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建国以来最大规模退伍军人普查暨信息采集工作全面开展,许多隐姓埋名的革命功臣纷纷曝光,引起社会强烈关注。这一年11月,湖北十堰丹江口市大坝社会一个名叫张胜刚的居民,从居委会那里领取了一张退伍军人信息采集表。他不是为自己领取的,而是为了他的父亲。
他的父亲名叫张文魁,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退伍后为支持国家建设,在丹江口市居住了六十年。张胜刚知道父亲是一位老兵,但他知道的也只有这些。因此当他指着登记表上“立功受奖情况”这一栏询问父亲时,父亲坚决地摆摆手,说道:“没有。”
想必父亲当年是一名普通的士兵吧,如果父亲立下过什么功勋的话,他在父亲身边这么多年,父亲怎么可能不向他提起哪怕一两件光辉事迹。于是,他在“立功受奖情况”这一栏写下一个“无”字,交给了居委会。
事情原本会这么平淡的过去,然而到第二年,张文魁的女婿李令君,在收拾家里物品时无意发现一张老照片,虽然照片已经泛黄,但仍能一眼辨认出照片上的那位身穿军装的年轻军人正是自己的岳父。
岳父会不会是一位革命功臣?李令君没有把握,但他很快想出一个办法,何不“诈一诈”老人,说不定有意外收获呢!
于是,李令君联系到市作协主席高飞,高飞得知张文魁是一位退伍军人后,立刻安排行程登门拜访,想要根据老人的经历,创作一些文学作品。在与高飞的交谈中,张文魁老人只承认自己是一名老兵,对在战场上建立的功绩只字不提。
无奈之下,李令君使出了“绝招”,对岳父说道:“不是我们要了解,是组织需要为您这样的老兵作进一步登记,难道您连组织的话都不听了?”
老人一生奉行“党让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的准则,立刻从一个旧柜子里发出一层布。高飞一看那块布就惊了:那显然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缴获的一块美军的降落伞布。更令他吃惊的是,布里包裹着的,竟然是各式各样的勋章,有淮海战役奖章、渡江战役奖章、抗美援朝奖章、和平万岁纪念奖章等大大小小十多个勋章。自此,张文魁老人隐藏61年的秘密重现于世,引起极大轰动。
参军!“我是一个少年兵”
张文魁出生于1928年,老家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韩店镇南仙泉村。张家是当地的贫苦人家,儿子的出生没有让这个家庭变得喜庆,而是气氛沉重。就在他出生后的第三天,母亲不幸离开了人世,只剩他和父亲两人相依为命。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日军的铁蹄在华北大地上肆意践踏,不久后,长治沦陷。长治地处沁河流域,盛产无烟煤,日军占领此处后,便将当地的劳动力强征到煤矿上当苦力,张文魁的父亲也是众多苦力之一。
父亲是一个铁血汉子,不堪忍受日军的欺辱剥削,与煤矿上一个日本兵发生了冲突。然而他哪里是日本兵的对手,被打成重伤,身体落下终身残疾。看到父亲被日军如此欺辱,年幼的张文魁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为父亲报仇雪恨!
1945年,刚满17岁的张文魁,扛着比他身子还高的武器,参加了当地的抗日民兵队,由于表现出色,不就后被任命为队长,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9月,张文魁动员了6名同村的民兵,一起报名参加解放军。但当他来到报名处时,负责征兵的同志告诉他:“你是家里的独子,父亲又身患残疾,家里需要有人照顾,再说了,你参加民兵队伍,也是一样干革命。”
张文魁一听就不干了,一脸委屈地说道:“这六个民兵战士是我招募来的,如今他们当了兵,却让我一个人回去,我怎么有脸面见村里人。我年轻,又有打仗经验,就应该到前线去。”
征兵处的同志看他心意已决,决定征他入伍,但有一个条件,必须征得他父亲的同意。张文魁一拍大腿,答应了这个要求。
回到家中,张文魁向父亲说明了自己的想法,他的父亲十分支持他,对他说道:“娃,当爹的当然支持你参军,家里的事情都不需要你操心,但是记住了,你可不能当逃兵,不能给咱老张家丢脸。”
张文魁眼含热泪,告别了父亲,踏上战场,成为晋冀鲁豫解放军第九纵队27旅的一名战士,纵队司令员是大名鼎鼎的秦基伟。
硝烟四起,屡立军功
1948年2月,为了配合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区的军事行动,第九纵队在司令员秦基伟的率领下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接连攻克十五座县城,有力支援了大别山区的刘邓大军。
同年10月,郑州战役打响,张文魁所在的27旅担任攻城主力部队,向郑州发起猛烈进攻。第九纵队仅用时一天就拿下了郑州,27旅功不可没,仅俘虏就抓了一千多人。
随着解放军在各线战场取得节节胜利,缴获了不少国民党的新式大炮。但这些大炮对解放军战士来说十分陌生,一旦出了毛病根本无从下手。作为军中的骨干,张文魁被首长选中,到郑州学习大炮技术,从此张文魁与大炮结下了不解之缘。
学成归来后,张文魁参加了波澜壮阔的渡江战役,在张文魁等炮兵战士的支援下,解放军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一路向南挺进。在张文魁的记忆里,这是他经历的最热血沸腾的一仗,他也因此荣获渡江战役奖章。
张文魁没有就此止步,他又先后参加了解放华南、西南的战役,并参加了四川剿匪作战。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张文魁积累下一枚枚沉重的荣誉,这些都是他为解放事业做出贡献的见证。
随着剿匪工作的逐步推进,战士们都在讨论,如今全国大局已定,咱们这些人再也不用打仗,可以安心回家种田了。
然而到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了。
奔赴朝鲜,扬名上甘岭
1951年3月,张文魁从四川来到丹东,所在部队改编为志愿军第三兵团15君45师134团,张文魁担任团里的一名副排长,积极备战。同年4月,15军在鸭绿江边举行了入朝作战的誓师大会,大会结束的当晚,张文魁就和战友们一起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
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场战争,这是张文魁第一次出国作战,面对的对手是武装到牙齿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他们不仅有飞机大炮,还有被“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挂在嘴边的核武器,这必然是一场激烈的搏杀和殊死的较量。张文魁脑海中浮现着父亲对自己的嘱托:不能丢自己的脸,不能丢张家的脸,更不能丢国人的脸。
进入朝鲜战场没多久,张文魁所在的炮兵部队就遭到敌机的狂轰乱炸。又一次,张文魁和战友们正拉着大炮赶路,敌机突然向他们贴近,扔下了几枚炸弹。其中一枚炸弹落在张文魁身边,一名战友当场牺牲,张文魁的衣服也被剧烈的爆炸撕碎,干粮都飞了出来。这是张文魁经历的最危险时刻,他一度以为自己“光荣”了,幸运的是,张文魁在昏迷几个小时后又醒了过来。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15军驻守的阵地被美军来回轰了好几遍,战士们被迫躲入坑道坚持作战。张文魁带领炮兵战士们,白天用大炮猛烈打击美军阵地,夜晚则组建运输队,向坑道阵地里的战士们运送子弹、水、食品,熬过了最艰难的阶段。
回忆起上甘岭战役那一幕幕场景时,张文魁老人说:“我们运送物资时,到处都是战士们的尸体,天黑看不清路,我们只好踏着战友的尸体前进,有时候走着走着,身后的人就不见了......”
1953年,张文魁接受部队选派,短暂回国进入军校学习,但他时不时就能想到在战场上厮杀的战友们。经多次向组织申请,张文魁又回到了朝鲜战场,担任师部参谋,和战友们并肩作战,直到1954年才返回国内。
脱下戎装,深藏功名61年
1958年,国家裁撤兵员,大批士兵转业到地方。作为炮兵骨干,张文魁本有机会留在部队,但一直以来都自愿听党话,跟党走的他主动站出来,申请转业。他先是到工厂工作,然后又到农场当农民。农场的同事问他:“如果你留在部队一定会有大发展,干嘛回到地方上呢?”
张文魁的回答掷地有声:“我是一名党员,只要国家需要我,我做什么都可以。我是一颗螺丝钉,国家让我钉哪里,我就钉哪里。干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继续为国家做贡献。”
1959年,丹江口建设水利枢纽工程,当时中国的基建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工程都需要人力来完成,条件十分艰苦。张文魁得知消息后,主动申请到丹江口,和他一起的还有他的妻子和不足一岁的女儿。
张文魁拖家带口住在工地用油毛毡搭建的简易棚子里,常年的风吹日晒导致棚顶出现大大小小很多个窟窿,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他的女儿经常生病。张文魁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打饭的时候多打一点汤。回来喂给女儿喝。女儿天真地问他:“爸爸,你怎么不喝汤?”张文魁总是回答:“爸爸不喜欢喝汤,只喜欢吃米饭。”以至于女儿长大成家后,还是以为张文魁只爱吃米饭,每次都给他盛一大碗米饭。
1965年,张文魁离开一线,进入当地的武装部工作,正当一家人憧憬着接下来的美好生活时,1966年7月,丹江口发生了一起火灾,张文魁自告奋勇,和消防人员一起区火场救火。
然而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张文魁不小心从救火车上摔了下来,头部重重砸在地上,当场昏迷。张文魁被紧急送到医院后,医院的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并通知张文魁的妻子准备后事。幸运的是,张文魁又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凭借强大的意志力挺了过来。不过这次意外让他留下了病根,思维能力和记忆力都大不如前。
张文魁深知自己的身体状况已不适合担任领导职务,于是主动提出到工程局大礼堂做一些简单的管理工作,直到1983年,张文魁才正式离休。
从1958年参加工作到2019年,这61年间,张文魁从未向别人说起自己的革命事迹,连自己的家人也未曾提起。妻儿只知道他当过兵,上过战场,却不知道他是一位立下过功勋的大英雄。直到老人的女婿李令君发现了那张老人年轻时的军装照,对岳父的身份产生了好奇,决定“诈一诈”岳父,才揭开了老人的真实身份。
对于隐藏功名的做法,记者曾问张文魁老人,这到底是为什么。
张文魁老人正色回答道:“这些荣誉是国家对我的肯定,但不是我拿来炫耀的资本。每当拿出这些东西的时候,我就会想到那些牺牲的战友们,这些奖章都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有什么权利和资格区炫耀呢?”老人一席话,发人深省。
2020年,张文魁在丹江口病逝,享年92岁。这位自认平凡却一点也不平凡的老人,用他一生践行对党对国家的承诺,我等后辈唯有以行动致敬,将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