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华野大军围歼黄百韬兵团时,黄维正率领着国民党第12兵团从一百多公里外的河南驻马店向淮海战场挺进。自1948年11月8日出发至11月24日第12兵团即将被中野大军包围,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黄维和他的下属们一点警觉都没有吗?
18军军长杨伯涛多次提醒黄维:前面可能是陷阱,因为和以往相比,中原野战军的战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于这些情况,黄维并非视而不见。一是他要坚持执行蒋介石的命令,二是他始终认为:以刘邓大军的战斗力不太可能包围第12兵团,退一万步讲,即使他们勉强包围了,自己也能率领12兵团打出去。
第12兵团隶属于华中剿总(白崇禧担任总司令),下辖四个军(另有一个快速纵队),即第18军,第10军,第14军和第85军。除了第85军以外,另外三个军和快速纵队基本以原18军(整编11师)为基础组建,也是陈诚“土木系”的嫡系部队。这个兵团的武器装备和兵员素质即使放到整个国民党军作战序列里,也是主力中的主力。
反观中原野战军,部队从大别山转出后减员比较多,重武器的损失也不小。在后来围歼黄维兵团的七个纵队中(另有三个旅),只有一纵和四纵各有九个团,九纵仅有五个团(其余均为六个团),各纵队平均只有1.5-1.6万人,最少的仅为1.2万余人。也就是说,中野大军和黄维兵团在人数上相当,可武器装备的差距就太大了。
鉴于这样的兵力和装备对比,黄维对于第12兵团完成向徐州集结的任务还是非常有信心的。不过,第18军军长杨伯涛却发现了不好的征兆:“共军的战法有点反常。”
按照杨伯涛的经验,无论是刘邓还是陈粟,平时更喜欢采用运动战的方式进行侧击、尾击或者突袭。现在,对面的这支部队不但构建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还敢于采用迎头堵击的战法硬碰硬。除此之外,在以往的战斗中,中野和华野基本各自为战,这一次却紧紧地靠拢在一起。很明显,两支部队都有打大规模战斗的趋势。
自从进入淮海战场以来,杨伯涛就把这种顾虑报告给黄维。尽管黄维也察觉出异样,可他仍然要执行蒋介石的命令。
由于第12兵团并不在徐州剿总的作战序列里,因此他们直接听命于南京国防部。黄维兵团被歼灭后,很多18军军官都认为:如果胡琏担任兵团司令,可能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这个说法也许有些道理,可12兵团司令官的人选本就是蒋介石经过多方考虑而做出的决定。
第12兵团的背后是陈诚,而陈诚与白崇禧的关系非常不好。同时,胡琏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他和白崇禧也发生过不少冲突,白崇禧也曾经在蒋介石面前“攻击”过胡琏。因此,在第12兵团组建之初,蒋介石特意向陈诚征求过意见,陈诚推荐的人正是黄维。在他看来,黄维为人正直、没那么有棱角,在抗战时也担任过18军军长,资历和威望都没有问题。
黄维带着12兵团一头“扎进”淮海战场,杨伯涛多次提醒也没换来及时地后撤,这也让不少人觉得黄维有些轻敌、太过“书生气”。不过,事情总有两面性。胡琏为什么当不上第12兵团的司令官?是他的个性使然,这种个性会带到战场上,也会存在于生活、处事中。归根结底,蒋介石为了平衡国民党各个利益团体的争斗,在第12兵团组建之初已经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