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春,临泽一县西路军陵园搜寻红军遗骨的工作,在靠近祁连山脚下的梨园口等地紧张地进行着。
梨园口——充满鼓瑟弦乐之音的美妙地名。它同倪家营、红石窝山一起被写进了红西路军征战史中。
《临泽县委党史大事记》中记载:
……3月11日,西路军突围撤出三道硫沟,星夜兼程,沿山撤往梨园口。12日晨,西路军撤至梨园口,又遭故围追堵截,我九军因担负掩护,奋力拼搏,杀敌众多,击毙马彪旅团长谭呈祥、马占成等。九军自身伤亡重大,军政委陈海松、军政治部宣传部长黄思彦、25师政委杨朝礼、回民支队司令马有明及总部供给部长郑义斋等众多同志壮烈栖牲。在梨园河谷,红三十军与敌展开拼杀,因敌众我寡,264团全部丧失,政委黄英祥负重伤,263团伤亡过半。
晚,西路军余部3000余人趁夜撤出梨园口,向南疾进,转入祁连山中。
徐向前同志在《历史的回顾》一书中对梨园口阻击战,也有一段详尽的回忆:
……梨园口是入祁连山的口子,三面环山,中间有些民房。部队赶到这里,敌骑兵跟踪而来。祁连山的山头,一般坡度不大,不像四川的高山,一壁千仞,险不可攀。敌人的战马,一个冲锋就能跑到山顶,上山下山,如履平地。我九军为掩护三十军展开,拼命与故争夺梨园口两侧的山头。指战员杀红了眼,光着膀子,拿着大刀,和敌骑兵肉搏。不到半日,我九军仅剩的半个团约1000余人,绝大部分拼光。军政委陈海松、二十五师政委杨朝礼等一些领导干部,均壮烈牺牲。嗣后,故倾其全力向我三十军阵地压迫。为掩护总部机关和伤病员安全向山里转移,三十军指战员前赴后继,顽强与敌搏击。梨园口内战马嘶鸣,白刃交加,血肉横飞,战况极为惨烈。当天,我264团全部拼光,263团也大部损失。
12日,我们率西路军仅剩的3000余人,边打边撤,进入祁连山里的康隆寺地区。
5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梨园河内外,山河依旧。两侧高山起伏,重岩叠嶂,淡红色的岩壁气势森严。梨园口的东岸山坡下坐落着梨园堡,东侧是寺湾村,南岸是南台子村等。听当地人讲,清朝顺治十五年时,地方官吏为内防“黄番”,外防“边患”而设置梨园营。及至康熙、雍正以来,都在此驻兵设防,历史上就是有名的军事要塞。公元20世纪30年代,正义与邪恶两股力量又在此撞击,迸射出的历史火花,久久不散。
某年秋,一位老将军来到梨园口。他一脸悲壮之色,挥手喝退随从,踉踉跄跄独自徘徊在山野间,走走停停,寻寻觅觅。将军的身影像一具石像在秋风中肃立,很久很久。后来,他突然双膝落地,面向祁连山,长跪不起……
1982年春,“八一”电影制片厂的领导有远见,首次把反映西路军事迹的革命历史题材片《祁连山的回声》,奉献给当时那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广大人民群众。这部影片反映的是西路军妇女独立团在祁连山掩护大部队转移时,战至全团覆没的壮烈过程,影片选择在梨园口实地拍摄。在该片中扮演妇女团团长的演员,是中国妇孺皆知的中央电视台中光彩照人的女主持人倪萍。她和剧组的伙伴们在梨园口电影拍摄现场,深深地被红军女战士英勇阻敌,失利后宁死不屈,与敌同归于尽的事迹所震撼,演员们一个个悲愤异常,感情失控,沉浸在情感的旋涡中难以解脱,以致电影拍摄计划几次更改……
有一张照片:照片上。溟溟薄雾,凄凄衰草,一排老少胸佩白花,弯腰鞠躬。这张照片记载的是1990年11月5日,在梨园口上空撒放徐向前元帅骨灰的徐小岩等8位徐帅亲属亲临梨园口战场凭吊先烈时的情景。徐帅的儿子、儿媳、女儿、孙子们每人将一束花摆放在秋草瑟瑟的黄沙地上,长时间的低首默哀。照片气氛凝重,十分感人。
有人绘声绘色地说:每年农历祭祀亡人日子的夜晚,梨园口内外能看见火光闪闪,人影幢幢,年年如此。某年七月七日夜晚,亲眼看见和听见河谷中有无数四川人说话、叫喊,有队伍杂乱的脚步声,还有战马低低的嘶叫声,好像队伍人很多,绕过南台子向远处去了。
那年的那一天,刚从倪家营、三道硫沟突围而出的西路军,又被马匪军近万骑兵、步兵、民团紧紧围困在梨园口一带的山沟和河谷中,进退不仁序。隆冬的夜晚,风疾天寒,星稀云重,激战后剩余的数千勇士们一个个衣衫槛褛,腹中无食,面色焦黑,舌唇干裂,他们紧抱着刀枪趴卧在野地里与敌对峙着。山下的河谷外,是敌人燃起的无数堆大火和无数黑洞洞枪口构成的包围圈。敌军正在休整,战马正在上料、天亮后一场吏险恶的战斗势不可免。红军处境艰险。
突然,山岩间传出几个女红军的歌声,寂静的寒夜中歌声特别响亮、悠长,拖着长长的颤音,在弥漫着血膜味的夜空中飘荡:
祁连山下风雪紧天寒夜暗,
我红军兄弟姐妹团结紧莫怕困难,
咱转战万千里为的是穷苦人有政权,
苦战三个月粮弹尽无有后援。
可恨马步芳在此把路绝断,
我红军向西进向东退进退两难,
梨园口下我与敌最后决战,
胜利后举红旗打通“国标路线”!
啊!该用什么样的情感,该用什么样的笔墨才能描述和挖掘歌唱者的处境和心情了战神高悬屠刀的激战之夜,嘶哑的歌喉又能唱出什么祥的歌声?几分哀怨,几分苍凉中却透射出坚定的崇高理想和必胜的信念!
几番回味,余味无尽,使人禁不住热泪盈眶,不屈的反抗者形象骤然间无比高大,让人崇敬。
梨园口啊,梨园口,你是一方由鲜血与泪水、历史与现实、理性与感情构筑的圣上,使人魂牵梦绕,肃然起敬。
1986年春,梨园口。
临泽县民政局组织的红军遗骨调查队正在这里的山野中行进。调查队的成员大都是当地的老农,都是半个世纪前那场战事的亲身经历者或当事人。当年,红军买卖公平、待人和气、纪律严明的形象与马匪军的种种暴行对比,使这些老年人对红军抱有很深的怀念,他们不善言辞和感情外露,但诚实、淳厚,心底里明辨是非。他们听了政府干部的话后,二话不说,弄几尺红布缠绕在腰间,扛上工具,带上干部,上山下沟地去找寻红军遗骨埋藏地点。
梨园堡村的薛老汉,已经77岁,从祖父辈起居住子此。民国二十五年冬〔即1936年冬),马匪队伍围攻红军时,他全家人躲到了村后的高山丛林中,亲眼看见马匪骑兵分成几路沿着红山湾和响山口包抄红军。红军大概已无子弹了,阵地上很少有枪声,敌人一冲到阵地前,就见红军抡着大刀、抡着枪托从战壕里跳出来,与敌人肉搏成一团,喊杀声震天动地的怕人。他至今忘不了可恶的马匪兵骑着战马,冲锋时卷起的一股股黄尘,抡着马刀疯狂地砍杀红军的伤员、病号、妇女,山谷中布满了敌人粗暴的狂叫和我军受害人员凄惨的叫声,不幸落入敌手的红军女战士的叫骂声……
敌人退去后,村里的人陆陆续续返家,到处可见尸骨横陈,腥味呛人,村里的年长者把青壮年召集起来,用牛车拉,用木杠抬,掩埋散落在村前村后山沟里、河谷中的红军遇难人员,死人太多了,只能集中掩埋在几个大坑内。开春后,天气转暖时,村民们又分别加盖了一层厚土。几十年中,薛老汉在这一带放牧、耕作,路过时总要看看这些红军坟,遇到夏季下完暴雨,他总忘不了带上一把铁锨,给红军坟培培土,把那些被雨水冲刷出来的遗骨又埋进土中。这次,政府要把红军的遗骨迁移到县城新修的烈士陵园,隆重安葬。薛老汉十分高兴,连夸人民政府:“功德无量!功德无量!”他自告奋勇带调查组进山,指认了4处红军遗骨埋葬地点。经挖掘,准确可靠,除遗骨外,土坑中有纽扣、布片、铁片剪得五星帽徽等。这些被挖掘清理出来的遗骨残骸,可明显看到以头颈部刀砍伤、上肢断裂者较多。据分析,这是敌人骑兵冲击砍杀所致。
在寺湾村,挖掘清理出了红军遗骨。
在紫疙瘩山,挖掘清理出了红军遗骨。
在三道硫沟,挖掘清理出了红军遗骨。
在蓼泉,清理挖掘出了红军遗骨。
在倪家营汪家墩南侧的红军坟地上,汪世金老汉带领一帮人点燃了纸钱,他口中不知默默地念着什么。又冲着红军坟说:“娃儿们,惊动你们再搬一次家吧。‘四清’那阵子,把你们从野地里搬到这里住了20多年。现在,党和政府又给你们在县城里建新屋了,你们住新居去吧。”他亲自动手带着大家,轻轻地铲去表土,挖去坟丘,再下挖一米,红军的遗骨露出来了,白骨一匝匝地与黄土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一具具头骨上眼眶黑洞洞地望着蓝天、白云和红日,似乎有点惊愕。
1988年10月1日,临泽县城几十年未见的盛大集会,城乡的各条道路上,滚滚的人流向县城东郊汇去。热烈吗?人们的表情是严肃的。严肃吗?每个人的瞳仁中又分明跳动着欣喜的火花—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陵园纪念碑揭幕和红军烈士遗骨安葬仪式在共和国39周岁纪念日里隆重举行。
中午12时,一个由20多辆汽车组成的车队,从祁连山麓静悄悄地滑向县城。首尾相衔有1公里的车队,没有警车开道,没有喇叭鸣叫,秩序井然,行人避让。车队徐徐地向前开进,由南向北进入县城大街,又轻轻从大街上万人注目中驶向东门外。每辆车都佩戴白花和黑峰,其中16辆车装载有十数个红漆发亮的木箱和红布口袋,盛装着1000余具红军遗骨。在旷野中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红军先烈们,今天回到生前曾战斗过的临泽县城来了。
世人们,永远感谢临泽县人民吧!他们用自己所能运用的一切进手段为红军先烈们筑造了这么令人宽慰的墓室:3米深、花岗石砌衬沥青防腐、预制盖板、石栏、护坪、精选的黄土、数不清的花圈、长青的松柏树,迎候着英灵入内安歇。
下午2时,驻军某部的12门大炮发出轰鸣,炮声隆隆,如同50年前那场战争中的炮声一样在河西走廊南北山体间回响,激起人无尽的联想。从成都专程前来的原西路军老战士、成都军区副司令员陈明义将军,临泽县县委书记甘春芳、县长王玉林,省民政厅、张掖地委驻军、青少年、工人、农民代表和定居落户的老红军,共同牵动了红丝带,随着红绸落下,高大雄伟的临泽“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纪念碑”正式落成。
1000余具红军遗骨在千万人的注目礼中缓缓葬入公墓寝室之中。这些为人民而先行捐躯的先烈,都是工农的优秀儿女。他们来自大别山中,来自瑞金城下,来自嘉陵江畔,来自大巴山麓,来自秦陇大地。他们为了胸中的理想,英勇无畏地爬过了雪山,涉过了草地,越过了黄河,跨过了戈壁,最后倒在了祁连山下。半个多世纪中,他们承受了风寒、寂寞之苦,承受了被人曲解和遗忘的委屈。今天,历史恢复了本来的面貌,仁慈的大沙河母亲以白己宽厚温暖的胸怀将他们收揽进自己的怀抱,用自已滚烫的心房去熨烫他们被风寒所侵凌了的肌肤。母亲的怀抱永远是温暖的,他们将永远不会再受风寒之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