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央视等媒体在报道军事新闻时,均提到火箭军某旅发射新式导弹的消息,称该部队克服恶劣自然条件和复杂电磁干扰,在西北大漠快速、成功发射两枚新型导弹,精准命中几百公里外的蓝军多重防护阵地目标,有效瘫毁蓝军防御体系关键信息节点。有评论称,此次发射成功拓展了火箭军新质弹头种类,提升了常规导弹多模精打、毁瘫节点、融合抗扰、先遣破敌能力,有力提升了火箭军体系攻防水平。从上面这些相当详细的描述来看,两枚导弹应该是之前未公开披露的新型号,且性能作用都不容小看。
目前,外媒对这两枚导弹的具体型号进行了大量猜测。比较离谱的说法是,火箭军试射了东风-26的某个子型号,但这种猜测显然对东风-26射程5000公里的指标性能了解不足,试问谁会用东风-26去打几百公里外的目标?相对可靠的猜想认为,这型导弹可能是东风-16的一种改进子型号,在弹头种类和突防性能等诸方面有相当的进步,并对中近程目标具有很强打击效果。观察央视发布的现场图像,结合早期型的东风-11和东风-15型导弹已开始淘汰的情况来看,推断其属于东风-16导弹的某种子型号,这种可能确实比较大。
我们知道,东风-16导弹研制时的指标起点就相当高,采用了适合高速突防打击的“水漂弹”技术,再加上国产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高速推进,在基本型东风-16的基础上衍生出的子型号,必然会在精度和突防领域更进一步。真正值得思考的是,央媒在报道中提及了“瘫毁防御体系关键信息节点”与“新质弹头种类”两个元素。新质弹头在打击“关键信息节点”一事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弹头情况成为了这款新型导弹战斗力的核心。
解放军在多年前就试射了集束战斗部和钻地战斗部,这次描述新型弹头时,又使用相对轻力度的“瘫毁”一词,而非常见的“摧毁”一词,说明该导弹很可能侧重对“信息节点”的“软杀伤”,而非“硬摧毁”。类似的弹头有两种可能,要么是攻击电力系统的石墨战斗部,另一种则是攻击电子设备的电磁脉冲EMP战斗部。
相比起石墨战斗部,电磁脉冲战斗部的技术含量更高,对军用信息节点的破坏更为显著。综合各方面来看,电磁脉冲战斗部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考虑到使用核武器也会造成强电磁脉冲现象,以及国内曾宣布“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故这种杀伤效能近似核武器的非核导弹,堪称意义重大。
现代战争对电子信息化设备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如果能够先手干掉或者瘫痪对方的信息化指挥系统和关键节点,就意味着对方军队的部署和作战能力遭到重创。符合打击需要的电磁脉冲武器自然颇有价值。倘若解放军火箭军掌握了该技术,就意味着我们在应对装备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敌人时,有了更多且更灵活的对抗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