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军迷看来,名列开国大将之首的粟裕堪称一代战神,他在数十年戎马生涯中凭借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创造了不少名垂军史的经典战例。
在由粟裕担任主要指挥者的一系列战役战斗中,淮海战役无疑是最值得一提的一次战役。无论是从这次战役的规模,还是其重要性、影响力等方面来评价,都可以说粟裕这位军事家在战争大舞台上的巅峰之作。
作为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之一,淮海战役始于1948年11月6日,迄于次年1月10日。在这将近两个月时间里,我军两大主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面对国民党的五大兵团(共计22个军),共取得歼敌55.5万人的惊人战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这是一场规模极为宏大、战争样式极为复杂的战役,涵盖了不计其数的战斗。
虽然整个战役的过程中有众多名帅、名将级别的将领(如刘、邓、陈等)都参与了战役的决策、指挥,也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若论首功之臣,毫无疑问是粟裕。
对于这一点,毛主席曾做出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粟裕一方面作为战役的实际指挥者,督领着数十万大军与敌军鏖战,另一方面又时刻不忘从全局高度和不同角度来审视战役的发展,为此殚精竭虑、绞尽脑汁,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精研苦思之后,向总前委和中央军委提出了一系列极具操作性、前瞻性的建议。
其中,有两次建议对于整个战役的发展乃至最后的胜利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粟裕提出的第一个重要建议发生在战役正式拉开帷幕的第三天,也就是1948年11月8日。其背景是国民党将领张克侠、何基沣在战场宣布起义,从而为我军经运河向徐州及陇海线长驱直入创造了条件。
根据这一形势,粟裕经过认真反复斟酌,向中央军委提出一个大胆而又极具可行性的建议:我军应在歼灭黄伯韬兵团以后,立即掉转方向,朝徐州、蚌埠一线发动大规模攻势,将蒋介石寄予厚望的刘峙集团在长江北岸予以歼灭。
可以说,粟裕这一建议与中央军委的思路是不谋而合的,因此他很快收到中央军委的批复:同意这一建议,后续行动可照此施行。
粟裕提出的第二个重要建议发生在战役中期,他凭借自己对战役形势的深入分析和过人的战略眼光,非常准确地预见到了一件事:原来驻守在徐州一线的国民党部队被我军打乱之后,一定会朝西南方向逃跑。
他在做出这样的精确预判之后,不失时机地向中央军委提出建议:将华野大军主力部署在安徽宿县的西面,当我军击败徐州之敌后,就在徐州的西南方向将逃敌全部包围,来个“一锅端”。
对于这一建议,中央军委同样给出了“完全同意”的批复。
后来战事的发展证明,粟裕对于徐州之敌出逃方向的预判可以说分毫不差,对于歼灭这股敌人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淮海战役这场彪炳战史的重大战役中,我军共计投入大约60万兵力,其中百分之七十来源于由粟裕担任军事主官的华东野战军,总兵力为42万人。
在粟裕等将领的指挥下,华东野战军不折不扣地做到了“攻如猛虎,守如泰山”,在与国民党众多精兵强将的对决中始终掌握着战场主权者。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在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粟裕凭借其高超的指挥艺术,充分调动华野主力部队,让国民党杜聿明集团完全挫败。
在我军正式发动总攻之后的短短四天之内,气势如虹、锐不可当的华野大军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第二兵力和第十三兵团。
邱清泉和杜聿明这两员名将一个殒命沙场,一个沦为解放军的阶下囚,持续了整整65个昼夜的淮海战役至此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没有人能够否认,淮海战役的胜利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粟裕这员战将出类拔萃的军事指挥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我军在淮海战役中以60万兵力击败国民党80万兵力的伟绩,不仅令举国为之振奋,也在一定程度上令世人为之讶异。
据说淮海战役结束后,当我军获胜的消息传到莫斯科,传到克里姆林宫时,就连斯大林这位世界级的军事家也为之震惊赞叹,并激动不已地写下一句极高的评价:“这是一个奇迹!”
参考史料:《解放战争全记录》、《淮海战役实录》、《铁血绝唱·淮海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