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大地燃起了解放战争之火。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较量,在1949年初见分晓,蒋介石国民政府开始着手逃离大陆,最后,蒋介石是如何离开大陆的?
一、蒋介石落荒而逃
自从解放战争以来,蒋介石如走下坡路,一路吃败仗。在蒋介石的日记里,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五个主要因素,正是这些致命的弱点,蒋介石最后只能落下个离开大陆、逃到台湾岛的下场。
一是贪污腐败,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向各大城市派出接收委员,负责接收敌伪资产,曾被老百姓称为“接收大员”,此行径无异于强盗土匪,这些委员将这些所谓“敌伪资产”化公为私,白天是强盗,晚上是灯红酒绿。
百姓们有苦无处伸冤,在民间,还流传着“盼中央,望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的话语。这样的行为连美国高层都反感,杜鲁门曾气愤地说过,“他们(国民党)都是贼,我们给蒋介石送去38亿美元,他们从中偷去7.5亿美元。”
二是土地改革的失败。国民政府在内依靠的是财阀和地主,对外依靠的是美帝。
国内经过多年战乱,百姓连生活都难以为继之时,国民政府基层官员却还在继续超限度地搜刮农民,各种苛捐杂税,使农民怨声载道。当年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权”在此时荡然无存,因为土地改革受到地方乡绅的强烈反对,最终土地改革无疾而终。
三是军队内部人心不齐。军队内部有中央军和杂牌军,又分嫡系和旁系,在其下面还可再细分,派系众多,各自都防着其他派系,互不信任,心不齐,就像一盘散沙,即使武器装备再怎么精良,都是纸老虎。
四是错失时机。这一时机指的是1946年的重庆谈判,蒋介石撕毁了《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进行疯狂进攻,这一行为无疑犯了众怒,国民党不得民心。百姓再次陷入长达三年的战争火海中。
五是通货膨胀。经过多年抗战,国民党因为庞大的军费而陷入财政赤字的泥潭。当时蒋介石的解决办法是印钱,还提高了黄金价格,导致通货膨胀以致于到无法控制的局面,经济崩溃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大受影响,连一日三餐都无法温饱。
其实,这五大因素可以总结为四个字--不得民心。孟子说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自古军民一条心,才有强大的祖国和民族。国民政府是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所以最终才落得个狼狈离开大陆,逃往台湾的窘境。
二、“走石”之计 有二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人们对蒋介石逃离大陆的时间和计划各说纷纭,在目的地上才有一致性--台湾。其实,对于蒋介石离蓉的时间共有两种说法--10日和13日,历史学家袁定基说,确切的是12月13日。
“10日”是最常见的,但可信度不高。当时成都的各大报纸标注的都是这一天,再加上蒋经国在其日记中记载的也是这一天,但在其12日的日记中又写道,“昨日尚在成都”,因此,“10日”之说存疑。
“13日”的说法比较可信。有多篇文章记载,蒋介石是在得知了邓锡侯、刘文辉、潘文华和郭汝瑰起义的消息后,才做出离蓉的决定的。
其中,有档案史料可以证明,邓、刘、潘的起义通电是在11日深夜,所以,蒋介石最早只能是12日凌晨才得知他们起义的消息;
对于郭汝瑰起义通电时间,根据当时解放宜宾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的战斗日志,“我军主力进抵宜宾后,野司电令我军与其接洽谈判,该军于12月12日12时通电起义。”
因此,蒋介石得知郭的起义时间最早是在12日下午。
所以,“13日”之前,蒋介石还住在黄埔楼内,他在等,等一个国际和国内形势转机的时机,但等来的不是时机,而是四位将领起义的消息。蒋介石深感绝望,作出了迅速离蓉的决定,所以,“13日”作为蒋介石离蓉时间更有迹可循。
至于地点,蒋介石使用了计谋,最终逃离的地点是成都南门新津机场。他使用了声东击西来迷惑中共,因为当时中共是打算活捉蒋介石的。
因此,蒋介石让所有人都误以为他要从北门的凤凰山机场乘坐专机。因为在此前,蒋介石撤退回成都时,是在凤凰山机场着陆的,然后再驱车前往北校场中央军校,那架专机从蒋介石踏上成都土地就一直停在机场,所以给人的印象是:
蒋介石要从凤凰山机场乘坐专机离开成都,那么在去往机场的路上拦住他的车,便可以活捉蒋介石,其实却是他使用的一个花招。
计谋之二“趁火打劫”。蒋介石在13日晚离开之前,派成都防卫总司令盛文的部队佯攻武侯祠。趁着夜色,在15辆战车的掩护下,国民党军第十七师进攻武侯祠。
在祠内,原本驻扎着的打算起义的刘文辉,他率领的第二十四军,面对盛军的步枪和机枪,刘军誓死抵抗,在祠堂大门外面,盛军发动好战车,有要攻进祠堂的架势,但过了两个多小时,战车还在原地。最终,祠内的刘军坚守不住,派人打出白旗。
盛军进入祠内,俘虏了100 多人。但是,盛军并没有对这些俘虏进行审问,没过几天就放了俘虏。这么做并不是念及之前同为国军的旧情。原来,盛军攻打武侯祠的目的是为了转移各方面的主意,掩护蒋介石的小车能够顺利经过武侯祠,驶上通往新津机场的公路。
为了躲避中共的抓捕行动,顺利逃往台湾,蒋介石可谓是算好了计谋,将孙子兵法用得得心应手。
三、逃离目的地 选定台湾
蒋介石在部署逃离路线和目的地时,有三个地方可选,分别是海南、西康(在四川省,现已废除)和台湾。
西康那边,有胡宗南的部队能打仗也敢于打仗,可以作为保障,但在西康驻扎的高级将领过惯了纸醉金迷的生活,已经无心打仗了,甚至还有可能有通敌的风险;再加上蒋介石认为仅凭一条长江,是阻挡不住中共的,甚至有可能导致整个国民党的消失。
因此,蒋介石排除了西康这个选项。
剩下海南和台湾,蒋介石果断选择后者。因为海南与台湾虽同为岛屿,但台湾的战略地理位置更加重要。大陆与台湾岛中间隔着台湾海峡,其实际距离比琼州海峡大得多,这是天然屏障。
台湾还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背后还有美国的支持,一旦人民解放军不惜一切代价对台湾进行攻打,美国有航母战斗群可以对国军进行有效的支援,台湾岛就像一座被护城河包围着的坚固都城。
海南省内已经有桂系军队,而台湾就像一座“空城”,直到抵达那里,部署的都是自家的嫡系人马,有独占山头当大王的优势。
其实,“空城”已经有一定的靠山,除了美国以外,还有日本和菲律宾,他们都是亲美的国家;反观海南,附近的国家属于英法的势力范围,后期必然会产生摩擦和冲突。
因此,蒋介石经过细致缜密的考虑和远虑,再加上高级参谋的商议后,选择了台湾作为逃离的地点。
四、逃离计划 早有准备
1949年的2月,由于在东北、华北、华中战场的节节败退,蒋介石国民政府开始着手南撤。
我们从一些珍贵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从前线撤回到重庆的国民党军队,在街道上坐着,眼神充满迷茫和无措,感觉很是颓废;在训练场上等待撤离的国军,在队列中站着也是左依右靠的,没有任何精气神和斗志可言;
在路边临时搭建起来的军营里,一派忙乱的景象;街道上,一列列车队和驴队,载着军资、家具和一些军用设备,甚至还有一箱箱的金锭,弯弯曲曲向码头行进。
1月21日至4月25日,蒋介石度过了他在家乡的最后岁月。期间,蒋介石带领全家祭拜了父母亲之墓、蒋家宗祠,像是最后的告别。
在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蒋介石就有意转移市内的物资。当时负责那场防守战的国民政府总指挥汤恩伯对于最后的结果已经心知肚明了,所以他忙着的是如何将一批十分重要的货物运往台湾,因为这批货物重要到关乎几十万将士的生存。
其中就有白银黄金和数不尽的珠宝,据史料记载,共有100万两白银和20万两黄金。汤恩伯调来了两艘登陆舰--美朋号和中基号,还征用了一艘货船--名为汉民轮,趁着夜色和解放军还未全面占领上海,赶紧装运货物。
在码头上,堆积起来的货物足有楼一般高,全天24小时有士兵看守,足以见得其重要程度如何。
眼见大势已去,早做准备,给自己多点撤离时间,是当时国民党官员及士兵的想法。
五、抵达台湾后 反攻无望 野心仍在
据统计,当时蒋介石到达台湾时,陆军仅剩下60万的兵力,而且大部分都是伤兵残将,几乎没有战斗能力,再加上这么多年的征战,他们已经麻木了,没有任何斗志;
海军方面,还剩50艘军舰,兵力只有不到3万人;空军方面,还有400架战斗机,但缺少汽油,相当于一堆废铜烂铁。
因此,想要养精蓄锐后反攻大陆的想法,在清点完剩余部队后,心有余而力不足,失去了东山再起的希望。1949年,蒋介石62岁,直到1975年去世,蒋介石都没有回过大陆。
退居台湾后,蒋介石总是拿着一个公文包,几乎如影随形。但没有人知道里面到底装着什么,因为蒋介石几乎没有打开过。直到1975年,蒋介石逝世后,这个神秘的公文包才揭开了面纱。
公文包里没有什么机密文件,只有四样东西,身份证、党员证书、中国地图和台湾军事地图。身份证是蒋介石到台湾之后办理的,因为当时台湾没有户政事务所,所以除了姓名、出生年月日外,还有像户口本更详细的信息,如父亲、母亲、家中排行、婚姻情况等。
那张中国地图,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蒋介石反攻大陆的野心一直都在,但直到逝世,蒋介石离开大陆后就再也没能踏上大陆一步。
台湾军事地图则代表蒋介石时刻操心着岛屿的布防情况,万无一失才能安心。
简简单单的四样普通的东西,却几乎囊括了蒋介石的一生。
蒋介石的失败,是错在了时机上,是输在了经济上,更是失在了民心上。前半生的荣耀加上后半生的凋落,构成蒋介石黑白的人生。
参考资料:
[1] 傅国涌.蒋介石离开大陆前的日子[J].共产党员,2007(15):56.
[2] 建林. 解开蒋介石何时离开大陆之谜[N]. 中国档案报,2003-05-23(006).
[3] 汤传霞.蒋介石为何从成都飞往台湾[J].四川档案,1995(0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