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唐朝诗人杜甫写的诗歌,意思就是说在战争年头里面,一封家书的价值抵得上万两黄金。一旦爆发战争,妻离子散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哪怕你位居高位也是如此。对此,我国开国元帅彭德怀深有体会。
1956年,彭德怀给自己的外甥罗永佑写信,让他从藏族草原回来,跟自己在北京住一起。对此,罗永佑回信说不愿意。
看见自家外甥的回信,彭德怀虽然不舍,但是依然同意了他的要求。对于罗永佑,彭德怀是深感愧疚的,因为当初他的原因,导致罗永佑被遗落在草原19年的时间。现在罗永佑不愿意回来,他也是无话可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就要从红军长征说起。
1934年10月10日,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迫使红军开始长征。当时彭德怀担任的职位,是负责管理后卫以及收容的三军团军团长。
1935年8月28日,天空正下着毛毛细雨,彭德怀率领的三军团,正在被称之为“死亡地带”的水草地上艰苦跋涉。此时担任三营三连二排排长一职的罗永佑,跟几个战友饿得头昏眼花,吃力的迈着自己的步子跟上队伍。
此时,正在巡逻队伍的彭德怀走到罗永佑的面前,轻轻地拍着罗永佑的肩膀,说道:“加油永佑,我相信你可以的,跟上队伍不要掉队”。
罗永佑想要跟平时一样,生龙活虎的回答彭德怀一声“是”。然而饥饿感已经让罗永佑全身都没有力气,从喉咙里面发出来的声音,可能连他自己都听不清楚。
看见罗永佑这样,彭德怀也是感觉到心疼,从自己原本已经干瘪的干粮袋里面,抓出一把炒面递给罗永佑后,就匆匆地离开了。
看着手上的干粮,罗永佑苍白的脸庞浮起一丝红润,一半是激动一半是羞愧。激动是因为他已经饿了三四天,现在手上有吃的了,如何能不开心?
羞愧是因为他知道红军人人平等,哪怕身为军团长的彭德怀,干粮的分量也跟士兵们相差无几。现在彭德怀将干粮给他吃,意味着他自己要饿肚子,这如何让他不羞愧。
但是罗永佑不是矫情的人,招呼过来周围的同志,跟他们平分了炒面。大家跟罗永佑都是一样的心情,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活着走出草原。
罗永佑是江西省南康人,他的生母是彭德怀的表妹。正是因为有着这一层血缘关系,1928年彭德怀领导革命的时候,父亲带着当时只不过14岁的罗永佑,过来投奔彭德怀。
当时中国羸弱,百姓生活条件非常差,食不果腹是经常事,罗永佑一家人也是如此。虽然已经14岁,但是因为经常饿肚子的原因,导致当时罗永佑看上去就跟十一二岁差不多。
看着自家外甥瘦弱的身体,彭德怀也是心疼。考虑到外甥的年纪小,所以彭德怀没有答应罗永佑父亲的要求,不让罗永佑跟着自己参加革命。当时彭德怀对罗永佑说:“你回去要好好读书,长大以后再来当红军,到时候咱们两个一起给穷苦人打天下”。罗永佑当时就将彭德怀的话语牢牢地记在心中。
1931年,此时已经17岁的罗永佑,只身来到红军三军团,找到担任军团长一职的彭德怀,再次跟他说自己想当红军的想法,这次彭德怀同意了,罗永佑终于能够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
自从成为红军的一员后,罗永佑从未叫过彭德怀一声舅舅,而是叫他军团长。对于罗永佑,彭德怀非常关心他的成长。
一次在行军路上休息的时候,罗永佑坐在地上拿出课本,抓紧时间学习。恰好此时彭德怀过来看看他的情况,看着外甥努力学习的样子,彭德怀拿出自己的钢笔,在罗永佑的书本上写下:“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借此来鼓励罗永佑好好学习,将来为人民们奋斗。
在长征途中,彭德怀率领的三军团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保卫红军,让长征的战略目的能够顺利达成。为此,三军团经常需要跟负责追击长征队伍的国民党军队战斗。
在某一次战斗中,罗永佑突然听见左边的草丛里面传出来一声“趴”的声音,随后腹部一阵疼痛,紧接着就失去了意识。
等到罗永佑重新恢复意识的时候,已经是第三天下午。此时的他正好躺在中央后方医院,他的第三根肋骨被敌人打断了,伤势非常的严重。
好在此时三军团已经来到巴西地区——现在的若尔盖县巴西乡,此地易守难攻,一时半会也不用担心敌人袭击,罗永佑可以安心养病。
然而罗永佑可以安心养病,并不意味着军队就可以安心休整。这天,医护人员刚好给罗永佑换好伤药,彭德怀就出现在他面前。
彭德怀忧虑地询问了罗永佑的伤势,得到满意的答复后,脸上的神情总算是放松下来,随后为难地跟罗永佑说道:“永佑,你就在这里安心养病,我们很快就出发了,这里的伤员都会交给当地的群众照顾。你们所有人都养好伤以后,再一起追赶上部队”。
听到自己被部队“放弃”,这个21岁的小伙子当场就流下眼泪,拉着彭德怀的双手,哽咽的说道:“舅舅,你给我一匹马或者是一副担架,我就能跟上队伍。看在我死去的母亲的情分上,带我一起走吧”。
自从外甥参军以后,这是彭德怀第一次听见他叫自己舅舅,又听到罗永佑说起自己的表妹。一时之间,重视亲情的彭德怀也是于心不忍。但是理智告诉他,罗永佑的情况已经不适合继续行军了。
于是彭德怀只能苦口婆心的劝阻着罗永佑,告诉他自己已经安排好一切,给他找了一个保护人。说到最后,彭德怀抱着泪流满面的罗永佑,用着颤抖的声音说道:“永佑,你是懂道理的,知道舅舅为什么不带着你一起走”。
至此彭德怀再也没有说什么,彭德怀摸了摸全身,想要留下点东西给罗永佑做纪念,但是最后什么也没有。军团长的衣服跟战士们一样的破旧,没有什么贵重的东西。就这样,这对叔侄就这样分开了。
彭德怀分配给罗永佑的保护人,是一位叫做扎巴的藏族人。彭德怀千叮嘱万嘱咐,告诉这个叫做扎巴的藏族人,一定要照顾好罗永佑,以后红军是会回来要人的。为此,中央后勤部特意给了扎巴250块大洋作为照顾费。
当彭德怀率领红军队伍离开后,扎巴也牵来一头毛驴,将担架上的罗永佑扶上毛驴,随后晃晃悠悠的离开了。
经过扎巴半年时间的精心照料,罗永佑身上的伤势终于痊愈了,此时的他迫不及待的想要追上部队。然而藏族草原的复杂性远远地超出罗永佑的想象,他根本不明白大草原的恐怖之处。
体会到草原的恐怖后,罗永佑不得不先放弃自己找到队伍的想法。在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罗永佑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是生存。为了生存,罗永佑开始将自己改名为更特尔,不断地更换自己的居住地,最后在一个叫做阿西芽香寨子的地方落户下来。
阿西芽香寨子位于草原的深处,这里的居民很少跟外面的人产生联系,但是罗永佑依然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和善良,让当地的居民接纳了他。在藏民们的教导下,罗永佑学会了藏语,学会了如何在草原上放牧牛。
罗永佑的勤劳善良也吸引到一位藏族姑娘的青睐,在对方父母的祝福下,两人喜结连理。至此,那个战场上英勇顽强的红军战士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一位身穿羊皮袄,在草原上放牧的淳朴牧民。
在草原生活的这段时间,罗永佑感觉到家庭的快乐,对于现在的生活感觉到非常的满意。但是在罗永佑的心中,始终为自己无法继续参与长征感到惋惜。
1953年,罗永佑在放牧的过程中,意外地看见一个穿着中山装的汉族人——共产党任命派遣的进藏干部。
看着这个进藏干部,罗永佑的心情无比激动,他等这一天实在是等待得太久了,已经整整十九年的时间,现在终于听到红军胜利的消息了。
罗永佑邀请这位进藏干部来到自己的家吃酒,激动地拉着对方的手诉说着自己这些年的经历。罗永佑超出常人般的耐力以及惊人的毅力让这位进藏干部赞叹不已。
后面罗永佑的事迹在进藏干部里面传开了,得知罗永佑的老家在江西,便没有人继续用更特尔这个名字叫罗永佑,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老表”的称号,大家都觉得这个称呼亲切又顺口。听见这个充满家乡气息的称呼,罗永佑本人也是非常的开心。
得知自家外甥的消息,彭德怀非常的激动,此时距离两人相离已经过去整整十九年的时间。在这十九年的时间里面,对于自己当初“抛弃”外甥的行为,彭德怀也曾经感到愧疚过,他知道罗永佑是多么渴望继续参加长征的,只是当时情况真的不允许。
1956年,彭德怀给远在藏族草原的罗永佑寄过去自己的亲笔信,这更加证实了罗永佑的身份。彭德怀在信中诉说了自己的怀念之情,让罗永佑回去自己的家乡探访亲人。如果罗永佑愿意的话,甚至还可以过来北京跟彭德怀一起生活。
对于舅舅曾经阻拦自己继续参加长征的事情,罗永佑是感到可惜的,但是说到对舅舅的埋怨,这个是真的没有。面对舅舅寄过来的信件,罗永佑也写了一封回信。
等到彭德怀收到回信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一个月。罗永佑在信中写道:“现在我已经习惯在草原的生活,而且我也有自己的家庭了,是我家人的丈夫跟爸爸,我不能离开他们,他们也无法离开我。再者,在中国哪里工作不是为革命奋斗呢”?
看着罗永佑的回信,彭德怀感慨万千,对于他的决定彭德怀是支持的。在跟外甥失联的19年时间里面,彭德怀一直都在担忧对方的安危,现在得知罗永佑安稳下来,也有自己的家庭后,彭德怀心中的大石总算放下来了。
1960年,罗永佑带着自己的儿子走过了曾经他跟战友们一起走过的草原,在这条路上,罗永佑踏上了返乡的归途。
回到家乡后,罗永佑总算跟亲人见面。看着二十多年未见的亲人,罗永佑不仅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他的故乡梦终于实现了。
在见到自家亲人以后,罗永佑便回到了草原,对于罗永佑来说,以后草原就是他的故乡了。
民改以后,罗永佑担任了当地供销社的主人,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而后更是被多次评定为“先进工作者”。等到罗永佑来到退休的年纪时,他依然不愿意退休,而是向上级领导申请,让自己在多做几年时间。
1977年某天,当时罗永佑正在乘坐着一辆手扶拖拉机,车上载满他从县城里面进的货物。当时天气非常的寒冷,罗永佑裹着大衣半眯眼的坐在车箱上,不时的抖动着身体,想要驱赶走身上的寒意。
此时此刻,罗永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尽快地回到家中,躺在棉被里面暖和自己被冻僵的身体。然而拖拉机在驾驶的过程中出现失误,导致在距离罗永佑家不远处的地方翻倒,罗永佑也因此摔在地上,而他的头部也刚好撞到一块凸出的石头上。
后面罗永佑被急忙送去抢救,结果因为最佳抢救黄金时间已经过去,最后抢救无效,罗永佑本人因公殉职,享年63岁。
就宛如当年因为负伤,导致罗永佑突然留下来一样,这次罗永佑的离去,也是充满着各种匆忙,没有给人一点准备的时间,只给人们留下太多美好的回忆以及感到无限的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