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初期,美国在交战两国之间左右逢源,受到孤立主义的影响,远离战火的美国民众极力反对参战。然而,从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短短四年时间美军从10万人扩充到1000多万,这支军队迅速席卷欧洲和太平洋战场,提前结束了这场人类灾难。
是什么原因让美国民众积极参军,美国又是凭借什么手段将部队增加了100倍?新来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本期视频就带大家解密美军二战时期的征兵策略。
导火索
从根源上讲,日本偷袭珍珠港让美国人第一次遭到了军事威胁,感受到日本法西斯的野心,从而把日本视为国民公敌,直接推动民众踊跃参军报国。
日本和美国同为环太平洋国家,在国家利益上必然有冲突和矛盾,三十年代日本开始了大东亚政策,随着南下太平洋,美国在亚洲的市场被抢走,在日本人看来今后两国一战不可避免,这也是日本潜在的最大威胁,足以决定太平洋的归属。
美国不想被拖入战争,一战尝到了发战争财的甜头,所以不停地维护与日本的商业往来,仅1937年日军侵华的物资中,来自美国的就占了54%,在这种情况下日军不想给美国太多的时间,因为日本的资源即将耗尽,如果不早点和美国决战的话以后更没有机会了。
美国人自以为和日本签署了友好协议,日本就不会对美军出手,谁知突然袭击惊醒了美国的白日梦,上至总统,下至民众都对日本人的背叛深感震惊。美方已经预料到太平洋必有一战,可战争提前来了。
开了第一枪,事情就很难收场了,至少在太平洋的地缘政治上美日结下了死仇,美国政府立即发表了总统讲话。罗斯福正式代表美国向日本宣战后,全美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游行,从游行规模上就不难看出这件事的确激怒了美国人,他们从此不再追求孤立,以世界经济第一的身份加入这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达到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民间有另一种说法甚嚣尘上。罗斯福为了参加二战,故意放出破绽让日本人偷袭了珍珠港,以获得民众的支持。虽然这个说法没有得到官方的确认,但有力地说明了美国民众的参军意愿受到珍珠港事件的直接影响。
海报宣传
美国参战后,发现全国只有十多万士兵,这个规模不管放在哪个战区都是微不足道的,甚至一场战役下来都会全军覆灭,为此美军展开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征兵工作,在宣传中海报成为征兵的主要方式之一。
海报宣传最早源于一战,经过多次设计后海报成为最有效的宣传方式,海报中的经典之作相信没有人不知道,就是一幅“山姆大叔需要你!”的画面,成为人们对二战最主要的记忆点之一。
这幅作品在四年时间里印制了600万份,是美国宣传力度最大的一份海报,它的确促使美国人拿起枪走向欧洲和太平洋战场。然而这副海报的价值已经超过了征兵的要求,更是成为美国人的代表形象,它让“山姆大叔”的名字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也把美国的国际地位抬升到从无仅有的地步。
在海报设计上,政府有意将民众的愤怒热情和战争结合起来,主要的表达内容有四点:
1,揭露德意日法西斯的罪恶行径,提醒民众不打败他们,以后将生活在没有自由和民主的地狱里。
2,喊出为“自由民主”而战斗的口号,引起民主共情。
3,致敬中苏英法等国,向反法西斯联盟的朋友表达支持和关怀。
4,呼吁民众节约资源,积极参加劳动生产,为前方战士做好服务工作。
美国陆军和海军在设计征兵海报上也各有千秋,尤其突出了兵种的特色,有意思的是他们把老幼妇孺当作海报的角色。
征兵最初的效果并不好,因为民众看到了战场的残酷,激情退却后大部分人还是不愿去国外打仗,这个观点可以理解,毕竟没有侵略到自己本土,犯不上和敌人拼命。于是征兵人员想到了一个绝妙的手段激励年轻人参军。那就是用性感妩媚的年轻女兵吸引眼球,在海报中穿着暴露的女兵手持武器,风情万种的姿势让年轻人争相报名,他们真的以为部队里有这么多女兵。
这个方法果然有效,报名人数激增,大家都抱着和女兵一个战壕的目的来,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打仗就有意思多了。谁知到了部队才发现,战场上没有女兵,他们结结实实被骗来了。
不过海报上的女兵还有一个作用,是给予男人心理暗示,女人都敢上阵杀敌,老爷们还躲在家里不出来。如果你不站出来,就没人能保护你的妻子和女儿,这对男人的激励也很奏效,大家参军的热情迅速高涨。
征兵法律
从1939年开始,日本和德国的行为让罗斯福嗅到了一丝不安,虽远在美洲大陆,希特勒无论如何也威胁不到自身安全,但罗斯福决定早点做准备,于是在1940年9月16日,美国国会颁布了《1940年选征兵役和军训法案》,法案要求21岁到35岁的美国公民必须在当地做好登记工作,然后以抽签的方式决定是否去服役,服役期是一年时间。
法案特别要求一次征兵人数不得超过90万,可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人数远远不足90万,只能把最高年龄上调到37岁。这个法案算是罗斯福对美国军队规模的检验,检查民众对参军的态度,以及美国能在短时间内扩充多少部队。
当然,为了不刺激德日两国,免得他们以为美国要征兵打仗了,法案特别要求不能超过90万,这个规模只能算刚好维持美国国防的需求,如果参战的话远远不够,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德日的疑虑。
一年的服役期也是为日后能迅速召集大量人员做好铺垫,预备役作为正规军的补充,是国家隐形的战斗力,不同于征兵,预备役人员可以在命令到来时立即变身军人,和平时又隐藏在民间,减少巨额的国防投入。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政府以1940年的《选征兵役和军训法案》为基础进行征兵工作,先后有3500万人进行了兵役登记,1500万人被选中奔赴太平洋和欧洲大陆,为战争胜利付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没有兵役制,美国是无法在四年里将规模扩充100倍,它的颁布为二战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
士兵待遇
参军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国家,另一方面也是一份职业,可以养家糊口。在二战中,美军的待遇是最好的,伙食方面美军能随心所欲地吃牛排和奶酪,这些在外军看来相当奢侈的食物甚至还被美军嫌弃,他们吃腻了牛排还想更换伙食。同时香烟、口香糖、可口可乐这些零食也是必需品,美军会空运大量零食到战场上,战斗间隙的美国人在硝烟弥漫的沟壕里还能享受各种零食,这在外军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当然,诱惑力最大的一定是金钱,一战时美国政府就答应给军人提供最高的酬劳,可是战争结束后大量的退伍军人没有了生活来源,再加上战争给身体留下的后遗症,退伍军人进行了多次游行示威,最后让美国政府意识到军人需要一生进行保障,参军的那几年收入远远不值得民众替他们卖命。
一战的教训诱发很多美国人担心自己在战争结束后被国家抛弃,于是消极态度蔓延开来。美国政府在征兵时把退役福利写得非常清楚,并且承诺会履行所有义务,规定服役军人除了每天1美元的基本薪资外,还有25美元的海外生活补贴,这种工资水平属于世界最高的待遇。主要还是美国经济太强了,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问题。
在《军人安置法案》中规定:退役军人购房时不用缴纳首付,银行贷款的利息非常低。退役后8周内找不到工作,国家就开始每周发放20美元的补贴,直到有了工作为止。要知道很多美国人一个月的工资都没有100美元,相比之下对退役军人的补贴力度非常大。
因参军打仗而中断学业的人,退伍后可以继续读书,国家每周都会发放生活补助,一直到毕业,除此之外各行各业特有的补助也非常全面。当一个人没有了后顾之忧,对于参军定然抱有很大的积极性,如果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成为英雄,人生可能都会走上更高的台阶。优厚的待遇对于社会底层民众充满诱惑,本来生活就不如意,现在有了工作机会自然不会错过。
除了本国人,美国政府还开出条件吸引外国人参加美军。凡是参加美军的,都能优先加入美国国籍,这是最诱人的条件,因为美国从一战结束后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全世界的人都来到美国寻找自己的美国梦,美国被外界看作是金钱的国度,于是不可避免地成为偷渡的最热目的地。
从海上、陆地上偷渡了大量移民,他们没有任何身份证明,像老鼠一样活在社会的角落,现在终于有了解决户口的机会。有了美国户口意味着可以享受所有政策,工作也不只是那些最底层的活计,也有了法律保护。在美的非法移民规模极其庞大,再加上外国游客形成了巨大的潜在兵源。
美国在战后的退伍军人政策上完成地很好,一直到现在都优先保证军人待遇,真金白银的付出的确解决了美国兵源难的问题,加快了战争进程。
后勤保障
如果说美国能迅速扩军到1000万,实事求是地讲没有强大的后勤保障是绝不可能的,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尤其是远距离作战没有后勤意味着军队失去了四肢,空有庞大的躯干是没有意义的。工业化时代,比拼的就是钢产量,二战时美国的钢产量最高达到8000多万吨,比德日英法等国的总和还多,占全球钢铁总产值的63%,石油产量同样占到了世界的一半多,凭借钢铁和石油,美国的工业化能力冠绝群雄,战争是对国力的巨大消耗,试问哪个国家能和美国拼消耗,这也是日本想先发制人的原因。山本五十六岁指挥了偷袭珍珠港。可他是极力反对和美国交战的海军将领,因为他在美国留学多年,深知美国的工业化能力不是日本可以抵抗的。
二战期间,美国共生产了32.4万架飞机,10.84万辆坦克,238万辆军车,海军拥有100多艘航母、58艘战列舰和1000多艘护卫舰。这些武器装备都送到了盟国手上,成为战争胜利的大功臣。战时各大工厂都接受政府的统一领导,化身为武器的制造厂,例如熟知的通用公司、凯迪拉克、福特等商家都曾经生产过军用装备,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支撑了1000多万美军的行动,更为上亿盟军提供了充足的武器。
美国的后勤保障堪称可怕,从宣战开始二战局势就朝着利于盟军的方向偏转,这就是强大实力带来的直观表现,也是征兵1000多万的物质保证。
后记
美国的地位在二战后正式确立,通过他的征兵手段就能清楚地了解到,他确实有称霸世界的实力。在这场全人类共同的浩劫中,美国把国家的组织能力发挥到了极致,让世人看到国家在危机到来是如果把民众聚集到一起。从他们的征兵手段中,我们会发现环环相扣,从心理和生理上说服民众参军,也给各国提供了范本,尤其是处理退伍军人问题时要慎之又慎,这关乎到国家的安危和命运。讨论战争,是为了避免战争,二战永远是人类之殇,我们要珍惜前人用生命换回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