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时,中共各大战略区都有一些由军区和野战军司令部直接掌握的部队,一般称之为独立师、独立旅,但最富盛名、战力最强的无疑是东北野战军的独立师。
独立师是东北野战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主要形成于1946年末~1947年初、1948年两次大规模组建期。
1946年6月,国共两党签署东北停战协议,东北民主联军得到一段宝贵的休整时期。中共东北局利用这段时期抓紧整顿和训练部队,对军区建制和部队编制作了大幅度调整。各种名目繁多的部队番号,被统一整编成第一至第六纵队(欠第五纵队)和15个师。
但还有很多部队实际上介于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之间,他们有的出身于山东和晋察冀老八路,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具有一定的机动作战能力,可以配属给主力部队协同作战或完成局部作战任务,虽暂时没有被整编成主力纵队,但迫切需要进行整合。
考虑到战争的需要,东北民主联军成建制组建了独立师,将原有的来自各个山头、番号庞杂的独立部队纳入到统一的编制和指挥体系当中。
首先被改编为独立师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原八路军359旅。这支部队是359旅主力南下之后留在陕甘宁边区的余部,1945年6月,他们在南下途中奉命开往东北。在这次改编中,这支老牌劲旅改编为北满军区独立1师,师长刘转连。
松江军区哈东军分区的地方部队改编为独立2师,师长温玉成。这支部队的前身是有名的温玉成“架子团”,即有干部无战士,士兵是来东北后陆续补充的,因此干部配备很强。
东满军区一部及合江军区地方部队合编为独立3师,师长曹里怀。
西满军区保安1旅改编为独立4师;辽吉军区三个地方团改编为独立5师;新四军第三师的两个警卫团及嫩江军区一个警卫团合编为独立6师;东满警备2旅、警备24旅合编为东满独立师,师长是大名鼎鼎的赖传珠。
以上是东北民主联军在掌控较强的北满、东满、西满地区建立的7个独立师,共6万多人,独立1、2、3师随主力纵队作战,独立4、5、6三个师在西满的法库、康平、开鲁一带活动,东满独立师在梅河口地区配合主力作战。
在国民党实力占优的南满地区,东北民主联军建立了南满独立1、2、3师,他们坚持在国民党控制的敌后作战。
这些独立师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魄投入战斗,并在战斗中不断壮大自己。像温玉成指挥的独立2师,在三下江南中屡建战功,受到“东总”通令嘉奖。该师还被国民党军队视为我军主力之一:“共军北二部队(独立2师代号)是林彪的嫡系,不好对付。”
1947年夏季攻势结束后,独立师经受了战争的血火洗礼和锻炼,积累了宝贵的对敌正规部队作战的经验,已经具备了相当于主力部队的作战能力,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将部分独立师升级,并在此基础上组建新的野战纵队。
1947年7月,以独立1师、独立3师、东满军区独立师为基础,成立第十纵队,司令员梁兴初,政委周赤萍。十纵下属的三个独立师番号依次改为第28、29、30师。
1947年9月,东北民主联军发起秋季攻势,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我军解放城镇日益增多,要求我军进一步扩编发展,中共东北局提出组建60万正规军的目标,势必需要成立新的野战纵队。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野战军,原有的独立师迎来了又一次新的发展机遇,东野以9个独立师编成第五、第十一和第十二这3个新的野战纵队。
第五纵队以南满独立1师、独立2师、独立3师改编组建,司令员万毅,政委刘兴元。三个独立师的番号分别改为第13、14、15师。
第十一纵队以冀察热辽军区独立1师、独立2师、独立3师改编组建,司令员贺晋年,政委陈仁麒。三个独立师的番号分别改为第31、32、33师。
第十二纵队以北满独立2师、独立4师、独立5师组成,司令员钟伟,政委袁升平。三个独立师的番号分别改为第34、35、36师。
这样,先后累计有12个独立师升级为主力师。
为了保持充足的机动兵力,东北野战军以罗荣桓主持建立的二线兵团和地方部队为基础,又组建了11个独立师和1个骑兵师。
二线兵团:1947年7月27日,东北局作出了关于成立二线兵团的决定。组建方法是动员大批翻身农民人伍,抽调一批干部和老战士为骨干,编成独立团。经过短期训练后,即补充主力或编成新的师。这项工作由罗荣桓负责主持,二线兵团计划共实施了三期,共组建了189个独立团,总数422072人。
新划入东北军区管辖的冀察热辽军区也组建了5个独立师,番号为独立4、5、6、7、8师。
主力师和独立师都采用“三三制”编制,即在师下面设有三个团,每团辖三个营,但是主力师和独立师在人数上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多数主力师除了三个步兵团,还有配属的炮兵、工兵等直属部队,总人数在1万到1.2万人之间。独立师建制并不严格统一,而且下属的团也多属于“小团”,人员不如主力师充实,大多兵力在6000到8000人之间。
1948年是我军在东北全线反攻的时刻,东野这支迅速发展的强大军队,在东北各战场向国民党军队发动猛攻。各独立师按照东总命令,有的配属给主力纵队作战,有的独当一面攻坚、防御,有的留在后方警备,他们历经战火锤炼,逐渐成长为能征善战、威震敌胆的一支劲旅。
最能体现独立师作用的就是电影《大决战 辽沈战役》中林彪的那两句台词:“以四纵、十一纵,加两个独立师,强化塔山防线”、“十二纵加12个独立师,围困长春”。
在长达一年多的战斗中,这些独立师有的番号改变了,有的番号被几支部队在不同时期分别使用过,有的短期组建后又撤销。到辽沈战役结束时,东北野战军还接收了一些国民党起义部队组成独立师(如国民党军暂编第58师改为独立第5师,1949年9月改称第50军150师)。此时,东野共有18个独立师,其中在东北境内者有14个,在热辽境内者有4个。
1948年11月13日,按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东野各纵队改称为军,依次改称第38军至第49军。
有12个独立师编入各军,番号为151师至162师,依次隶属第38军至第49军,使当时东野每个军下辖4个师。
剩余6个独立师,其中5个隶属于东北军区建制,番号为第163至167师。剩下的1个独立师,拆散后补充加强第四十八军。
隶属第四野战军的12个独立师
东北军区独立10师改编为第151师
东北军区独立第7师改编为第152师
东北军区独立1师改编为第153师
东北军区独立2师改编为第154师
东北军区独立9师改编为第155师
东北军区独立6师改编为第156师
东北军区独立12师改编为第157师
冀察热辽独立第4师改编为第158师
冀察热辽独立第7师改编为第159师
东北军区独立8师改编为第160师
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6师改编为第161师
东北军区独立13师改编为第162师
隶属东北军区的4个独立师
东北军区独立14师改编为第163师
东北军区独立11师改编为第164师
东北军区独立3师改编为第165师
东北军区独立4师改编为第166师
东北军区独立5师改编为第167师
平津战役结束后,东野整编为第四野战军。随着四野主力南下,这些原独立师有的跟随主力大军作战并在随后划属地方军区,有的拆散补入其他主力师,有的成建制转变为公安师,命运各不相同。
值得一提的是主要由朝鲜族官兵组成的3个师,即第156、164、166 师,应朝鲜方面要求陆续返回朝鲜,分别被改编为朝鲜人民军第4、5、6师,成为朝鲜人民军的主力劲旅,在朝鲜战争初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东野的独立师数量庞大,虽然战斗力不及主力师,但他们经受了战火洗礼,付出了流血与牺牲,不少独立师还参与了决定性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还有一些独立师以不同形式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为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由于研究和资料所限,文中难免有不足和疏漏之处,诚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