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抗美援朝战争从1950年10月19日出兵开始,一直到前两次战役结束为止,志愿军都顺利完成了战役目标,通过一系列胜利,让联合国军损失惨重,打的美国人长吁短叹。
特别是第二次战役中,在彭老总指挥若定之下,联合国军经不住诱惑,一头扎进了我军东西两个方面预设的战场,损失3.6万人的溃退,终于让朝鲜战场局势逆转。原本占尽优势,指望尽快结束战争的联合国军,战线一泻千里,不得不退守三八线以南区域组织防御。
一:战场打不赢,美国耍花招
前线的重大失利,让美国政府认识到了这场战役不如预想那样好打。
但,时局还有战略需要,又告诉他们,真要放弃整个朝鲜半岛,是万万不可的。
从全球战略角度考虑这个问题就懂美国为何不能放弃朝鲜。
原因很简单,作为后续冷战的最前沿,朝鲜半岛将是美国最为看重的亚洲势力核心,日本的屏障,失去朝鲜半岛的后果就是,日本将直面来自苏联的威胁。
好不容易才拿下日本,美国又岂能甘心出现这样的结果。
于是,美军开始调兵遣将,调整战略,以图再战。
除了抓紧备战外,掌控国际舆论优势的美国,也在外交层面不断下套,在联合国各种作妖。
首先,他们授意印度带领十三个国家联合提案,弄了一个以三八线分界线的停战谈判提案。意图用多国调解的方式,玩花招。
其次,他们又趁苏联代表不再联合国的机会,借联合国的手,通过了所谓的:“朝鲜停战三人委员会”决议,鼓吹,先停火后谈判,以求迷惑我军。
美国人这一系列花招,背后的目的不过是用假和平为借口,获得充足备战的时间。
如此做法,哪里瞒得过深谙兵法的毛主席还有坐镇前线的彭老总。
毛主席和彭老总一番合计之后,看穿了美军外强中干,指望拖延时间寻求备战的计划。
决定先发制人,放弃原定的短暂休整,组织新一轮攻势。
这次目标也很明确,越过三八线,将美国阴谋扼杀在萌芽中,不给他们备战的时间。
二:临阵换将美军调整部署,困难重重志愿军迎难而上
抗美援朝前两次战役,美军统帅麦克阿瑟,为自己的过于自信,还有狂妄付出惨痛代价。
接连的失败,让这个喜欢叼着烟斗,连总统面子都不给的狂人威信大减,渐渐失去了美军前敌指挥权。接过指挥权的就是临危受命,意图挽回联合国军颓势的李奇微。
履新任职第八集团军司令兼“联合国军”地面部队总指挥的李奇微,是一个相较于麦克阿瑟,更务实的人,他没有老麦的张狂,更懂如何细细思索战局。
在上任之初接连通过视察鼓舞士气,调查地形后,李奇微在三八线以南地区,接连重新部署,构筑了两道固定防线和三道机动防线。
第一道固定防线,从西海岸临津江口经汶山后,沿三八线东移,直到东海岸的襄阳地区。
第二道固定防线,从西海岸高阳地区,一路延伸到东海岸。
部署好两道防线后,李奇微还在第二道防线和37°线之间部署了三层机动防线。
第一道固定防线由南朝鲜的李承晚军组成,将战斗力最差的部队部署在第一线,有让他们当炮灰意思在内。(韩国军队成了后续战斗中我军重点突破的对象)至于战斗力强悍的联合国军,责任则是守护第二道防线,保护汉城周周边还有汉江南北区域的交通要道。
李奇微的防线布置,步步为营,节节抵抗也算深谙兵法之道。
只要务实起来,拥有装备优势的联合国军并不好打
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我志愿军在组织攻势部署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各种困难。
那个时候的志愿军,因为进攻速度太快,早已兵临三八线附近。
这意味着后勤补给的压力成倍增加,而且持续的快速进攻也让主攻部队人困马乏需要休整。
可休整意味着战机的丢失,如果美军依托五道防线站稳了脚跟,伺机反击,无疑将增加后续战斗的难度。
在毛主席和彭老总谋划之下,彭老总决定集中志愿军主力六个军还有朝鲜人民军三个兵团一起,向退守三八线以南,指望稳守反击的联合国军发起新一轮的第三次战役。
按照战前的部署,志愿军将兵分两路,快速进攻。
志愿军右路军,由38军、39军、40军、50军并加强炮兵第1师26团及炮兵第2师29团组成,在志愿军副司令韩先楚带领下,从高浪浦里至永平三十四公里宽的地段上进攻,目标东豆川里和汉城。在完成歼灭敌伪第6师,伪第1师后,寻机进攻汉城。
志愿军左路军,由第42,第66军组成,在永平至马坪里地段36公里区域发动进攻,集中火力干掉驻扎在永平至龙沼洞地段的伪第2师1至2个团后,寻求进攻加平方向,另外用66军198师为佯攻部队,牵制伪第5师和美军部队。
朝鲜人民军三个军团,也将在这次战役中策应志愿军作战,随同向南突击。
三:兵贵神速,彭老总运筹帷幄。
在战略部署完成之后,为了确保战役胜利,彭德怀特别要求参战的志愿军,提前从180公里外,向作战区域隐秘前进,不要暴露行踪,打敌措手不及。为此,在战役发起之前,彭老总就在分析志愿军部署的时候,总结了美军为何如此部署的原因。
敌军前两次战役溃退之后,一路撤退到三八线以南,除了保存实力之外,也有充分利用两道防线稳住战局,以求恢复军心士气,恢复攻势的战略意图在内。
敌人的目的,就是通过暂时脱离和我军的接触,抢占防御阵地整肃队伍。
他们存了以逸待劳的心思,这仗并不好打。
基于此,才有彭老总命令部队,隐秘快速行军的同时,不要太过突进,突破三八线就适可而止不得深入的因由出现。只要突破了三八线就是胜利,要是突破之后,继续扩大战线不断深入,我军后勤补给问题,人员疲惫问题,将凸显无疑,不利于继续战斗。
这在当时的战场时局下,无疑是警醒之言,在充分分析前线战况之后,彭老总还特别将自己的意见上报毛主席。
深知将在外道理的毛主席,欣然同意不说,还复电彭德怀:
你对敌情的估计是正确的,必须作长期打算,速胜观点是有害的。如果不顺,则适时收兵,到适当地点休整再战,这个意见也是对的。
受到毛主席回电的彭老总终于可以安心开战了。
四:战况太顺,彭老总示意冷静。
1950年12月31日,第三次战役正式发起,志愿军左右两路全线出击,目标联合国军。
面对猛虎下山一样的志愿军将士,驻扎第一道防线的南朝鲜军被打得溃不成军,纷纷溃逃的韩国军队恨不得多几只脚。战斗仅仅2天不到,李奇微精心部署的两道防线,就被志愿军穿插迂回战术给依次攻破。
眼见前线局势如此,1月3日,李奇微下令全线撤退,依托汉城以南区域重新组织防御。
溃退的敌人背后,当然有追击的志愿军将士和人民军将士。
中朝联军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占了汉城、仁川、骊州、利川.......
战斗持续到1月7日时,联合国军已然撤退到了三七线附近的平泽、安城、堤川、三陟一线。
汉城的光复,让无数人欢欣鼓舞,战役进展如此顺利,出人意料。
面对如此顺利战局,最需要的不是欢呼,而是冷静,那时候最冷静的人,无疑是彭老总。
他在1月7日,第三次战役顺风顺水的时候,就组织了一次作战会议,提出了自己对于战况的分析,还有心中的两点担忧。
当时战况而言,志愿军占尽优势,光复汉城就是这战果的最佳体现,但隐忧依旧有不少。
比如:敌军看似遭遇重创,可损失最大的都是南朝鲜军,美军主力并没有多少损失,他们主力尚存。我军虽然接连突破联军两道防线,深入敌后80到110公里,直接越过三八线进入三七线,可我们歼灭的敌军数量仅仅只有1.9万人。这歼敌数不合理啊?
敌人是真溃退,无力再战,还是有计划地撤退,意图伺机反击,谁也说不清楚?
比如:按敌军部署而言,敌人在汉城和汉江北面区域两道防线,还有汉城及汉江以南37°线之间的三道机动防线,一共五道防线都被我军攻破。但连续攻破五道防线之后,敌军依旧可以在37°线附近的平泽、安城、堤川、三陟区域部署防线,这也不合常理。
敌人有能力战斗,就不会主动放弃固有防线,肯定是凭借防御工事抵抗我军。那么如果敌军真无力再战了为何不直接后撤到更远的地方,甚至撤出朝鲜呢?他们的步步撤退,有什么阴谋?谁也说不清!
在点出以上两点疑虑之后,彭德怀判断:敌人这是在诱我深入。
五:敌我双方局势,验证了彭德怀的判断。
在得出敌人在诱我深入结论之后,后续的事情也验证了彭老总判断的正确性。
当时的志愿军千里出国战斗,前期战斗太顺,看似占尽优势其实困难重重。
首先:武器装备上,志愿军处于绝对劣势,没有换装苏式装备的志愿军连空军支援都少有。
其次:入朝战斗中,志愿军一路进攻没有经过休整,战士们普遍疲劳,即便士气高昂但身体上的疲态是显而易见的。
最后:后勤问题越发的凸显,也让志愿军的攻势呈现规律性,只能连续作战7到10天。
志愿军问题重重,可看似溃退的联合国军,却并不处于下风。
他们不仅拥有海空军优势,装备优势,只要愿意,他们能调集的增援力量,比我军也更多。
我军不停止进攻,而是继续进攻,很有可能上联合国军的当。
如果持续南下,深入敌后。
装备问题将陷我军于不利战况中。
疲惫问题将拖垮我军的军心士气。
后勤问题将拖垮我军的后勤补给。
要使这三大问题集中爆发后,美军在凭借海空优势,来一出“仁川登陆”,我志愿军将就此陷入困难,甚至失败的命运。这样的战场态势预演,彭德怀当然不能大意,因此才有了1月7日作战会议上的果断下令,停止追击。
命令下达之后的次日,志愿军结束了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1月8日)
六:彭德怀顶住压力,毛主席一锤定音。
彭老总在下令停止追击结束第三次战役之后,中朝联军甚至苏联方面对此都表达了不理解。
朝鲜人民军统帅金日成,苏联驻朝鲜大使兼人民军总顾问拉佐瓦耶夫纷纷表达不满。
拉佐瓦耶夫尤为反对彭德怀的做法,在他看来,志愿军进攻如此顺利,敌人早已不堪一击,这个时候停止追击,无疑是错误的。面对彭老总的解释,拉佐瓦耶夫依旧一意孤行,表态说即便不能把敌人赶出朝鲜,也要尽可能多占一些地盘。
愤怒的拉佐瓦耶夫还将这件事报告斯大林,指责彭德怀保守。斯大林听闻前线汇报,看过地图之后,告诫拉佐瓦耶夫不要干涉前线指挥,后来还将这个妄人给撤了职。
由此可见,久经战阵的斯大林是理解彭德怀的。
除了苏联人之外,朝鲜人民军统帅金日成对彭德怀下令停止追击也非常不满。
当时的他,最大心愿就是借助志愿军的帮助,将整个朝鲜半岛掌握在手中,这急切的心情,彭德怀岂能不知。
彭德怀为了安抚金日成,特别说这次是吸取“仁川登陆”的教训,不能重蹈覆辙,可固执的金日成依旧不满。
眼见一个命令,让不少人不满,彭德怀决定将自己的看法汇总报告给毛主席。
毛主席在第三次战役前,虽然和彭老总达成了统一意见,稳扎稳打,但战况如此顺利的情况下,停止追击,是毛主席也没想到的。
不过毛主席依旧在听取了彭老总汇报之后,选择支持彭老总。
为此他还在1月9日回电彭老总时候说: 志愿军撤至仁川及汉江以北休整两三个月,如果朝方同志认为不必补充休整就可南进,则亦可同意人民军前进击敌,并可由朝鲜政府自己直接指挥。
毛主席这份回电,言外之意就是,朝鲜人民军要继续追击,让他们去,我们就不去了。
这话里话外,都是一个伟大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战略家的大格局体现,今日看依旧让人心旷神怡。事实也证明了毛主席和彭老总的举措非常英明,因为一个大口袋就在前方设套,真要追了就落入了陷阱。
七:失落的李奇微,你们咋就不上套。
1951年1月8号志愿军结束了第三次战役,停止了继续追击的脚步。
这一切都让对面的敌人李奇微失望无比。
一直致力于诱敌深入的李奇微,没想到志愿军如此睿智,这一切让他准备已久的反击成了泡影。原来早在接替麦克阿瑟指挥联合国军之后,李奇微就在预谋反击。
在部署防线的时候,他就不断调兵遣将,征集了大量作战经验丰富的部队增援朝鲜不说,还将正在休整的美军第10军部署在了37°线附近,以备反击使用。
在履新联合国军司令之后,李奇微曾经无数次走访一线,观察志愿军的作战风格。
经过长久观察,谨慎务实的李奇微,发现了志愿军的弱点还有引申出的作战规律。
这个弱点就是后勤补给问题严重,引申出的作战规律就是“礼拜攻势”。
礼拜攻势什么意思,就是志愿军看上去锐不可当,可是这锐不可当仅限于一个礼拜的时间,只要过了一周之后,志愿军的攻势就会受制于后勤问题,弹药问题而停滞。
正是看明白了这一点,才有第三次战役时候,李奇微连续布置五道防线,还在37°线附近布置防线的根源。
当志愿军打到37°线附近的时候,攻势必定会暂缓。
如果志愿军继续进攻,势必会出现严重的后勤问题,那个时候联合国军将以逸待劳,用优势兵力发起反击给予志愿军致命打击。
幸好,这一切被彭老总和毛主席看透了。
李奇微的阴谋,遇见了睿智的对手。
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志愿军,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发现了危机,通过停步渡过了危机。
李奇微预谋中的大反击,就此落空。
八: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切实地说,第三次战役是一场必须进行的战役,是一场粉碎敌人玩弄“假和平、实备战”阴谋的战役。
正因为势在必行,所以必须坚决打,但打到什么程度则需要指挥艺术加持。
第三次战役,让中朝联军突破了三八线,光复了汉城,将战线推进到了三七线附近,狠狠震慑了敌军的嚣张气焰不说,也完成了战略目标。
完成战略目标之后,又抵住敌人诱敌深入的诱惑,让敌军预谋的反击落空,充分诠释未雨绸缪的意思。
冲锋时,一往无前。
稳守时,坚如磐石。
不给敌人任何可乘之机,就是这个道理。
这次战争的凶险,今日人感受不到。
在战后的一次作战会议上,彭老总曾经谈过那次的感受:
我打了一辈子仗,从来没有害怕过,可是当志愿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三七线后,我环顾前后左右,确实非常害怕。当时倒不是考虑我个人的安危,而是眼看着几十万中朝军队处在敌人攻势的情况下,真是害怕得很。我几天几夜睡不好,总想应该如何摆脱这种困境。
能让打了一辈子仗的彭老总害怕,那个时候的凶险,只有亲历者明白时局的人才会明白。
致敬人民志愿军!
致敬先辈们!
致敬英雄们!
你们的睿智是今日需要传承的,你们的勇敢也是今日需要传承的,后人发扬你们的睿智和勇敢,胆略加持,中华复兴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