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政局十分混乱,出现了国共对峙的局面。
以蒋介石为政治代表的国民党为重新夺回权利和土地,疯狂围剿红军及其根据地。
1935年秋,国民党再次集结重兵,采取“四面包围、筑碉推进”的战略部署,围剿我军位于湘鄂川黔根据地所在的红二、红六军团。
正在这场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国民党连长却突然带领了一个完整的机枪连前来投奔红军。
当时国内的战争形势愈发严峻,红军也担心这会不会是国民党安插在共产党身边的卧底,几经调查后,却发现这个国民党连长——贾若瑜,他居然是自己人。
不知这其中又是怎样的一段缘由?
贾若瑜
国共内战
民国时期,中国可谓一片乱世之象。
军阀混战、鸦片肆虐,几乎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时期。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就连卖儿卖女都是社会常态,甚至在民国首都南京也有公开贩卖人口的大型人市。
那时候每天都有家庭分崩离析,每天都有亲人阴阳两隔,人均寿命从清朝前期的55岁直接降到了35岁。
到了民国末期时,物价更是飞涨到令人匪夷所思。
破败不堪的农村,贪婪野蛮的军阀和日军,穷人和百姓们活得水深火热,只能在生存线上绝望地挣扎着。
当时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十分激烈,北京政府虽仍然把持在奉系军阀张作霖手里,但党内早已分裂为众多派系。
张作霖
各地军阀为争夺国民党的最高领导权,宁汉两派剑拔弩张。
1927年,“宁汉合流”,但国民党各派的斗争却反而愈演愈烈。
那时候美国和日本费尽心思争夺中国,美国依仗着雄厚的经济实力,表示“全力支持蒋介石重掌政权,统一中国”,国民党各派心思各异,也同意蒋介石“官复原职”。
当初国共两党之所以能够结盟,最大的原因在于当时两者拥有共同的敌人——北洋军阀。
先前以袁世凯为首的一大批旧官僚建立了“北洋政府”,1924年,由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发动了北伐战争,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合作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国共两党合作的方式,最初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为代表加入国民党。
共产党在加入国民党后,一边参加北伐战争,一边在国民党内积极发展共产党员,这个举动引起了国民党内众多军阀的不满。
国民党一心要在中国建设“三民主义”,而中国共产党的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
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最终国共的合作方式也成为了双方分裂的导火线。
国民党最终在蒋介石的独裁下,一步步走向了与共产党背道而驰的道路。
虽说共产党一味地想尽办法欲与国民党和平共处,但蒋介石根本不将其放在眼里。
蒋介石除了对日本和美国妥协以外,甚至还对共产党发动了攻击,施行统制经济政策。
当和平的手段失去效力,国共双方便只能诉诸武力。
国民党控制下的南京国民党在真正确立了全国的统治之后,大量共产党人开始遭到拘捕或者屠杀,共产党人的活动也从地上转为地下。
为了反抗蒋介石的镇压,共产党也利用手中控制的少量的国民革命军武装反抗。
1927年,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建立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军事力量——中国工农红军。
从此之后,国共两党都分别有了自己的武装军队,内战就此爆发,国内形成了一股国共两党互相对峙局面。
当时蒋介石依靠帝国主义和财阀的支持,利用国内军阀混战的契机,几乎收买或者打败了所有同他抗衡的对手。
在整个国民党新军阀势力中,蒋介石取得了明显优势。
为了巩固他的独裁统治,蒋介石实行“一党专政”,采取了各种手段强化国民党的势力。
国民党先是建立了一支数量庞大、装备先进的正规军队,主要目的就是“围剿”红军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
为了打击异己势力,国民党还组织两支特务组织,渗透到全国上下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等各个方面,实行恐怖的“特务统治”。
从1927年至1931年这几年间,被国民党杀害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的数量便高达达百万人以上。
红军西征,红二、红六军团成主力
1933年9月,红军与国民党展开了第五次反“围剿”作战,蒋介石集结了百万大军和两百多架飞机等先进装备,对红军各根据地发动了猛烈攻击。
当时的中央临时负责人博古因听信了军事顾问李德的建议,错误实行“冒险主义”,在红军根据地之外的范围与国民党展开对战。
李德
当时中央苏区的实力只有10万人左右的正规军,战斗装备远远不及国民党,因此损失惨重。
之后博古又实行了一系列以防御为主的保守战略,红军接连失利,屡战屡败,苏区所占势力范围愈来愈小。
1934年4月,红军在广昌与国民党交战,损失严重,共计死伤一万余人。
广昌失守,红军形势更是险象环生。
自10月初起,国民党迅速占领了中央苏区的多个中心区域,兴国、宁都等一线城池先后沦陷。
中央红军的势力范围日益缩小,为了摆脱国民党政府的封锁和追击,红军被迫退出苏区,开始了战略转移,进行长征。
继红四方面军和红二5军开始长征之路后,红二、红六军团成为中国南方湘鄂川黔边界的主力部队,此地也成为南方当时唯一的革命根据地。
后来,红二、红六军团为了配合中央红军长征的发展展开了湘西攻势,取得胜利之后,红二、红六军团便回到大庸地区转入休整状态,并全力展开根据地的发展建设。
湘鄂川黔苏区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此地南接长沙,北临武汉,处于四省交界之处,一方面可对红军长征的战略目标进行有力的配合,一方面又对国民党统治势力的核心区域也形成了一定的威胁。
在以贺龙、关向应为核心的集体领导下,红二军团的军队数量发展到约六千五百人左右,红六军团也发展到约五千二百人,还有新组织的地方武装三千余人。
在两个军团统一的指挥和协调下,整个军区上下都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
红二、红六军团的发展,不仅牵制了国民党军的力量而且对国民党在湖南一带的反动统治构成了相当程度的威胁。
最早在红二、红六军团湘西起义的时候,湖南军阀领导人就向蒋介石提出了“欲除朱毛,先除萧贺”的作战计划。
蒋介石则想“左右开弓”,一边派重兵“围剿”红军,一边又不遗余力地打击红二、红六军团的发展势力。
于是,蒋介石下令调集约十一万人的兵力,以湖南、湖北的部队为主力,对湘鄂川黔苏区展开了大规模的“围剿”。
红二、红六军团采取“内外结合”的作战方针灵活迎击,先后取得了陈家河战斗、忠堡战斗、板栗园战斗等多次胜利,缴获了国民党大批武器装备,给予了国民党一次又一次迎头痛击。
国民党对共产党紧咬不放,随着国内形势日益严峻,红二、红六军团经过战争的消耗以后也面临着重重困难。
经过多次讨论之后,红二、红六军团认为湘鄂川黔根据地已经不利于我军作战,必须向湘黔边地区转移,积极创造条件,反守为攻,并决定在贵州一带发展新的革命根据地。
国民党连长贾若瑜早年经历
红二、红六军团原本打算从根据地的西南方向进行突围,取捷径到贵州,策应中央红军北上,但在这个方向,国民党早已部署了七个师的兵力纵深布防。
1935年8月,国民党85师奉命对红二军团与红六军团发起“围剿”。
这时,一位叫贾若瑜的国民党连长却带领一个完整的机枪连前来投奔红军。
实际上,这位贾若瑜只是国民党第85师机枪连的一位代理连长。
当时恰逢机枪连连长经商离开部队,让他临时负责指挥全连,他才有机会重新回到红军部队的怀抱。
贾若瑜,原名贾直。
1915年6月,贾若瑜出生于四川省合江县的一个中医世家。
五岁那年,贾若瑜随家人一同迁居前往贵州赤水。
贾若瑜自幼丧母,先后过继给了家中的二叔祖母和二叔母一同抚养。
贾父目光长远,很早就把贾若瑜送到私塾读书,就此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1929年,贾若瑜就读于贵州省立第二中学。
贾父最初的本意,只是想让贾若瑜以后有文化,也更容易谋个差事。
在整个读书过程中,贾若瑜逐渐接触到共产党的进步思想。
当时贾若瑜的表哥梁业广是正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党员,在梁业广的影响下,贾若瑜也开始接受党的熏陶和教育。
那时,贾若瑜一边努力学习,一边与党支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当时贾若瑜在党组织的授意下,一直在校园内积极开展青年学生的教育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优秀成果。
1933年,贵州军阀侯之担在赤水开办了一个军事教导大队,梁业广便劝贾若瑜“放弃学业,打入教导大队内部,从事兵运工作。”
对于梁业广的建议,贾若瑜最初是不太情愿的。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接连几个学期都得到学校的奖学金,他的理想是将来当个工程师,因此实在不甘心就此放弃学业。
另一方面,贾父也不同意贾若瑜投笔从戎的做法。
梁业广与其促膝长谈了许久。
在梁业广的劝导和共产党的启发下,他最终同意了进入军事教导大队。
贾若瑜就此正式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
贾若瑜天资聪颖,又有文化,这样的精英正是侯之担所迫切追求的人才,因此很快便在部队中得到了重用。
带领一个完整的机枪连投奔红军
1935年,贾若瑜进入到国民党85师的机枪连。
加入机枪连后,贾若瑜一直和机枪连的连长玩得十分要好,连长欣赏他的聪明才智,对于贾若瑜也是十分信任。
话说当时国民党内部腐败极其严重,不但“欺上瞒下”,虚报编制吃空饷,而且部队出勤率非常低。
不少国民党军官克扣战士的津贴,甚至强行要求普通士兵“孝敬”他们。
这就直接使得国民党本就复杂的政治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国民党部队里很多军官也会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做生意赚外快。
在前往来凤“围剿”红二、红六军团之前,机枪连的连长正好有一笔重要的生意需要他亲自前往,因此便临时将整个机枪连都交给了贾若瑜,贾若瑜借此机会担任了代理连长。
很早之前,贾若瑜便是中国共产党安插在国民党部队的一名卧底,共产主义才是他最终的使命和归宿。
如今国民党不仅给他留下了充足的弹药和装备,更是亲手把整个连队都交到了他手上。
在贾若瑜看来,这就是他回归共产党的绝佳时机。
贾若瑜带领整个机枪连部队藏到隐秘的山坳里,并命令连队的所有士兵“不准开枪”。
另一方面,贾若瑜立即展开了与红四师侦察连严昌荣同志的联系,详细报告了机枪连队的所有情况。
贾若瑜没费一枪一弹,就这样带领一个完完整整的机枪连投奔了红军。
贾若瑜此举,为共产党立下了大功!
至此,他终于抓住机会脱下了那身国民党军服,戴上了心中向往已久的红色五角星。
真金不怕火炼,贾若瑜竟是自己人
当时国共两党的形势容不得共产党有半丝马虎,贾若瑜回到红军组织后,共产党也重新对他本人展开了一番详密的调查。
换句话来说,共产党方面也在担心贾若瑜会不会是国民党那边派过来假意投诚的卧底,因此对待贾若瑜的态度和处理一直都是非常谨慎的。
经过有关人员和线索的查证以后,共产党发现贾若瑜一直以来就是我们自己的同志,早年接受上级命令在国民党潜伏多年,其间也一直和党组织保持着密切联系,为共产党的工作作出了许多贡献。
在红军队伍中,像贾若瑜这样有文化的“读书人”可算得上是不可多得的“秀才”。
1937年1月19日,中央军委任命贾若瑜担任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七大队的队长和军事教员。
随长征的大部队到达延安以后,贾若瑜又继续在“抗大”担任教员及胶东分校校长等职务。
贾若瑜作战经验丰富,又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给战士们讲解游击战和各种战术都讲得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因此被战士们称为“游击大王”。
贾若瑜满腹诗书,他的才华就连许世友将军都是特别欣赏的。
在1942年胶东军区成立后,贾若瑜被任命为军区参谋长,他与许世友将军的情谊亦是自此开始。
一定程度上来说,许世友将军赫赫之功,其中也有一部分是贾若瑜的功劳。
贾若瑜一生历尽传奇,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直到2016年8月,贾若瑜因病逝世,享年102岁,是一位真正的“百岁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