敢拼,为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后半生,虽然清贫,但也拥有一个幸福之家。
有老伴有孩子,还有一个时不时前来看他的老首长,或许在他心里,这就是他梦寐以求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