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的半个月内,南京的国民政府连续三次公开通电当时位于延安的中共中央,意在邀请毛泽东前赴重庆"共商国是"。
于是中共中央在审慎研究的基础之上,决定派出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作为中共的代表前往重庆。
在这次谈判中,除了毛泽东的"舌战群儒"令人信服之外,更有现场记者发出感叹:一个周恩来就打败了整个国民党……
那么究竟是何种惊艳的表现,才能够使见多识广的记者发出如此感慨呢?故事还得从一顶礼帽说起……
塑造领袖形象,一力扭转乾坤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中国所面临的外敌入侵问题得以彻底解决。但对于蒋介石而言,中共这个"心腹大患"却依然存在。
为对付中共,国民党便想出了公开通电邀请毛泽东赴重庆参加谈判的法子,如果毛泽东推辞不往的话,就正好留给了蒋介石发动内战最好的话柄。
虽然当时的中共中央一眼就识破了这里面的阴谋诡计,只是为了全国人民不再遭受战乱之苦,仍旧决定前赴重庆,用事实来戳破蒋政府的这一政治谎言。
于是,经过党中央审慎的研究,最终确定由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进行谈判。
重庆谈判对于已经是中共领袖的毛泽东而言,如果成行,那就将会是在国统区政治中心的首次亮相。
由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民党都是将共产党作为"土匪"来看待的,所以在许多宣传中,不乏对于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的形象歪曲和政治诽谤。
因此,如何塑造领袖形象,才能展现出扭转乾坤的力量,这对于周恩来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但是一顶考克礼帽的出现,轻松地就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
其实,周恩来之所以决定将自己的考克礼帽送给毛泽东,主要是因为这种礼貌代表着不一般的含义。"考克帽"又称为"拿破仑"帽,原因是当年拿破仑曾经戴过,而且"国父"孙中山也戴过这种帽子,因此这种帽子就具备了特殊的含义和力量。
而将帽子送给毛泽东的时候,周恩来还解释道:
"主席把考克帽拿在手中,稍有挥动,显示出的则是扭转乾坤的力量。"
主席听后用手掂了掂这个考克帽,然后高兴地说道:"你想的周到得体。我们到重庆,展示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形象,显示出的是解放区万众一心,无所畏惧的力量。挥动考克礼帽,显示我们的力量。这顶帽子,我戴了。"
于是,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穿着一身崭新的布衣中山装,戴着周恩来送的考克帽,同国民党代表张治中、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等人一起登上了前往重庆的飞机。当日下午3时左右,飞机在重庆九龙坡机场平稳降落。
打开机舱门,毛泽东便在周、王等人的陪同下缓缓走出。机场早已围满了前来接机的人群。看到毛泽东走出机舱门,全部激动地向前涌去。
毛泽东微笑着同在场所有人打招呼,看到远处人群不住地朝他挥手,毛泽东便适时地摘下头顶的考克帽轻轻地挥动,向远处的人群致意,就此留下了那一幅经典画面。
而毛泽东挥帽的形象,则经过当天接机群众的口口宣传和在场记者的宣扬,不久各种报纸和大街小巷都在传颂中共领袖毛泽东亲民、伟岸的形象。
而周恩来,也凭借一己之力,将长期以来被国民党冠以"赤匪"的共产党人的政治形象再次扶正。
入虎狼之地,调众金刚护法
其实,重庆对于毛泽东来说,无异于是龙潭虎穴。连当时的爱国诗人柳亚子,都称毛泽东赴渝谈判是"弥天大勇"。而为了此次重庆之行能够顺利,临行前周恩来就制定了周密的计划,首先就是要绝对地保证毛泽东的安全。
周恩来先是抽调了龙飞虎、颜太龙、陈龙作为毛泽东的贴身警卫员,后又从毛泽东的警卫班要来了战士齐吉书专门照料毛泽东的生活。同时还抽掉了枪法精准的舒光才、戚继恕负责毛泽东的外围警卫。
这些警卫大都是从红军时期走过来的老战士,素质过硬、信仰坚定。有了他们的保护,周恩来这才稍稍有了点安心。
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的衣食住行都在周恩来的全面安排下,时刻处于严格的保密和保卫之中。
为了防止敌特在毛泽东的饭食里面下毒,周恩来特地要求厨师做饭所需原料只能够从大食堂取,不能够到集市上采购。参加宴会的时候,更是主动地替毛泽东试毒,确认没有问题,才会让毛泽东进食。
对于毛泽东下榻的住所,更是做到了无死角的警卫。通常情况下都是先由警卫员全方位检查一遍,确认无异常之后报告给周恩来,而周恩来则会亲自仔细地再次确认一遍。如此两遍检查后,才会让毛泽东入住。
而且,周恩来还作出规定,毛泽东的屋里面要时时刻刻不离人,外面的人未经确认身份和意图,绝对不允许进入毛泽东的房间,近距离接触毛泽东。
而除了中共在重庆的自己同志之外,很多国民党内部的爱国人士也都非常担心毛泽东的安危。
由于毛泽东喜欢在会客的间隙走出大门,在警戒线以外徘徊散步。如此几次之后,便收到了一张神秘的纸条,上面写着:
"晨风加厉,白露为霜;伏莽堪虞,为国珍重。"
毛泽东一看便懂,从此便不再外出散步。后来才得知,这是当时在国民政府行政院工作的钱剑夫所写,意在告知毛泽东局势复杂,切勿脱离保护。
还有一次,毛泽东会见老友章士钊,询问其对于时局的看法,章士钊一言不发,只是在毛泽东的手心写了八个字: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如此种种都在说明,当时的重庆敌特交织,政治环境极其复杂。即使是周恩来精心地安排了对毛泽东的保卫,但是仍旧会有不测发生的可能。所以对于领袖的无死角保护,绝不是杞人忧天。
蒋介石也的确曾经认真地考虑过要强行拘禁毛泽东。
在1945年的9月27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
"如此罪大恶极之祸首……如不加审治,何以对我为抗战而死军民在天之灵耶?"
从这些记载中都不难看出,蒋介石的言语中充满了对于毛泽东的愤恨,更是企图将其抓捕进行审治。但当时国共重庆谈判局势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方面美国人的参与调停,让蒋介石心有顾忌;另一方面,蒋介石自己也还没有做好内战的准备。
最终经过利弊的权衡,直至谈判结束的前4天,蒋介石才彻底打消了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
所以,在整个重庆谈判期间,周恩来既是毛泽东的助手,又是他的卫士长。不仅替他挡下了许许多多的"明枪",而且在一些特殊的联谊场合,也巧妙地为他接下了许多的"暗箭"。
谈判晚宴当晚,一人力战全场
抵达重庆的当晚8时,中共一行人便参加了由蒋介石举办的位于沙坪坝林园官邸的宴请。由于参加此次宴会的绝大多数都是国民党政府成员,所以为了能够无死角地保护毛泽东,整场宴会周恩来与毛泽东都是形影不离。
但是毛泽东的到来引起的轰动实在是太大,尽管在宴会现场不想过于高调,可作为中共的核心人物,前来攀谈、敬酒的人仍旧是络绎不绝。这些人中既有国民党政要,也有当地的民主人士、还有人民团体代表。
但是对于周恩来而言,无论是前来真心敬酒的,还是刻意上前存心刁难的。只要是敬酒,周恩来一律来者不拒地替毛泽东全部接下。眼看敬酒的人接踵而至,而周恩来却丝毫慌乱也没有显现出来,仍旧是面带微笑,从容地一杯接一杯地喝着。
只是周围的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分明就是国民党想要借助敬酒的"车轮战"来灌醉周恩来。周恩来对此早已心知肚明,因此面对越来越多人举起的酒杯,周恩来说道:
"我提个建议,我们不要继续乱打仗。无论谈判还是喝酒,我们应该平等的进行。现在我提议,所有能喝酒的先生都举杯,我代表毛主席敬大家三杯。"
说完就连干三杯,而三杯酒下肚之后,周恩来依旧神采飞扬。然后紧接着说:
"当然,还有我自己的三杯。"于是又是三杯酒下肚,继续说道:
"我们不是赌酒,是为友谊干杯。不强人所难,能喝的就请先喝三杯,然后继续来。"
此时国民党中有几个好事却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已经在这几杯酒后开始迷迷糊糊,不能自持了。而周恩来"勇猛"的形象,一时之间也震慑住了在场的所有人,几乎没人再敢上前去"敬酒"了!
面对此情此景,有在场的记者不禁发出感叹:一个周恩来就打败了整个国民党……其实,虽然周恩来的酒量不小,但是面对着源源不断且不怀好意的"敬酒",即便是铁人也难以支撑。
周恩来在整场宴会上,甚至来不及吃一口菜。很多时候,在几杯酒甚至十几杯酒下肚之后,才能够匆忙地夹一筷子菜,而在这之后,马上又开始了下一轮敬酒。
即便是这样,周恩来仍旧是寸步不离毛泽东,在毛泽东与人谈话时,他便侧退半个身子,以毛泽东为先;而在有人上来敬酒时,他便上前半个身子,一力挡下所有针对毛泽东的酒。
宴会结束之后,他还要召集代表团的成员和驻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们开会。除此之外,还要另外抽出时间听取工作汇报,然后根据情况布置下一步工作等。
曾经有重庆当地的八路军同志问周恩来,为什么不让毛泽东在宴会现场喝别人的敬酒,周恩来回答道:"我怕他们在酒里做手脚,怕他们放毒!"
这就是周恩来,他凭借一己之力,即使是在群敌环伺的危险处境中,仍旧能够从容不迫地保护着毛泽东的安全。
处置突发事件,平息舆论影响
重庆谈判中,尽管双方就一些重大问题存在较大的分歧,但是整个谈判过程还是比较平稳的。可是就在谈判结束前两天的1945年10月8日,周恩来正在陪同毛泽东在国民政府军委大礼堂观看由张治中为欢送毛泽东返回延安而举行的文艺汇演时,噩耗传来。
原来是当日下午,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秘书李少石,陪同柳亚子乘车从周公馆返回沙坪坝寓所时,在土湾遭到了国民党士兵的枪击。
李少石不幸被击中肺部,由于送医后伤势过重,于金汤街市民医院医治无效不幸身亡。
接到消息后的周恩来万分震惊,但是却没有声张。而是悄悄离开了文艺演出的会场,直接找到了当时负责治安和警卫的宪兵司令张镇,向其提出了明确的抗议和质问,并要求他立刻彻查此事。
随后与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钱之光一同赶往医院,但是赶到的时候李少石已经宣告不治。周恩来悲愤地说道:
"20年前,廖仲恺先生遭反革命暗害,其情境犹历历在目,不料20年后,他的爱婿又遭到凶杀。"
那么这起案件,究竟是蓄意谋杀还是单纯的意外?如果说是意外的话,那么事发地点距离毛泽东如此之近,又作何解释?
如果是谋杀的话,那么是否意味着国民党对于即将结束的和谈又有了其他的打算呢?一时之间,种种疑云围绕在周恩来的心头。
于是在赶回文艺汇演的会场之后,周恩来当机立断,要求宪兵司令张震用自己的车护送毛泽东返回寓所,并在毛泽东上车返回之后将李少石被杀事件通报给了国民党代表张治中,同时要求他协助调查事情的真相。
之后,周恩来回到了毛泽东寓所,将事情简要的汇报给毛泽东之后,再次同王若飞和钱之光就该事件进行研究、调查。与此同时还不忘特意叮嘱,代表团仍要保持外松内紧的状态,加紧调查案件的真相,不必惊慌。
由于李少石被杀的时间段正是国共和谈期间,再加上李少石乃是中共方面的人。
所以一时之间谣言甚嚣尘上,有的甚至说本来要杀的是周恩来,只是李少石眉毛粗黑,让杀手错认,这才导致了错杀事件的发生等一系列猜测……
而在多方面的努力之下,案件很快就有了结果。原来当天李少石与柳亚子返回沙坪坝时,由于车速过快,途径土湾时不慎撞到了两名国民党士兵。
于是其中一个当场开枪,不幸击中了李少石,这才造成了惨案的发生。事后,周恩来还曾专门到医院看望那名受伤士兵,并表示愿意承担其所有医药费。
而此时,由于和谈双方在"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等重要问题上有着较大的分歧,所以周恩来凭借敏锐的判断,认定和谈一时半会儿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而考虑到重庆环境复杂,不确定因素太多,着实是一个是非之地,于是毛泽东就在10月11日启程返回延安。
10月11日下午,在接到延安方面的急电,得知毛泽东已经平安返回延安之后。周恩来心中的大石头才算落地。
尽管重庆谈判没有取得最佳的效果,且在谈判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枝节。
但是周恩来都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一一的将困局化解,平息社会舆论的同时,也赢得了民主党派的好评,还获得了广大群众对于共产党的拥戴和支持。
结语:
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组织早期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不论是在"反围剿"期间,还是抗日战争期间,或是解放战争期间,对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尤其是在两次国共谈判期间,他总是求同存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对于国民党的阴谋总是巧妙揭穿,对于中共遭受的不公待遇,总是据理力争。
常常以一己之力在众多场合使国民党无法招架,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佳话和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