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党的历史上,意义最重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国军起义当属宁都起义,1931年12月14日,国民党26路军参谋长赵博生、73旅旅长董振堂、74旅旅长季振同等人率两个旅、路直属队及27师一部共1.7万人在前线投向了我党。
当时红军总共才4万多人,终日面临着国民党的“围剿”,可以说什么都缺,但是26路军加入以后,红军直接就扩张了近三分之一,并且这1.7万人共携带了2万多件武器,极大地缓解了中央苏区严峻的形势。
起义部队随即被改编为红五军团,与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并称为中央红军的三大主力。
这是在党的早期最艰难时刻,国民党拥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唯一一次成建制的起义,用雪中送炭来形容丝毫不为过。
出了这种让红军‘浴火重生’的事,蒋介石当然极为愤怒,不过26路军总指挥孙连仲却一点事都没有,最有意思的是,孙连仲的部下后来还起义了一次。
孙连仲1893年出生于河北雄县,他从1914年就跟随了冯玉祥,一路以来对冯玉祥非常忠诚,作战也很勇猛,因此成为了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
北伐胜利后,冯玉祥雄踞西北,孙连仲在这段时期担任过青海省主席、甘肃省主席,也算是一方大员了。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孙连仲被冯玉祥任命为第8路军总指挥,在亳州解围战中重创蒋军何成浚、朱绍良部。然而一路的胜负影响不了全局,最终冯玉祥兵败下野,孙连仲无奈之下只好投靠蒋介石,被任命为26路军总指挥。
虽然他不见得对蒋介石有什么异心,但蒋介石是不会信任这些‘杂牌’的,随即就让其率部进入江西参与对红军的“围剿”。
国民党第三次“围剿”失败后,26路军奉命驻守宁都。由于连续的征战以及难以适应南方的天气,26路军的伤、病号非常多。
偏偏蒋介石依然在拼命压榨26路军的后勤补充,导致军中没有足够的医疗条件,数月间病死上千人。
26路军都是北方人,当然不想在这里做炮灰,日寇在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26路军全员联名上书要求北上抗日,然而蒋介石置若未闻。
思乡心切的26路军只好在未得到命令的情况下,强行北上。然而没走出多远就被蒋介石派遣中央军团团围住,命令他们原路返回。
无奈之下26路军退回了宁都,但所有人都不甘心就这样被消耗殆尽,26路军总指挥孙连仲以患牙疾为由,请假到了南京就医,而27师师长高树勋就私自离队到达庐山,部队的指挥权就来到了参谋长赵博生的手上。
赵博生是中共地下党员,他与董振堂、季振同等人商议后,于1931年12月14日起义。
这样的背景下,蒋介石当然没办法去怪罪孙连仲,毕竟他自己本来就怀着排除异己的心思,这点并不光彩。加上孙连仲又不在前线,如此情况还被处置了,那其他西北军将领估计都会有兔死狐悲的想法,局势只怕再度混乱起来。
所以蒋介石非但没有迁怒于孙连仲,反而对他好生安慰,让他继续担任重建后的26路军总指挥。
此后的孙连仲一直与蒋介石处于貌合心不合的状态,凭借着自己还有点实力,在国民政府中也担任了高官。直到抗战爆发后,孙连仲才全心全意听从蒋介石调遣。
在娘子关战役、徐州会战、常德会战等著名战事中,孙连仲所部作战非常勇猛,也涌现了很多著名的抗日名将。
比如台儿庄战役中,孙连仲担任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其部固守在台儿庄正面迎敌。正面战场的伤亡永远是最大的,在最危急的时刻,31师师长池峰城请示孙连仲,部队是否该撤?
孙连仲的回话令人动容:士兵打完了,你自己填上去。你填过了,我就会来填进去。敢过河者,杀无赦!在这样的精神下,池峰城一直血战到了最后。
除了池峰城以外,孙连仲部下的27师师长冯安邦也是拼命抵抗。冯安邦亲自上前线督战,部队与日寇进行了血腥的白刃战,并且冯安邦多次组织敢死队,从日寇手中夺回阵地。
冯安邦抗日期间有句名言:杀敌报国,就在此时!贪生怕死,保存实力的军人,是国民革命的败类,不算是炎黄的子孙!令人闻之热血沸腾。冯安邦1938年战死于襄阳,是国共两党都敬佩的民族英雄!
一支军队的精神就是从指挥官身上传承下来的,孙连仲部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精神,很多蒋介石嫡系部队都比不上,孙连仲本人也凭借战功晋升为了国军二级陆军上将。
然而正因为其部拼命,导致人数越打越少,蒋介石又不会给他补充,所以孙连仲到了抗日战争后期,手上已经没多少部队了。
1945年孙连仲被任命为十一战区司令长官,负责主持平津地区日本投降事宜,并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同年10月,蒋介石命他率部进攻解放区,结果被解放军歼灭2.3万余人,40军军长马法五、副军长刘世荣被俘,新8军军长高树勋起义。
高树勋就是当年宁都起义前的27师师长,这么多年,兜兜转转还是加入了解放军。高树勋是解放战争中首位宣布起义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给两党之间带来的触动是巨大的,毛主席指示,要以他为榜样,在国民党内部开展“高树勋运动”。
蒋介石当然又生气了,不过他还是没有处置孙连仲,毕竟孙连仲在抗日时期打出了很高的威望,眼下又没多少实力了,处罚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更大,因此也就没有追究。
孙连仲当然也明白在国军中,没有自己的根基做啥都没用,所以此后基本上不太管事,1947年调回到南京担任首都卫戍司令。他又并非蒋介石嫡系,南京的部队他基本上调不动,所以也就是挂了个名头,每天都很悠闲。
1949年,孙连仲逃往台湾,同样还是担任着一些顾问的虚职,他的晚年过得并不算风光,为了谋生,曾经开过饭店,最落魄的时候甚至买不起烟。
但是他却很高寿,1990年8月14日病逝于台北,终年97岁,差一点点就成为百岁老人了。或许这也是他抗日功绩的回报吧。
孙连仲部下两次起义,宁都起义是1.7万人,高树勋起义也有万余人,这么一算孙连仲对我党贡献还不小!
其实抛开别的来说,他抗日时期的舍生忘死,是很值得我们后人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