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6年,有一场这样的战役,我军仅有3万兵力对抗国民党12万精锐部队,在装备极度落后的情况下,不仅歼敌5万,还创造了七战七捷的战争神话,它是我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也是粟裕将军的封神之战。这就是苏中战役,这场战役中,粟裕究竟运用了何种战术?他又是如何以小博大的呢?各位看官,不如动动发财的小手,点一下关注,既可以回顾往期视频,也不会错过之后的精彩!
第二次内战正式打响
1946年,蒋介石公然撕毁《双十协定》,解放战争正式爆发,蒋介石派遣15个旅共计12万人集结长江以北,计划重点进攻解放区内如皋、海安等地。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名将张灵甫率领74师镇守南京,更命令薛岳、邱清泉二人,自苏中解放区的后翼、侧翼发起进攻,调集兵力多达46万人。
面对蒋介石大举进攻,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做出决策,既然蒋介石欲图北进,那我军亦可南下,扰乱国民党部署,争取战场主动权,于是命令粟裕的华中野战军跳出包围圈,进攻津浦铁路蚌埠至浦口段,打开局面,山东野战军进攻津浦路徐州至蚌埠段,作为策应,而刘邓大军则进攻陇海路,打通南北要道,将战线直引至国统区,袭扰国民党兵源、税源,并为当时尚在东北发展的林彪部拖延时间。
然而,栗裕却对中央军委的命令提出了相反的意见。栗裕认为,若首先突破津浦铁路蚌埠至浦口段,则华中野战军势必会与国民党邱清泉部相遇,邱清泉部率领的国民党第五军,有“国军五大王牌部队”之称,而清泉本人又在抗日战争时期,历经昆仑关、龙陵战役等恶仗,作战经验丰富,因此若首战面对这一支先头部队,则无必胜把握。栗裕认为不如凭借群众基础、就地补给等优势,先在苏中打响几场防御战,再伺机从西突破出京浦路,南下威慑国民政府。
栗裕提出的战略布局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苏中地区以平原地形为主,河流众多几乎无险可守,不适于我军开展擅长的山地游击战, 且栗裕亲率的苏中解放区部队仅3.5万人, 而正面迎战栗裕的李默庵就有12万人的兵力,双方差距过于悬殊。但见栗裕对自己的布局信心满满,且更熟悉前线实际情况,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便最终同意了栗裕的作战方案。而令国共双方最终都没想到的是,苏中地区的劣势,竟成为了栗裕日后在战场上传奇的佐证。
巧妙布局 大获全胜
李默庵自1928年始,便多次和红军作战,是少数熟知我党“灵活多变,出奇制胜”战术的国民党将领之一,苏中之战李默庵虽统帅多于栗裕四倍的兵力,但他战前仍告诚部下,敌军作战一向灵活机动,江北栗裕又久据苏中,熟悉地形此次进攻,切切不可马虎大意,可令李默庵没有料到的是,小心谨慎并不代表每一个部下都兢兢业业, 统率83师的李天霞就是其中的典例。李默庵发起全面进攻后,李天霞作为西线先头部队攻克宣家堡、泰兴,但因进军过快, 整个师部除了56 57团外,其他支部均被李天霞抛在身后,栗裕见他如此轻敌, 当机立断命下属15个团进攻李天霞56、57两团,形成局部优势兵力,骄傲的李天霞当即被我军击溃,损兵3000人。
栗裕的首胜既虽然提升了华中野战军的士气,但也为自已带来了麻烦,一直摸不清解放军主力在何处的李默庵,认定栗裕主力位于宣家堡、泰兴一线后, 司令65师、99旅, 率军北上增援李天霞部,李天霞部率主力绕栗裕后翼,49师王铁汉部则从东线取如皋,华中野战军此时陷入失去后方,却又一时难以脱身的危机。上级指挥华东野战军守株待兔, 在宣泰一带伏击增援的65师、99旅,但栗裕认为“以静制动”将失去战场的主动权,虽能短期胜于敌军,但长期必将被敌方主力包围,于是栗裕令小股部队留在宣泰一带,做出我军主力尚在的假象,而自己则带领部队三日行军50千米, 急袭49师,一举将王铁汉的49师歼灭,苏中之战栗裕二次获得胜利。
得知王铁汉东取如皋受挫后,李默庵亦派兵进行增援,敌我悬殊之下,我军陆续后撤出如皋。李默庵亦感到我军攻势减弱,便误以为我军已决心北撤, 遂命令160、 187 148三个旅从东线展开全面攻势,欲与我军在海安决战,栗裕想到毛泽东“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的教导,便决心暂时撤出海安,但作为华东野战军的大本营,海安的放弃与否将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于是栗裕只身前往苏中解放区首府淮安向上级汇报, 最终中央批准了栗裕撤出海安的决策。
但在华中野战军完全撤出海安前,栗裕还为国民党军内部安插了一枚巧妙的“棋子”,第七纵队,这一纵队的五个团且战且退,层层阻击敌军3个旅,抵抗时间长达5天5夜,第七纵队三营更是在夜晚孤军深入,趁天色不明袭扰敌军,致使敌军相互开火, 此战共计3000名敌军毙命,而我军阵亡200人, 打出了令人惊讶的15:1的战损比,栗裕第三战宣告胜利。
“七战七捷”一代神话
拿下华中野战军大本营海安的李默庵,自认为已大获全胜,且断定栗裕已北上叛逃,便命令所属部队沿泰州,至李堡一线排成“一字长蛇阵”,以封锁我军再度南下之路,但让李默庵没有料到的是,撤出海安的栗裕,并没有率部北上至淮安或山东境内,而是将主力长期潜伏在海安东北角。历经十日休整,华中野战军已逐步恢复战力,栗裕决定率军再攻苏中,袭扰敌军,在李堡一带,栗裕发现了敌军防守的薄弱链,遂令华中野战军一师直袭国民党新7旅19团, 105旅314团,国民党封锁解放军南下的锁链被再度打破, 此战栗裕歼敌8000人,第四次苏中战役获得胜利。
接到粟裕竟能在撤出海安后,又重新打回去的消息,中央军委欣喜万分,便下给栗裕伺机而动各个击破的指令,栗裕接到中央军委电报后,发现国民党7支交通大队正前往林梓, 丁堰等地开进,准备弥补栗裕在北线打出的防线缺口。这7支交通大队虽半数携美械装备,但缺乏训练战力,栗裕火速命令部队迅速南下渗透,并在丁林埋伏,最终一举歼灭5支交通大队共计5000余人,南通至如皋的铁路被解放军彻底切断。
见栗裕非但没有撤退,反而出现在自己后翼的李默庵恼羞成怒, 遂令99旅调至如皋东线一带增强防御,同时派25师进攻邵伯,从而打通进攻苏中解放区首府淮安的路线。栗裕知晓此时回援邵伯为时已晚,于是便采用“围魏救赵”之计, 以16个团的局部优势兵力, 进攻如皋附近的99旅和敌军4个增援团,见如皋部队被围,进攻邵伯的国民党军无心恋战,邵伯保卫战获得胜利。99旅和敌军4个增援团在李默庵主力回转前,也被我军歼灭,此战击毙国民党军队5000人, 俘虏12000人,栗裕第七战获得胜利。
在七场苏中战役中,栗裕七战七胜,创下了以3.5万人歼敌5万人的记录,对我党而言,苏中战役,是解放战争爆发初期的第一次大规模战斗,栗裕的七战七胜不仅鼓舞了解放军的士气,期间主动歼敌、形成局部优势,实行灵活袭扰等战术,在日后的解放战争中,更被诸多将领所采用,成为解放军作战的军事模板。
在栗裕的七次战役中,人民群众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有64万民工配合解放军部队,进行后勤保障和运送伤员,这更加彰显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伟大力量,使我党更加坚定实行彻底的土地革命,发动人民群众的信念和决心。苏中战役距今已有75年的历史,但栗裕创造的军事传奇,却成为了亘古不绝的一段佳话,时至今日,人民依然怀念履立功勋的栗裕将军,更牢记那场战役中无私奉献、英勇牺牲的解放军战士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