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16日夜里,在日本人铁蹄下生活着的汉口人民,听到了一则临时插播的广播。内容很长,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
我皇军第三十九师团官兵在荒凉的战场上,对壮烈战死的绝代勇将,奉上了最虔诚的、崇敬的默祷,并将遗骸庄重收殓入棺,拟用专机运送汉口……
广播里提到的“绝代勇将”,正是49岁的张自忠。
日本人杀死了他,却又假惺惺地表示对他很敬重,何其可恨!
蒋介石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震惊。他其实一直都很清楚,自己手下有多少成天忙着勾心斗角、中饱私囊的将领。以他对部下的了解,一个集团军总司令怎么可能会亲上战场最前线?
于是,他命军事委员会致电第五战区:“现谣传张总司令战死,情况究竟如何?请速回电告知!”
消息最终被证实为无误。
接下来的很多事,我们就都知道了。
日本人还没来得及把遗体运到汉口,38师师长黄维纲就带着敢死队,夜袭了南瓜店。战士们像“疯了”似的,端着机枪就往前冲,抢回了张将军的遗体。
此后,遗体被运往重庆安葬。每到一处,必万人空巷。有时候,日本人的飞机就在头上飞,但人群中没人躲避、没人逃散。
英雄,自有英雄的战场。他们陨落后,人们会以自己的方式去纪念他。这种纪念,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缺失。
但英雄逝去后,家人的苦楚与无助,又有几人知?本期魂说就和大家细说,张将军殉国后,其女张廉云的一些经历。这些往事里,有一个女儿对父亲的挂念,有一个妻子对丈夫的深情,有儿女情长,更有家国大义。
一,女儿不相信父亲死了
张将军不似多数国军将领,他一生只有一个妻子,名叫李敏慧,比他年长1岁。
李敏慧家境并不差,父亲李化南曾是临清县咨议局议员。张自忠的父亲也是个小官,两家算是门当户对。16岁时,张自忠奉父亲之命,迎娶了李敏慧。
李敏慧没读过书,而张自忠6岁就上了私塾,因此夫妻俩算不得很有共同语言。不过,李敏慧为人纯良贤惠,婚后给丈夫生下了二子一女:长子张廉珍,次子张廉静,女儿张廉云。
3个孩子中,女儿张廉云是最受父亲疼爱的。父亲的苦和忧,她一直都是见证者。1940年5月,张将军殉国时,张廉云17岁。
那天,她和往常一样拿起一张《申报》,和父亲3年未见面,她早就习惯了从报纸上获知他的消息。看到上面赫然写着父亲殉国的事,她一开始并不相信,她认为:准是日本人又被父亲打败了,所以又在这儿造谣。
毕竟,在张廉云眼里,父亲是“战神”般的存在。直到几天后,叔叔张自明来到张廉云的房间,摸了摸她的头,问她:“叔叔对廉云好不好?”张廉云点点头,接着她听到的是“你爸爸没了……”。一句话,将张廉云打入万丈深渊。
张廉云上一次见到父亲,还是在3年前。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平面临全面沦陷,守将宋哲元决定撤离北平,退到保定。宋哲元要去保定,那谁来主政北平呢?很快,他们想到了在天津任职的张自忠。就这样,一个几乎让张自忠“身败名裂”的职位落到了他头上:北平代理市长。
一个战将,在关键时候不去为国征战,却要奉命缩在城里,跟日本人维持表面的和气。这让张自忠从一代战将,迅速成为了老百姓嘴里的“大汉奸”。
当时仅14岁的张廉云,很快发现了身边的亲朋们对父亲态度的转变。有一次,她跟母亲去看望同乡赵太太,以前两家人是经常走动的。结果这次一进门,人家甚至不肯露面见她们。这时候,张廉云就已经知道父亲的处境了。很显然,知根知底的人都认为他是“汉奸”。
在这段时间里,张廉云在父亲脸上,看到的是绝望和无奈。这种无奈和痛苦,她以前从未见过。
有一次,父亲气极了,便对她说:“我要归隐山林,到山上当和尚去!”张廉云知道这是气话,不过当时她想的是:要是父亲真的归隐了,那我也要跟着去!
张自忠当然没有真的去当和尚,而是依令前去善后了。当时张廉云和家人们都留在天津,盼着他点处理完这些事,早去早回。
直到一个多月后,张廉云才看见从北平逃出来的父亲。
他黑了、也瘦了,变得不太爱说话了。短短数日不见,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以往回到家里时,他都会和孩子们玩闹,这次却只是淡淡地跟母亲交代了几句话。而后,又交代儿女:“以后家里的事,都要听叔叔安排”。
最后,还把几个侄女也叫了过去,给每个人分了点钱,说:“这些作为以后你们结婚时的嫁妆!”
与家人匆匆别过后,张自忠戴上帽子,穿上长袍,在暮色中默默离家。孩子们想送父亲,却又不敢,怕引起附近邻居们的注意。没办法,几个孩子只能趴在二楼的窗户上,看着父亲消失在暮色中。张廉云当时并不知道,这会是她最后一次见到父亲。
二,父亲去了哪里?
为何父亲此次会像交代后事一样,交代孩子们以后要听叔叔的话?张廉云预感到,父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艰难处境。
后来,她才知道,父亲离家后是去南京见蒋介石了。蒋介石于是顺理成章地,让他背了“汉奸”的锅,将他撤职查办。让他一个人出来帮一群人抵挡老百姓的怨气,在老蒋眼里这是个很“划算的买卖”。
几个月后,国军节节败退,急需用人,冯玉祥又一次想到了张自忠,他被任命为第59军代理军长。
得以重上战场,张自忠就像蓄势待发的强弓:血战临沂,他率部与日本人血战7天7夜,击溃号称日本“铁军”的板垣师团,保证了台儿庄大战的胜利;随枣会战,他率部歼灭日军辎重部队;1939年12月,他又率领右翼兵团参加冬季攻势,愈战愈勇。
同僚们都不清楚,为何这张自忠要如此玩命?对此,后来老上级冯玉祥在张自忠死后,曾回忆了这样一个场景:
他扑通一下跪在地上,眼含热泪,重重地给我磕了个头说:我活着要一心一意为国尽忠,像个人,像个军人……我死了,也要像个鬼,像个忠魂……
这段话,大概可以算是张自忠的请战一跪吧!此时的张自忠,太想上战场了。一个将军,内心经历了怎样的苦楚,才会以跪求战?
这样不要命的猛将,冯玉祥当然会用。就这样,张自忠如愿地开赴各地,马不停蹄。渐渐的,人们对他的误会也慢慢解除,坊间都说:他大概是洗心革面了吧!
征战期间,张自忠曾给已两年多未曾见面的女儿张廉云,发了封电报,同意女儿和侄女张廉瑜到前线见他一面。
两个女孩很高兴,兴奋地讨论着:前线是什么样的?我们不会骑马怎么办?会不会给父亲添麻烦……
可正当她们即将动身时,张自忠迎来了人生的最后一仗,他不得不取消跟女儿的见面。预感到有危险的他,给两个女娃写了这样一封亲笔信:
大时代的女子,应求知识,求经济独立,不要做家里蹲、做衣裳架子……
两个姑娘,后来都视此为遗训。
而后,他又给弟弟张自明去了一封信,上写:
近来虽困苦点,但精神上却十分快慰,身体也好,一切一切均好。唯近来思家之心极切,尤其是万分想念吾母。每想及此,不觉就非常难过。
交代完一切,张自忠踏上了襄阳战场,以身殉国。“死之前,父亲是十分快慰的”,这是张廉云经常用来安慰自己的话。
三,女儿晚年公开澄清的第一件事
张自忠殉国后,他的家人受到了弟弟张自明的照顾,张廉云也从陕西转到重庆上学。不上课的时候,她会每天步行几里路,到父亲的墓地前去看看,跟父亲说一说自己近来的长进。
1945年8月15日,张廉云坐着汽车去成都看望大哥一家。车子开到半路,她看到路上聚集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司机把车停下来去打听,回来后便兴奋地告诉她一句:听说日本人投降了!
这一刻,张廉云泪如雨下。全车人都看着这个20岁出头的姑娘,听见她自言自语:父亲,日本人投降了……
此后的张廉云,做了很多很有意义的事。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用爸爸抚恤金建成了自忠学校,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她在这所学校任教多年。北平解放前,这所学校成为了北平地下党的一处“据点”,大量红色布告和文件,从这里印制出去。
新中国成立后,张廉云受到了国家的重用。先后出任海淀九十九中学副校长、北京积水潭医院主任等职务。晚年时,她还当选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父亲没有看到的新中国,她都替他看到了。
张廉云的两个哥哥,二哥张廉静解放前因伤寒而早逝。大哥这一脉,共生了7个孩子,个个事业有成。张廉云自己的两个儿子,也都在北京有很好的工作。
晚年子孙绕膝的张廉云,仍十分关心两岸动态。同时,她也曾公开为父亲和母亲澄清过两件事。这两件事,可能与如今一些媒体宣传的不太一样。
第一件事,是关于母亲李敏慧之死。
外界盛传,李敏慧是得知丈夫死后,将家事全部都交给了夫弟张自明,而后自己绝食7天而死。最后,夫妻合葬于重庆梅花山麓。还有报道称,当时李敏慧还曾说过:“张自忠为国家战死疆场,我不难过!”
但作为女儿的张廉云,经历的事实并非如此。在张廉云看来,母亲是一个坚强的女人,她对父亲感情极深,怎么可能说“我不难过”。同时,她对几个孩子也是极负责任的。
父亲死的那一年,母亲李敏慧已患了子宫癌,而且已到了晚期。当时儿女们瞒着消息,不敢让她知道。他们在家里时披麻戴孝,到医院照顾母亲时,则又换回了平常的衣服,根本不敢在母亲身边哭。
但这样瞒下去,终究不是办法。眼看李敏慧快不行了,小叔张自明便带着孩子们郑重地来她面前,将实情告诉了她。
但当时,李敏慧已经陷入了弥留之际的昏迷状态,已经不太听得清外界的话了,只是不断地念叨:“师长回来了,师长回来了!”而后,便在这样的状态下病逝。
外界之所以会盛传李敏慧是绝食而死,多半是因为夫妻二人离世的时间前后差不多,而且病重后的李敏慧进食估计也有困难,这便有了绝食一说。
张廉云是复旦出来的高材生,又曾是医学工作者,她养成的性格就是如此:事实是怎么样,就是什么样,不来虚的。
四,女儿晚年澄清的第二件事:我父亲是清白的
张廉云晚年公开澄清的第二件事,是关于父亲的清白。
1940年张自忠牺牲后,大量报纸报道了这件事。当时,就有记者认为张自忠之所以会亲上一线战场,是因为自知以前有愧于百姓,所以想借后来的事弥补、以表自己的忠心。因此,他一定要死在战场上。
对于这件事,张廉云是这样澄清的:
这个说法不对。首先,我父亲完全是清白的,无需洗刷。再次,我们老家是孔孟之乡,我们家里面受传统道德的教育影响很深,武官不怕死,文官不爱财,武将誓死报国,身先士卒!
很显然,对于父亲在1937年受到的质疑,带的那顶“汉奸帽子”,作为女儿的张廉云一直有自己的看法。
当年留守北平时,张自忠经常上报纸的头版,“张逆自忠”、“华北特号汉轩”等字眼,经常可见。而在南京街头上,甚至还出现了各种攻击他的漫画,甚至还有搂着日本女子的……
为了维持北平的稳定,张自忠会印发一些布告。老百姓一看到他的名字,也会把布告撕个粉碎。
值得一提的是,当张自忠将军在承受这些时,推他上去的国军“大人物”们,则集体失声了。这与1940年他的遗体运到重庆码头,老蒋亲自扶灵执绋,形成了怎样鲜明的对比!
当时的张自忠,之所以会受到老百生的误解,除了奉命主政北平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曾在卢沟桥事变发生前两个月,也就是1937年4月到5月间,率16人的代表团,去日本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考察。
当时,中日关系十分紧张,北平的学生们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抵制日军。这个时候张自忠出访日本,无疑会被人怀疑。至于事情背后的真相,则被掩盖在了民众的愤怒中。
事实上,1937年春天,日本人本来是请宋哲元到日本去考察的。宋哲元当然知道此去后,局面将难以控制。但当时,他又不敢直接拒绝日方的邀请,于是决定派张自忠代替他去。而他自己则留下来再想办法,看看怎么跟日本人周旋。
张自忠之所以会去,是明白这本身就是一个缓解和争取时间之策,最终目的是为保北平不失。只是到了最后,国军打不过日本人,宋哲元也撤出了北平。而此时的张自忠,就成了被老百姓骂的对象。
同时,要了解张自忠将军是否是清白的,我们还需要明确他在赴日考察时,有没有做出过对不起祖国的事。
张将军在日本35天,日本人虽极力拉拢,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刚到日本不久,他就被邀请参加一个国际博览会的开幕仪式。因为博览会也设有中国馆,所以张自忠便答应去看看。
但到了那后,他才发现中国馆对面设的就是“伪满洲国展馆”。这让张自忠颇为愤怒,他大骂:“这是对中国人的侮辱,如果不撤除此馆,我将立即回国!”最后,日本人不得不撤了那个馆。
当然,张将军之所以会被误会,也跟日本人阴险的宣传有很大关系。当时,他们大量媒体虚假地报道了张将军在日本的事情,并谎称他对此行“至为满意”。
现代一些媒体人在提到张将军的葬礼时,都特别爱强调日本人对他的敬重:说他的遗体被运到重庆的过程中,日本人明明可以空投炸弹,却一弹未投;还说,张将军的遗体没被抢回来前,日本人本来确实是打算厚葬他的。
这些论断,言下之意无非是说日本人在处理张将军的问题上,还是颇有点儿良心的。对此,笔者只想说一句:何其可笑!他们杀了他,他们四处毁坏他的名誉,然后他们再虚情假意地表示一下尊重!天下间,有没有这样的道理!
正如张廉云女士所言,她父亲本身就是清白的。他的殉国,是出于一个中国人的爱国心。关于这一点,笔者非常欣赏周总理对张将军的一番评价。
张将军殉国后,很多人都给予了他极高评价。周总理是最懂外交关系的,看问题极为透彻,他在1943年5月16日,张自忠将军殉国3周年时,亲自撰写了一篇名为《追念张荩忱上将》。荩忱是张将军的字,意思是人民的忠臣。周总理的文中,有这样一句:
忍辱待时,张上将殆又为人之所不能为。
前4个字,已经说明一切!周总理看得清清楚楚!
当然,愿意站出来证明,张将军之死并非为了自证清白而意气用事的,还有他的副官朱增元。跟随将军多年的他表示:“每次出去打仗,将军都留下遗书,回来就烧掉!” 这一细节,被多方证明。也就是说,每一次出战,张自忠皆是抱着战死沙场的决心。
1940年最后一仗时,他如往常一样写下了“告将士书”: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要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这封遗书,没被烧掉,因为他殉国了。
五:张廉云曾就台湾问题坦露心声
经历了种种苦难,也看到了新中国的今天,张廉云在2010年,也就是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时,曾接受记者的访问。
当记者问到她关于台湾问题的看法时,年近90的张女士表示:希望能亲眼看到海峡两岸统一。
作为张自忠的女儿,她之所以会这么说,是感念台湾爱国民众对张将军的爱戴。多年来,台湾真正的爱国者,常用各种方式来纪念张自忠将军。每年张将军祭日,到重庆梅花山麓来祭拜张自忠的人群里,总会有一些是台湾来的普通民众。
正是这些人,让张廉云深深地感受到,祖国统一是人民的希望,是所有有良心的中国人的希望。这一点,不是某些宵小之徒能改变的。
我们相信,如果张将军还在,这也将会是他的心愿。张廉云女士如今98岁,我们祝愿她能替父亲看到这一天的到来。
一战淝水,再战临沂,三战徐州,四战随枣,终马革裹尸还。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间不会委屈任何一名英雄,谨以此文纪念张自忠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