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某正在潜逃 来源: 本站特约
齐奥塞斯库时代的罗马尼亚军旗,“Pentru Patria Noatră”即“为我们共同的祖国”之意。
很不幸,笔者只在这张小图上找到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的第一版军旗。
在开始前需要说明一下跟很多华约“人民军”兄弟部队不同,社会主义罗马尼亚的国防武装并不叫罗马尼亚人民军,而是叫做“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武装部队(Armata Republicii Populare Romĩne, 1948~1965)”,或者“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武装部队(Armata Republicii Socialiste România,1965~1989)。简单起见,下文中一律简称为ARR。
但跟我们“消失的军队”系列里除南斯拉夫以外的大部分主角情形类似,社会主义罗马尼亚武装的成立同样跟苏联强大的外援脱离不了干系——
1944年8月,苏联红军成功通过第二次雅西-齐西瑙攻势突入罗马尼亚东部。乌克兰第2及第3方面军以13000多人的阵亡代价,歼灭德军18个师并击溃罗马尼亚军18.5万余人。
这是一场苏军损失比轴心国要小的行动。苏军成功切断了正从希腊、阿尔巴尼亚溃逃的德国E集团军群及F集团军群的退路,加速了纳粹东线、南线防御布局的崩溃。从各种程度上说,这都是一次辉煌的胜利。苏军如此摧枯拉朽,震惊当时仍属于法西斯仆从国的罗马尼亚朝野。
尽管德军对罗马尼亚仆从军的评价并不高,但后者的确在二战中打出了两次漂亮仗:一次是斯大林格勒外围抵挡反攻的苏军,另一次是德军向匈牙利撤退时遭遇的伏击。
这显然刺激到了罗马尼亚王室——万一苏军打进来的时候还有德军在罗马尼亚活动,那罗马尼亚王室怕是要跟罗曼诺夫王朝一样彻底消失。考虑到自己的身家性命和王国前途,罗马尼亚国王米哈伊一世果断决定跳反,转投同盟国阵营。
8月23日,米哈伊一世发动政变,将持法西斯主张的总理安东内斯库罢免,并命令部队坚守首都,尽全力击退妄图解救安东内斯库的纳粹德军。与此同时,罗马尼亚集合最后的军队围攻普罗耶什蒂油田,对正在向匈牙利撤退的德国人造成严重伤亡。
拿出少见硬气的罗马尼亚军在俘虏了5万多名德军后,向苏军投降。随后米哈伊一世宣布恢复1923年宪法、以及动议与政变期间协助击退德军的各个左翼党派组成联合政府——这里面当然少不了长期被取缔、但武装人员持续增长、且整个战争期间一直活跃于地下反法西斯战线的罗共。
8月31日,布加勒斯特民众热烈欢迎红军入城,罗马尼亚迎来了苏联军管委的托管时期,这一天也将被定为罗马尼亚的解放日。
庆祝苏军解放罗马尼亚的宣传海报。
之后的事情毫无悬念。罗马尼亚犹在,只是王国和王室完蛋了:苏联一边清除米哈伊一世对议会、外交、军权、司法的掌控力,一边鼓励并援助罗马尼亚共产党进驻政府部门。
1945年11月8日,米哈伊一世在自己生日当天发动反共游行,试图挽回这个渐渐不再属于自己的国家。结果是王宫前仓促集合的保皇派民众和军人招来了苏军的镇压,反而加速了罗共掌权。
罗马尼亚保皇派组织的游行示威,1945年11月8日。
1946年,罗共宣布在罗马尼亚建立社会主义体制。1949年,苏联顾问指引下的罗马尼亚确立成军,组建ARR。
旧军队内约30%效忠过安东内斯库的军官遭到驱逐。苏联原希望布加勒斯特当局能学习苏共中央传统艺能,以雷霆手段对待“反革命”。但在罗马尼亚国防部初代部长埃米尔·波德纳拉希大将的抗议下,这部分有“政治问题”的军人最终以一年的“改造期”避免牢狱之灾。改造期这一年的时间内,这些人不得踏入任何军事机构,直到通过罗共的审核为止。但好消息是即便最终开除,其之前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依然不变。
加入华约,但不融入华约
早期的ARR跟匈牙利人民军一样,走的还是效仿苏军模式的道路。无论军衔制度、军服设计和训练操典都高度借鉴苏军,且同样重用有过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就读经历的人员。
在1949年到1952年间,为弥补“苏联化”过程中军内流失的有经验人员,波德纳拉希亲自挑选了700名优秀党员前往苏联的军校深造。这其中就有后来世界闻名的罗马尼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
早期的ARR制服。画面上是一名来自博托沙尼的新兵。
1954年的齐奥塞斯库戎装照。
身为罗共革命元老之一的波氏,很长时间内都被视作莫斯科的代言人(后来也有证据表明他的确向苏联透露了罗马尼亚的重点军事情报)。可是当ARR的根基稳固、获得苏联充足的武器装备支持、且打稳基础的国防工业体系后,波氏则开始削弱苏联对罗马尼亚的影响和追求更自主的国防政策。
从1953年起,罗马尼亚逐年减少前往苏联学习的军人。1956年匈牙利事件期间,罗马尼亚国防部组织代表团出访布达佩斯并公开作出支持卡达尔政府平定暴动的声明。1958年,波德纳拉希成功说服赫鲁晓夫,将驻罗马尼亚的苏军撤走并终止了苏联军情部门对ARR各级的监控,成为继阿尔巴尼亚后另一国防政策保持完全独立自主的华约国家。
埃米尔·波德纳拉希。
到齐奥塞斯库同时掌管党、政、军大权的1960年代,罗马尼亚积极推动华沙条约组织各成员国的平等互惠,公开反对苏联再以类似波匈事件期间的方式出兵干涉他国局势。同样,齐氏任期下的ARR鲜少参与华沙条约国的联合演习,原因是苏方多次试探在直接绕过罗方指挥层的情况下调动ARR。
不止如此,他还终止了罗军与苏军之间的情报交流及联络机制,以防苏联寻找途径渗透ARR内部。
1968年苏联集合华约武装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证实了罗马尼亚长久以来的担忧,齐奥塞斯库不仅断然拒绝了莫斯科方面的出兵要求,而且第一时间组织了全国性的演讲对苏联违反《联合国宪章》的恶行大加鞭挞。
“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悍然入侵同样违反华沙条约组织互不干涉内政的建立原则。”他强调,并认为华约组织唯一的存在目的应是共同对抗外来入侵,而非苏联绑架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工具。
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后,齐奥塞斯库举行公开演讲批判前者的错误行径,那一刻他在国内的支持率达到顶峰。
之后,罗马尼亚效仿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的政策实行全民性的军、警、边防、民兵义务役,加强战争情形下快速动员的措施,目的明显是为了预防来自苏联方面的突然入侵。甚至1968年以后的国防白皮书也毫不客气地把苏联列作国土安全的主要威胁。
1968年的国际环境也极大推动了全体罗马尼亚人的爱国热情,“为我们共同的祖国”在当时绝非一句简单的口号。
尽管社会主义的罗马尼亚始终没有退出华沙条约组织,但苏联很快发现ARR全体只愿意协调、而非服从莫斯科或多国联合武装指挥部的调动。
虽然也是华约的活跃成员,只不过罗马尼亚时常以抗议苏联搞沙文主义的原因拒绝参与联合演习,于是像图片上这种大家庭乐融融的场面便往往缺席对待。
在武器的自主研发上,罗马尼亚也有执着般的不安全感,坚决不愿像其它成员国那样大量使用苏式主力装备,也不以华沙条约组织提供的参考作为武器装备的发配指标。坦克、装甲车、火炮、飞行载具,基本实现自产。
说到这里,我们就能明白ARR在华沙条约组织里的“特殊”地位:罗马尼亚虽然名义上也是苏联阵营里的成员国,却处处如不结盟运动国家般寻求机会证明存在感和独立自主。一个例子便是当年苏联想推举伊万·伊格纳季耶维奇·雅库博夫斯基元帅担任华约总指挥时,罗马尼亚代表团足足拖了三个星期才同意这个决定。
而且罗马尼亚奉行自主外交,并不忌惮于与西方、南斯拉夫、以色列、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国进行军事上的交流接触(比如我国获得的第一台T-72主战坦克样本,就是来自罗马尼亚渠道)。
鱼鹰社绘画的ARR步兵图。
ARR与“爱国卫队”民兵的联合演习画面。
包括经济上齐奥塞斯库采取的也是对外尤其英美开放的态度,以上政策和措施为齐氏在任期的第一个十年赢得了非常高的民众及军内支持度,在国际上也赢得了一定的赞许和支持。但是,他也十分清楚罗马尼亚不具备阿尔巴尼亚那种能迫使苏联放弃入侵的隔绝地形“优势”,假如罗马尼亚真要横下心来退出华约,莫斯科势必不会继续容忍。
罗马尼亚武装力量结构
ARR拥有陆军(约125000人)、空军(约5000人)、海军(约8000人)三大军种,另设爱国卫队、安全部队和边防军三个直接受罗马尼亚共产党指挥的武装部门。
社会主义罗马尼亚海军的宣传照(不得不说他们的军宣很懂得如何拍大特写)。
苏联设计的204型反潜护卫舰,正是这种小型舰船构成了ARR舰队的主力。
ARR的海军实力并不瞩目,最主要装备是各种进口或仿制的小型舰艇,其中以苏联或中国设计的见多。
冷战时代的罗马尼亚长期将资金和精力重点用于陆军及空军的建设上,直到1970年代末都未有明确的舰队发展方向,新部署的造船厂也只能勉强满足小型护卫舰或内河巡逻舰的生产。在康斯坦察的曼加利亚港,ARR部署了一支规模约为2000人的岸防团,他们承担着战争期间抵御及延缓来自黑海方向的敌军(尤其是苏军)入侵的任务。
罗马尼亚自主研发的IAR-93。
根据法国SA330“美洲狮”仿造的IAR-330。
相比之下,ARR的空军依然有值得骄傲的资本:1974年10月31日,罗马尼亚自主研发的IAR-93攻击机在肯皮亚图尔济空军基地成功起飞,这是华沙条约首款非苏联研发的航空战斗载具。
然而,ARR的空军在1970年代中期开始受燃油供应不足和飞行员升空训练时长过短的威胁,战斗力很难让人有所信心。因此,本篇重点介绍ARR的陆军。
罗马尼亚划分西部、东部、南部三个军区,指挥部分别部署在克卢日、巴克乌及布加勒斯特。“多瑙河行动”发生后,罗马尼亚修改国防策略,规定这三个军区在战争情形下则立即转变为军级规模的责任区形式,目的是在国防部和党中央机构遭遇“斩首”时,仍能自主根据现实情形进行防御或反攻。
尽管ARR一直在追求全面的机械化步兵,可即使对华约标准而言,罗马尼亚有的依然是一支轻步兵为主的陆军,强项也是阵地战或伏击战,难以胜任中短距离以上的进攻任务。
罗马尼亚十分鼓励女性参与兵役,不过大部分女兵还是被安排到通信或后勤单位。
到1980年代,ARR共有4支集团军:指挥部在布加勒斯特的第1集团军、布泽乌的第2集团军、克拉约瓦的第3集团军、克卢日-纳波卡的第4集团军,各拥有8个机械化步兵师、2个装甲师、1个装甲旅以及4个山地步兵旅。
ARR的标准机械化步兵师包括3个步兵团、1个坦克团、1个野战炮兵团以及下属的其它专职营队若干;装甲师的组成则含有3个坦克团、1个步兵团、1个野战炮兵团外加负责其它功能的营队。
罗马尼亚涂装的T-55。
T-55的加长版TR-77。
1958年开始,罗马尼亚从苏联陆陆续续获得T-54中型坦克100台。眼见着冷战形势的加剧,渴望短时间增强装甲部队规模的罗国防部在1962年又拨款615万,分别向其它华约国家采购更多T-54及拥有核生化三防装置的T-55(订单量是850架),但这些坦克的交付工作一直受各种因素影响直到1977年都未能彻底完成。
为摆脱外购伴随的各种风险,罗马尼亚对手头现有的T-34-85进行升级,或直接在吸收完苏联坦克的技术后“修改”出自产版以规避授权限制:比如1970年代的六轮魔改T-55(TR-77)以及1980年代的七轮魔改T-72(TR-125)。
罗马尼亚涂装T-72。
到罗共垮台时都未能真正研发完成的TR-152。罗马尼亚先是向苏联订购了30台T-72M,接着又在申请生产授权时遭到拒绝。
然而ARR的部队机械化程度一直达不成罗马尼亚国防部期望的理想状态——平均每3个步兵营里有2个能真正实现摩托化或机械化,像TAB-71或TAB-77这样的轮式步兵输送车始终占装备主体,履带式步兵战车的比例一直跟不上其它华约国家。
虽说1985年罗马尼亚开始列装以苏式BMP-1作为参考蓝本的MLI-84步兵战车,却因种种因素直到罗共垮台前都未曾赶得上计划的进度。雪上加霜的是1982年7月齐奥斯塞斯库签署了停止进口一切外国制品的命令。这个命令同时禁止外国军工部件进口,让本已举步维艰军队现代化进展更加艰难。
罗军领导,提比略·乌达雷努将军对时任国防部长康斯坦丁·奥尔泰亚努抱怨:“……国内一切要以他(齐奥塞斯库)的决定为准,哪怕这些决定对国防建设甚无益处。”
特征明显有BTR-60特色的TAB-71。
跳下TAB-71的搭载步兵。
同样,各装甲师及摩托化步兵师下属的野战炮兵团直到1989年还是以拖曳式火炮为主,自行火炮的占有率迟迟跟不上华约平均水平——在ARR武器库内能保持战斗状态的1000余门火炮中,最主要的为苏制76毫米野战炮,而152毫米榴弹炮的占比最低。
SU-100坦克歼击车的数量有175台,但无论对西方国家的主战坦克还是苏联的T-72都有些力不从心,只能被计划用于配合固定工事扼守主要道路或市区内的壁垒作战。
ARR的多管火箭炮数量为325台,包括122毫米车载式BM-21以及130毫米M-51,它们被分配到4个炮兵营内留作精锐武器,却在进入1980年代后处于训练时长难以保证的状态。
除此之外,ARR进口了18套“厄尔布鲁士峰”导弹(也就是“飞毛腿”)及30套2K战术火箭,这类近程弹道导弹的命中率差,配合常规弹头能发挥的作用有限,因此外界一直传言罗马尼亚有秘密研究化学弹头以增加战术火箭部队的杀伤力。
比起训练程度时好时坏的常规步兵,罗马尼亚山地部队的实力倒有着稳定发挥。
在组建正式的伞兵前,山地部队也要接受空降训练和充当特殊情况下的空中突击力量。
山地兵被视作ARR陆军的精锐单位,除熟悉各种山地环境作战的必备技能外也拥有一定程度的伞降战经验(而真正的空降部队要在1980年才组建),还在本土作战的预案中担当起用游击战和伏击战消灭入侵部队的厚望。
考虑到罗马尼亚30%的地理环境都是山地,因此这些部队配备了MLVM步兵战车以保持高机动性,还有30毫米、37毫米、57毫米、85毫米甚至100毫米的火炮用于打击直升机或装甲部队,同时还是罗马尼亚武装中最早配备肩扛式防空导弹的。
同样隶属陆军的USLA特殊反恐部队的人员则选拔自山地部队里的精英,与华约阵营其它成员反恐部队相比毫不逊色,有过教科书级的实战表现:如1985年成功解除阿拉伯恐怖分子针对布加勒斯特理工大学叙利亚留学生的炸弹袭击危机。
关于USLA的照片并不多见,少数登载在报刊上的也没有行动过程中的抓拍。
DTO安全部队
1949年1月23日,罗共正式解散了前罗马尼亚王国留下的国家宪兵(Jandarmeria),设立国家安全部下属的“安全部队总局(下称DTO)”。该单位参照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的内务部队模式,人员规模两万,均选拔自ARR军内表现优异且政治可靠者。
1989年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进入末期阶段时的DTO。
安全部队黄铜勋章,用于奖励为国家安全作出杰出贡献的DTO成员。
DTO各连的形式与摩托化步兵连相同,配备装甲运兵车以及单兵反坦克武器,直接听命于内政部门、国防部长以及最高元首。他们和平时期负责党委机构办公地点、国家媒体中心和政府总部大楼的安保,战争时期则保卫罗共中央、国防部核心层、以及地下防核掩体的安全。
由于DTO本身也具备宪兵的性质,因此同样有权限接管纠察职责、督导部队演习、确保军队内的政治教育开展、或疏导部队转移期间的交通秩序。
这支部队的军纪和训练程度比常规兵员远远严格,服役者能获得常规军人两倍的津贴待遇,拥有更高级的医疗福利以及住房分配。因此DTO单位内的集体归属感和对罗共的忠诚度也比明显高于其它部队。
齐奥塞斯库出逃后,跟DTO展开交战的ARR军人。
1989年的布加勒斯特街景:到处是拿起武器跟DTO交火的ARR或者前爱国卫队成员。
理论上,假如部队基层发生了哗变,罗共中央是可以第一时间调动DTO出动将叛乱扑灭的。长久以来,DTO一直是罗马尼亚领导层高枕无忧的关键,直到1989年。因为罗马尼亚的奇幻时局,甚至互联网上还出现了“齐奥塞斯库大战铁血战士”、“乘坐歼星舰出逃”(抱歉,如果不知道这个梗,就当笔者是过时的油腻中年男好了)的故事。
所以,到底为什么DTO最后无法挽救齐氏夫妇?为什么ARR全体站到了罗共的对立面?为什么罗马尼亚赖以为傲的“爱国卫队”结果反而加剧了东欧剧变最后一页的进展,我们将会在本季的后续部分用更长的篇幅进行解答。
我们都知道这张颇有恶俗意味的调侃漫图说的是哪个结局。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