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5年开始,蒋介石对共产党发动的进攻,不仅没能取得胜利,反而失去了许多精锐力量。
而在这个过程中,那些有卓远见识的爱国将领,都不愿意继续与人民为敌,纷纷弃暗投明,改变立场宣布起义,这使得解放事业不仅仅大大加快,还减少了不必要的伤亡。
其中有10位国民党将领先后起义,对战局影响甚大,而他们最终都落得什么归宿呢?
揭秘十位有影响的国民党起义将领的最后归宿
高树勋年少的时候,因为家境中途落魄,被迫自己出外寻求生存,不久便投奔到西北冯玉祥的部队中,成为他的贴身护卫,专门负责冯玉祥的人身安全。
在1918年冯玉祥和北洋军阀段祺瑞的汉口会面中,高树勋寸步不离守候在其左右,从而使他全身而返,这使得冯玉祥对他另眼相看,推荐他去军校进修,成长为一名高级将领。
1945年,时任国民党第八军军长的高树勋在邯郸宣布起义,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作为第一个起义的国民党将军,他的举动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毛主席,朱德委员长亲自给他发送贺电,赞扬他的英勇气概,后期高树勋更是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高树勋在1972年逝世,终年74岁。
潘朔端是云南威信县人,他自幼就受其父亲的熏陶,其父亲作为清末时期秀才,更是为潘朔端创造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成年之后,潘朔端考取了黄埔军校,成为了第四期的学员。就是这样一位优秀将领却在1927年,在蒋委员长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之时,愤然地退出国民党领导的军队,并在两年后回到了云南,与曾泽生等人一起宣传三大政策与反帝思想。
卢沟桥事变发生之后,潘朔端跟随云南爱国将领龙云,与日寇展开斗争,在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中,潘朔端因功甚伟,被授予了国民党一级荣誉勋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潘朔端被任命为国民党184师的师长,并在越南接受了日本军队的投降。
1946年,他的部队被调到东北战场与当时的东北第四野战军进行交战,可潘朔端不愿意将枪口指向人民,便于1946年5月27日在海城宣布起义,正式接受解放军的整编。
后来,他又在长春战役中为其解放做出了不少贡献。1978年,潘朔端在工作中逝世,终年78岁。
在历史紧要关头顺应潮流
曾泽生是云南永善人,曾经在黄埔军校第三期学习。1928年,曾泽生从黄埔军校毕业之后回到了云南,在当时实力强盛的龙云手下任职,曾率领部队参加了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痛击日本侵略军。
内战爆发后,他的部队从越南直接开赴东北,与郑洞国一起死守长春。这使得曾泽生对国民党失望透顶,在老战友潘朔端的说服下,于1948年带领国民党六十军宣布接受整编。
他的行动打破了国民党的抵抗计划,彻底打乱了国民党的节奏,这使得长春的解放进程得以加快。
在曾泽生起义之后,我军不计前嫌依旧让他担任军长,更是将他的六十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十军,在50年代里这支部队又在朝鲜战场大显神威,狠狠痛击了美帝国侵略者,1973年,曾泽生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廖运周是中国共产党秘密党员,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之后,他按照命令,打进国民党系统,并因军事能力突出,逐渐地成为高级将领。
在淮海战役的关键时刻,廖运周率领国民党110师战场起义,使国民党失去了战场主动权,为当时我军围歼黄维兵团创造了有利条件,成为淮海战役胜利的关键。1996年5月,廖运周在北京逝世,时年93岁。
孔从洲是陕西西安灞桥县人,他在年轻时就进入杨虎城的西北军服役,并跟随部队参加过北伐战争,
1936年,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心怀不满的他,听从杨虎城将军的安排,参加了著名的“西安事变”,带领部队一举歼灭驻扎在西安的国民党嫡系部队,有力的支援了捉蒋行动。
1946年,孔从洲率领国民党55师在河南巩义起义,正式回归到人民怀抱中。1991年孔将军在北京去世,终年85岁。
审时度势,成为人民功臣
何基沣是河北省藁城县人,从军校毕业后,进入冯玉祥的西北军工作,参加了冯与蒋之间的中原大战。在日寇侵入中国后,他在爱国将领宋元哲的指挥下,在长城一线抗击日军,曾经亲自率领大刀队与日军肉搏,取得了喜峰口大捷。
因为在战斗中表现勇敢,何基沣在战后被提升为110旅旅长。1938年,因伤休养的何基沣秘密来到延安,他不仅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待,而且还在抗日军政大学做了报告。
1939年,何基沣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淮海战役期间,何基沣与张克侠一起带领部队在台儿庄一线起义,使我解放军部队迅速通过此缺口截断敌军退路,最终成功围歼了黄百韬兵团。建国之后,何基沣被任命为34军军长,后期又在水利部门工作,1980年在北京逝世。
张克侠是河北献县人,1923年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加入到西北军中,1927年,曾经赴莫斯科学习,并秘密加入共产党,成为周总理直接领导的“秘密党员”。
抗战时期,他率部驻守卢沟桥,提前得知日寇准备进攻的消息,秘密安全转移了大量抗日力量。
1948年,他和何基沣领导部队战场起义,为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国后,张克侠任农业部副部长一职,1984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傅作义是山西荣河人, 1918年,从保定军校毕业的傅作义,成为阎锡山的部属,参加过由阎锡山和冯玉祥发动了反蒋战争,失败后,被国民党派往绥远一带驻防。
九一八事变后,傅作义积极抗日,在长城抗战和绥远抗战中都有不俗的表现,取得了百灵庙大捷,打破了日军企图从蒙古边境进犯我国的企图,同时在联合抗战期间,傅作义和我八路军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1948年,平津战役爆发,我军对天津采取攻势,而对北平则围而不打,希望通过和谈使北平这座古都不受炮火之灾,在我军的地下人员的努力下,傅作义顺应形势,于1949年1月答应了我党提出的和平解决方针。
这使北平没有经历炮火完好无损地回到人民的手中,傅作义也成为了千古功臣。建国之后,傅作义被任命为水利部部长,主抓水利建设,1974年他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陈明仁是湖南省醴陵县人,曾经跟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过对广东军阀陈炯明的东征,在惠州会战中,作为第一个登上城楼的黄埔学生,甚是被蒋介石看重,后陈明仁任国民党第七十一军军长,在与日军作战的昆仑关战役中表现英勇。
在东北的国共战场上,陈明仁曾在四平与林彪率领的东北野战军激战,曾使我方损失惨重。
1949年,陈明仁在长沙正式脱离国民党体系宣布起义,他的部队被改编为21兵团,仍由他担任总司令。1955年,陈明仁被授予上将军衔,1974年5月,他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卢汉是云南昭通人,他毕业于云南讲武学堂,是云南的地方实力派,曾被任命为国民党二级陆军上将,在抗日战争中,为保卫我国的西南边陲立下了不少功劳。
1949年,已经是强弩之末的国民党,妄图以云南为依托,继续负隅顽抗,但云南省主席卢汉却不想让这里陷入战火,再次生灵涂炭。
1949年12月,卢汉决定率军起义,并于当日将国民党在云南的所有高级将领全部扣押。虽然国民党军队对起义部长展开猛烈反扑,但无奈大势已去。
在卢汉的努力下,云南被和平解放。建国后,卢汉主要负责云南地区的工作。1974年5月,他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吴化文是山东掖县人,最开始是在冯玉祥的部队任职,但都没待多久,跟随过冯玉祥、韩复渠,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被人戏称为“五姓将军”。
1948年,吴化文做出了他人生中的最重要的一次选择,在济南战役中,吴化文弃暗投明于10月19号宣布起义,他这个举动打破了国民党悍将王耀武的整体防御体系,使我军解放济南的进程大大加快。
济南战役结束后,他的部队被组建为解放军35军,并在攻打南京时第一个冲进了总统府。建国之后,吴化文依旧被重用,担任浙江交通厅长,1962年4月他病逝于上海,享年58岁。
在中华民族的解放进程中,有人成为时代的挡臂人,有人成为发展的助力者。
在历史的转折关头,一些人能够高瞻远瞩,以民族大义为出发点,胸怀苍生百姓,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最终在人民解放事业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