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抗日战争赢得最终胜利,中国彻底结束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艰难历程,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得到解决。
然而,在国内,两党之间的矛盾并没有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而消失,而是就如何公正合理地支配抗战胜利果实,展开了新一轮的激烈争斗,解放战争也由此拉开帷幕。
1947年3月,蒋介石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企图先占领陕北和山东,再占领华北和东北,进而达到占领全中国的目的。为了遏制国民党占领全中国的图谋,避免再次将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展开了数次争斗。
在解放军与国民党军的数次交战中,孟良崮战役可谓令人印象深刻。在这场战役中,国民党军人数众多且作战形势远优于解放军,最终却输了这场战役。而作为精锐中的精锐的国民党军74师被全部歼灭,这个结果不免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时任国民党国防部第三厅厅长的郭汝瑰曾在日记中这样记述孟良崮战役:“余以纯军事立场觉得此次失败十分怪异。盖74师左右翼友军均相距五六公里之遥,何以竟三日之久不能增援?”那么,74师覆灭的真相究竟如何?为什么连郭汝瑰都觉得怪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分析事物的思想与方法,其观点认为,世间任何事物的发生,不外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因决定事物的走向及结果,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回看孟良崮战役,国民党军战败,兵力强劲的74师覆灭也毫不例外。
内部原因:国军部队之间不协调,战斗力差
国军74师乃是国军五大主力之首,建制高达三万多人,所用的武器装备都是美式的,也曾接受过美军方专业训练,曾被称为“中国军队之中唯一能打的部队”。无论是从武器装置、训练水平还是部队人数,74师的战斗条件都远远高于解放军。
那么,这么精良的作战部队为什么最终会被全部歼灭,损失惨重?究其根本,还是源于国军各部队之间缺乏配合,相互之间不协调。
郭汝瑰曾这样评价孟良崮战役:“各部队如此不协调,战斗力如此之差,除失败外,当无二路。”
首先,利益的纠葛是部队之间不协调最主要的原因。在国民党军的心中,他们最关心的不是战争的胜利与否,而是利益的获取。他们衡量一件行动是否可以去做的依据,是这件事的得失比例。
孟良崮战役从本质来看,是一场配合战,是对国军各部队之间团结程度的重大考验。
时任74师师长的张灵甫将部队带上地势险要的孟良崮,主动受围,并坚守待援,为的是牵制粟裕主力,使外围黄百韬、李天霞等部40余万军队对解放军形成更大的反包围,打出“中心开花”的效果,围歼华东野战军。
反观此战的实际情况,局势并未按照张灵甫所设想的那样发展。周边几十万国民党军,近则只有不到10公里,远也不过100多公里,从距离上来看,两天之内,其援军完全可以到达孟良崮。
然而,从战争开始到结束,即便74师孤立无援,附近的国军部队始终按兵不动,这足以证明国军内部之间并不团结,相互之间也并不协调。
国军各部队之间之所以不协调,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各部队将领之间存在利益纠纷,矛盾重重,他们大都把自己所辖的部队看成是独立的“个体”,而其他部队则是他们利益面前的“对手”,因此各部队很难做到休戚相关、同舟共济。
首先,利益的纠葛是部队之间不协调最主要的原因。在国民党军的心中,他们最关心的不是战争的胜利与否,而是利益的获取。他们衡量一件行动是否可以去做的依据,是这件事的得失比例。
反观孟良崮战役,援助74师是有很大风险的,贸然前行必然会使自己损失惨重、利益受损,因此,各部队在74师拼死坚守、亟待救援时,各部队不是冲锋在前,而是选择坐山观虎斗。
即使后来外围部队被强制对74师展开支援,但为时已晚,那时解放军已控制住战略要地,使支援行动难以继续,失败的局面已经难以挽回。
其次,74师在国民党军中的地位也是造成它孤立无援的重要原因。74师无论是装备、训练水平还是地位,都远远高于其他部队,还被称为“中国唯一能打的部队”。这样的特殊地位必然会使其高高在上,并使其他部队对它产生敌意。
在很多人看来,强者自强,弱者是无法给其提供实质性帮助的。因此,在74师陷入困境时,各部队为了避免浪费人力物力以及牺牲自己,选择了坐而观之。
再者,74师师长张灵甫自身的傲气也导致了失败的局面。张灵甫久经战场,一向过于自信。他认为,74师是国民党军队中的精锐部队,是“战无不胜”的强者,当下又居于有利形势,且各路援军距离不远,只要自己坚守一两天,“中心开花”的作战计谋必然能够实现。
但他却忽略了国民党军队内部的矛盾问题,各部队之间看似属于同一个阵营,而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将各自看做一条战船上的朋友,他们之间只有勾心斗角,没有万众一心、同舟共济。
由此观之,孟良崮战役中国民党军的失败,是历史事实,是一次教训,也是必然。
外部原因:解放军紧密团结,万众一心
国民党74师在孟良崮战役中溃败的外部原因还要从它的作战对手方面探寻。与国民党军各部之间松散、利己主义严重的情况对比鲜明的是:
一方面,解放军各部队在作战中能够做到上下一致,精诚团结;另一方面,解放军在作战期间还能够与群众密切联系,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援助和支持。
一场胜仗,一离不开军队指挥的审时度势、周密部署;二离不开军队战士的紧密配合、英勇作战。孟良崮战役亦是如此。
张灵甫主动受围,并将部队带领至地势险要的孟良崮,想要重重包围,一举歼灭华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有 10余万人,看似可以与张灵甫的74师3万余人抗衡,但周围国民党40万大军必然对解放军造成的巨大威胁。作战压力依旧巨大,形势极其严峻。
面对如此情形,解放军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凭借着上下协调,万众一心的作战风格,最终突出重围,反败为胜,一举歼灭兵力富足的国民党军,赢得此次战役的胜利。
在此次战役中,除了军队战士的冲锋陷阵,解放区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与支援也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解放区人民积极配合解放军作战。鲁中地区人民群众在国民党军进攻时,实行空室清野,把家里和田地里的粮食、钱财等敌人可以利用的物品都藏起来,并严密封锁各方消息,使其无法得到粮草和情报。
地方武装在国民党援军所到之处,庄庄放枪,处处埋雷,使国民党军队无落脚之地,千方百计阻碍国民党军的作战进程。而当华东野战军出击时,他们竭尽全力给解放军提供帮助,纷纷返回家乡,做饭烧水,支援作战,并组织20万民工支援前线。
解放区人民人力、物质的有力支援,使解放军能够把绝大部分兵员放在作战第一线,既确保了解放军有足够的兵力作战,完成阻击各路援军的任务,又加快了解放军作战进程,使其集中全力在不到三天就歼灭了74师。
其次,在当时,解放军的绝大部分弹药、给养,主要依靠解放区百姓的支援。他们不辞辛苦,以惊人的毅力保证了数十万大军的物资供应。
数以万计的大车、小车、担子和担架队川流不息地赶往前线,运粮食、送物资、救助和护理伤员,为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事实证明,像这样规模巨大、人马众多的战役,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援与帮助,要取得战役的彻底胜利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是解放区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是他们积极配合与奋力支援的成果。
孟良崮战役的结果使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在他们看来,如果援军及时赶来,那么74师就不会覆灭。然而,为什么援军没有及时赶来,是有意为之还是其他原因,却很少有人提出质疑。
关于这个问题,郭汝瑰曾在日记中对此次战役中国军溃败的原因提出异议,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74师的覆灭,一方面是由于解放军运筹帷幄、精密部署,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国民党军自身的问题。
时至今日,孟良崮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的溃败和74师的覆灭的历史已不足称之为怪异。这次战役的失败,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不过是推动了事情的进展,内部原因才是应该吸取的教训。这恰恰也给了后人一个重要的启示:团结合作才能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