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近海中也练不出远洋海军”。一支强大的蓝水海军,必然要经过大洋风浪的洗礼。
6月29日上午,由导弹驱逐舰长沙舰、导弹护卫舰玉林舰和综合补给舰洪湖舰以及2架直升机、60余名海军陆战队员组成的第37批护航编队,圆满完成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任务后返回湛江某军港。此次任务,历时165天、累计航程90000余海里。这条消息早已经激不起国人太多关注的目光。原因是现在的人民海军,远洋训练、航行、出访和护航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已经常态化。人民海军的航迹早已经遍布六大洲的9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始更多地担负起国家赋予的和平外交的使命。
而这一切,在三十多年前,还是一个空白。在1985年11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友好访问编队出访南亚三国之前,人民海军还从未出过国进行过友好访问。
让我们回到那个时候,看看当年的访问盛况。
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等三国海军的盛情邀请,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友好访问编队一行512名官兵,于1985年11月16日上午11时30分离开上海吴淞军港码头,赴上述三国进行友好访问。该编队由海军132号导弹驱逐舰和X615号综合补给舰组成。编队指挥员由时任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聂奎聚担任。在“老海军”聂奎聚的率领下,人民海军首次出国访问正式出发。
在接受完检阅之后,编队指挥员聂奎聚发出“出发”的口令,人民海军出访编队从上海吴淞某军港13号码头正式出发,航向充满未知的陌生海域。
从接到出访命令以后,59岁的“老海军”聂奎聚就充满了激情,同时也有些忐忑。他深知,作为共和国的海上卫士,人民海军不能永远在近海近岸转悠,必须要到远海大洋经风雨见世面,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到彩虹,才能百炼成钢。但让他忐忑的是,人民海军成立已经36年了,但是还从未出过国访问,这对人民海军,对于自己来说都是第一次。这关系到国威军威,容不得有半点闪失。出访装备和人员能否经历住狂风暴雨的考验,他心里有点没底。但是,他也深知,人民海军经过36年的发展,早已经不是吴下阿蒙,完成这一任务的物质是充足的,只有人员得到很快训练和准备,问题应该不大。
“老海军”聂奎聚,1926年出生于山东青州(原益都县)。1944年7月参加八路军,1945年5月入党,是一名名符其实的“老八路”。解放前,他曾任八路军战士、班长、营部文化干事,解放军连副连指导员、指导员。参加了莱芜、潍县、济南、淮海、渡江等决定我党我军前途命运的重大战役。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中,他机智勇敢、灵活顽强,率领全连顽强战斗。战后,他所在的6连荣获“钢铁连队”称号,他个人荣立一等战功。当时,他也才年仅22岁,就是一名智勇双全的战斗英雄了。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海军决定从陆军中挑选年轻、有文化的战斗英雄来建设祖国的海防。已经升任副营职的营副教导员的聂奎聚被选中,实现了从“旱鸭子”到“浪里白条”的华丽转身。1950年至1956年,他历任华东军区海军第6舰队“广州”舰政治干事、副政委、舰长兼政委、1大队副大队长兼广州舰舰长、大队长。期间,他先后参加了猫头洋海战和解放东矶列岛、一江山岛等海上战斗,屡立战功。
1956年,他被组织选派到当时的我军最高学府,由刘伯承元帅创建的解放军军事学院海军系学习,经过4年系统学习,他于1960年毕业,获得大学本科学历,成为当时少有的科班本科生。毕业后,他历任东海舰队司令部军训处训练科科长、护卫舰支队参谋长、支队长,东海舰队舟山基地副参谋长,南海舰队榆林基地司令员。1982年8月任海军副司令员。1985年8月任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1980年任南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即东风-5洲际导弹实弹飞行测试)海上护航编队指挥部副指挥。
从他出任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到成为首次出访编队指挥员仅仅不到3个月的时间。给他熟悉干部、熟悉装备的时间其实并不多,但是,作为一名科班出身的高素质高级将领,这些时间已经足够了。
从1985年11月16日出发,到1986年1月19日返回吴淞军港,此次出访历时65天,先后停靠了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港、斯里兰卡的科伦坡港、孟加拉国的吉大港等3个港口。编队此次出访南亚三国,途经南海、安达曼海和孟加拉湾等五个海域,穿越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格雷特海峡等七个海峡。历时65天,总航程12430海里。
数字是枯燥的,但是这些了不起的成就背后有着别人看不到的艰辛和危险。危险并不仅仅在战场上才有,作为军人,时时刻刻都在面临生死考验。
1986年1月4日,最大的考验到来了。
当时,编队通过马六甲海峡返航进入南海,却接连遇到了两股寒流南下。当晚,风力达五到六级,海面狂风大作,白浪滔天。1月5日风力增至七到八级,大浪大涌。1月6日风力增至八到九级,阵风达十一级,海面出现了狂涛巨涌,浪高超过八米,涌长达百米。
在恶劣海况下,军舰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其艰苦的努力。两万多吨的巨舰X615舰如同大海上的一叶扁舟摇晃得使人站不住脚,甲板不时被狂涛全部吞噬,高达十八米高的驾驶台有时也会被巨浪完全覆盖。舰艉也常常被巨涌高高托起,螺旋桨挂空挡,打空转。而排水量仅3000多吨的132舰更是危险。在险峰恶浪中,时而舰艏扎进海里,成了“潜水艇”,时而被浪峰托出水面,连球鼻艏都露出来了。一吨半重的铁锚被巨浪打上甲板。舰上的雷达被吹歪,舰体不时发出撕心裂肺的“嘎嘎”声响,让人毛骨悚然。132舰上层建筑出现13处裂缝,最长达2米多。132舰舰艉深弹库投弹孔被大风浪冲坏,深弹库进满了海水,严重威胁着舵机舱的安全。
老海军们心里都十分明白,这不是好兆头。
这样的恶劣海况,在航海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于舰艇和船员都是严峻考验,更何况,这还是首次面对大洋挑战的中国海军。可以说,稍有不慎,就会舰毁人亡。
面对这一前所未有的险境,作为编队指挥员的聂奎聚心里也十分紧张。但是,在此时此刻,作为编队最高指挥官,他想得最多的是怎么将512名官兵平安带出去,平安带回来。于是,他果断下令:修订航线,靠近越南领海,沿东经110°线,直插海南岛。
两舰像蜗牛一样,以3.5节的航速向祖国开进着。
1月7日中午,又一个考验接踵而至。编队指挥所接到了132舰请求补给的请示。原来,从驶出马六甲海峡以来,132舰就一直没有进行过物资补给,舰上干粮、油料、淡水等都即将告罄。如果再不补给,不仅用油有危险,舰艇的稳定性也会大大降低。
但是,在如此恶劣的海况下进行补给,对于人民海军来说又是第一次。搞不好会相撞沉没。毕竟,就在编队所处海域不远处, 2艘万吨货轮刚刚相继沉没的消息还在耳边回响。
两难抉择再次考验聂奎聚的指挥艺术。
关键时刻,聂奎聚再次一锤定音:“立即给132舰补充油实!”
下午3时30分,补给开始。X615舰从舰艉放出浮标和输油管接头。132舰也做好了捞浮标的准备。此时,一个巨浪拍过来,132舰霎时被淹没。海水中,一名抱着保险带的水兵摔倒了,幸亏抓住了旁边的大锁,才没有被卷进海里。然而,5副保险带却被巨浪卷走了。
15分钟,又过了15分钟,浮标一直未能捞起。100多双眼睛,焦急地盯着10多名敢死队员。敢死队员们把尼龙绳捆在身上,另一头绑在缆车上,几经周折,在风浪中沉浮了半个小时,终于捞到了浮标,把输油管接头拉上了甲板。2个小时,共输油数百吨。132舰像喝足了奶水的婴儿,顿时安稳多了。
我海军历史上第一次在八级海情中纵向补给获得成功。
多年后,聂奎聚司令员的儿子回忆这段往事时透露了一个细节。当时,海军已经给家里人下了通知,告知家人编队在海上遇到了情况,要做好最坏打算……
在聂奎聚的科学指挥下,编队全体官兵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临危不惧,严守岗位,精心操作,劈波斩浪,克服晕船呕吐,英勇拼搏五昼夜,战胜了南海的狂风恶浪,于1月9日安全抵达海南岛榆林港。
在出访期间,聂奎聚司令员先后拜会了三国海军高层,加深了友谊,增进了了解。这些国家都给予了聂奎聚司令员较高的接待规格。例如:巴基斯坦海军给予聂奎聚海军中将(三颗星)礼遇,孟加拉国海军则给予聂奎聚海军上将(四颗星)礼遇。不仅如此,孟加拉国总统兼陆军参谋长侯赛因•穆罕默德•艾尔沙德中将在首都达卡孟加拉宫破例会见了聂奎聚一行。这既是对人民海军的重视,也是对聂奎聚本人的高度礼遇。
另外,当时,时任海军司令员刘华清正在美国访问,美海军作战部长(相当于我们的海军司令员)提出,派太平洋舰队3艘舰艇与我出访编队会合,进行编队操演。正是基于这一安排,1986年1月12日上午,出访编队还在南中国海与美海军第七舰队水面战斗舰艇部队司令韦伯斯特海军少将率领的海军编队进行了友好交往活动,历时九个小时。
在交往航行途中,美舰先后与我编队组成单纵队、双纵队等队形,双方收发旗号11挂,灯光报文46份。美舰主动组成单纵队从我右舷通过,向我编队致敬。双方舰员列队,互致问候。按照军衔级别,美方指挥官韦伯斯少将率舰请中国海军聂奎聚中将检阅,并指挥操演。检阅完毕后,两国海军舰艇编队互相致意,各自按预定航线返航。本来还有登舰互访计划,只是由于海面涌浪太大,两国军舰靠泊、直升机降落困难,登舰互访计划才被迫取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国海军军舰的首次海上“友好”交往。
1986年1月19日,出访编队返回出发的军港——吴淞军港,标志着这一历时65天的首次出访任务圆满完成。512名官兵平安归来。聂奎聚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当时我们没有军衔,所以给对方的接待带来的极大的不便。出访回国后,出访任务编队即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了恢复军衔制的建议。
不到三年后的1988年9月,我军正式实行新军衔制。编队指挥员、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后又兼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的聂奎聚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成为首批146位中将之一。不幸的是,1992年7月,聂奎聚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6岁。
图源网络,来源见水印,如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