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3月,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欧洲局势骤然紧张。此时,距离德国进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还有半年的时间。
中国战场这边,早已打完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大规模会战,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此时,日本陆军拟定了一个惊天的计划:北上进攻苏联。
彼时,日本和苏联都没有公开宣战,交战中,日军和苏军则分别代表了“伪满洲国”和“蒙古国”。在战后,日本和苏联亦都没有刻意去提及这场战斗,以至于《纽约时报》都嘲讽道:日本军队和苏联红军,在世界注意不到的角落里宣泄着愤怒。
很快,日本和苏联就在中国内蒙古的诺门坎地区,爆发了一场“陌生的、秘而不宣”的战争。这便是二战爆发前,在远东地区发生的一场“预热战争”——诺门坎战役。
此役,日本和苏联共投入了20万的兵力,在草原上大战了135天。这场鲜为人知的战争以日本的惨败而告终,也让日本对苏联产生了心理阴影,并悄无声息地影响了二战的走向。
那么,日本为什么要去招惹苏联?这场战斗又究竟引发了哪些连锁反应呢?本期为大家解读——诺门坎战役。
陆军“马鹿”
说到日军北上进攻苏联,我们不得不提一下日本的陆海军冲突。
日本陆军和海军互相看不顺眼,这几乎是“公开的秘密”。明治维新时期,萨摩藩和长州藩是倒幕派的中坚力量,这两个家伙此前是世仇,从军阀时期就一直在打来打去。天皇掌权后,对两个藩极为器重,组建新军时,以萨摩藩为基础建立了海军,以长州藩为基础建立了陆军,成功的将藩镇之间的矛盾带到了兵种之间。
日本海军学习的对象是英国、陆军学习的对象是法国(普法战争结束后陆军开始学习德国),这进一步加剧了日本陆海军之间的矛盾。他们互相使绊,互相对骂,骂对方是“马鹿”(也就是笨蛋的意思)。军事方面,二者也很难协同作战,互相争夺军费和战略资源更是家常便饭。
日本陆海军的矛盾还体现在战略争端上。当时日军在正面战场上与中国军队相持,很难获取较大的进展。于是,陆军主张北上,向西伯利亚进攻,有朝一日能与纳粹德国东西夹击苏联;海军则主张南下,与英美开战,夺取东南亚,进而控制橡胶石油等资源。
日本陆海军代表在大本营吵得不可开交,海军说西伯利亚一片烂地毛都没有,还不如去东南亚搞资源;陆军说跟英美开战胜算不大,还不如北上吊打苏联。额...可能在日本陆军眼里,苏联还跟以前的沙俄一样。
当然,陆海军战略争端围绕的还是“争资源”,毕竟去西伯利亚需要依靠陆军,去东南亚需要依靠海军。日本高层觉得两边都得罪不起,选择了默不作声。
当时苏联想要通过中国牵制日本,便积极援助蒋介石抗日,这让日本人十分恼火。再加上苏联刚刚经历了“大清洗”,大批的军官和高级将领被处决,让日本仿佛嗅到了胜利的机会。
于是,日本陆军“马鹿”发挥了“下克上”的光荣传统,无视大本营的命令,在诺门坎与苏军开战了。
张鼓峰事件
其实早在一年前,日本军队和苏联军队已经交过手了,交手地点在中俄朝三国边境的张鼓峰地区。
1938年7月,日军集结兵力,于凌晨时分渡过图们江,偷袭了张鼓峰地区的1000多名苏军。苏军没有抗住,撤出了张鼓峰。
随后,苏联调来大批军队反攻张鼓峰,日本也没怂,又调来7000人与苏联死磕。双方在张鼓峰、沙草峰周围地区反复争夺。最终,苏联在付出了较大代价后重新占领张鼓峰,将日军赶回了图们江西岸,双方签订停战协议,将领土维持现状。
张鼓峰的战斗让斯大林很不安,欧洲局势愈发紧张,假如欧洲开战时日军故技重施,苏联就会腹背受敌,不得不面临两线作战的危机。于是,苏联一边继续援助国民党,一边加紧备战,给远东地区调来了大量的人员和装备物资,以保远东不失。
日军这边在打完“张鼓峰战役”后很不服气,总想瞅着机会再捅苏联一刀,同时他们也害怕苏联会找机会捅自己一刀,就把在关内的日本关东军全部调回了东北。这一做法加强了日军在东北的实力,客观上减轻了中国正面战场上的压力。
1938年11月,日军的3个士兵在中蒙边境巡逻时,误入了蒙古国的地界,被蒙古国士兵放倒了2个。日本与蒙古国交涉,蒙古仗着苏联是自己的后台,对日本人爱理不理,这让日本关东军憋了一肚子火。
恰逢矶谷廉介调任日本关东军的参谋长,这位在台儿庄被李宗仁打的抱头鼠窜的日本高官,迫切希望在苏联人身上找回场子。于是,诺门坎战役就在日军紧锣密鼓地筹备下爆发了。
“先发制人”
诺门坎地区位于中蒙边境,是一个鸟不拉屎的荒原。日本陆军决定先从这里动手,占领蒙古国东部的哈拉哈地区,作为入侵苏联远东的跳板。为此,日本调来了精锐的第七师团和唯一的装甲部队——第一装甲师团。日本资源匮乏,无力大规模制造坦克,第一师团也就成了日本压箱底的“国宝”,连“国宝”都拿出来了,可见日军对此次战斗的重视程度。
1939年5月14日,日军第23师团的东八百藏队长率领骑兵和装甲兵,在5架日本飞机的配合下,向哈拉哈河对岸的蒙军发起了进攻。
蒙军在伤亡了30人后主动撤出。很快,苏联开始介入,苏联将第11坦克旅开到了哈拉哈河附近,同时调来了一支摩托化步兵师,苏联飞机也开始大量集结,布下埋伏,等待日军上钩。
5月28日,日军出动了1.6万人,分三面围攻蒙军,但很快掉入了苏联的包围圈。苏军的坦克旅在战场上横冲直撞,苏蒙步兵也在炮兵和坦克的协同下四处出击,迅速击溃了日军的先头部队,全歼了日军骑兵联队,东八百藏队长也被苏蒙军击毙,日军被迫选择撤退。
在中国境内嚣张跋扈惯了的日军,第一次体会到了坦克集群的威力。于是,他们调来了第一装甲师团的1个坦克团、2个飞行集团来支援23师团,这让师团指挥官小松原有了底气。6月20日,小松原带领2万日军向诺门坎进军。
斯大林意识到了日军要搞大动作,于是将当时已小有名气的朱可夫将军,派到了诺门坎前线。
朱可夫到任后,开始调配人手、储备军需,开辟多个野战机场。很快,苏军飞机就主动出击,轰炸日军的集结地,并烧毁了日军大量的汽油。日本飞机倾巢出动阻击苏军,但不到100架日机在面对200多架苏机时,丝毫占不到便宜。双方在草原上空大战了3天,随着苏军飞机的不断增多以及各种新型战斗机的出现,日军飞机逐渐丧失了主动权。
7月1日,6000名日军向苏军发起进攻,并占领了一处高地。朱可夫立即组织几百辆坦克和装甲车、100门火炮以及大量的飞机投入反攻。战场上大面积的开阔地,十分有利于装甲集群作战,双方爆发了亚洲史上第一次坦克大战。
从坦克一诞生,苏军就密切关注着这项武器。苏军一直很重视装甲兵,30年代与德国的合作,更是使苏联的坦克技术和装甲集群战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得益于苏联强大的工业实力,苏军造坦克就跟下饺子一样。
与我们一般的认知不同,此次战斗中的苏军坦克,并没有达到碾压日军坦克的程度。日军的94“豆式”坦克,全长3米,重只有3.5吨,装甲厚度4-12毫米,看似弱不禁风;但苏军投入的也都是BT3、BT7、T-26这种轻型坦克,吨位都在10吨以下,T-26的装甲厚度也只有15毫米,而且使用的是容易起火的汽油发动机,在火力方面也没有完全的优势。
苏联厉害就厉害在坦克数量多,以及指挥官拥有完整的、成熟的大规模机动作战理论。
苏联一共在诺门坎投入了500多辆坦克,500多辆装甲车;而日军方面,所有的坦克和装甲车,加起来也不到200辆。
骑兵出身的朱可夫将军,对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大纵深宽正面”作战理论理解独到(可惜后者在“大清洗”中被处决),他指挥下的苏军部队,能利用坦克集群高速突击和快速分割战场的特点,迅速取得战场主动权。对比之下,日军的装甲作战理论就显得十分落后,日军仍然把坦克分散配给给部队,充当掩护步兵的移动堡垒角色。
苏军利用重炮和轰炸机不间断地猛轰日军,装甲集群也在正面战场上左冲右突。日军被强大的火力压得喘不过气,仅抵挡了十天左右就宣布撤退休整,在哈拉哈河畔留下了几千具尸体。
诺门坎战役
此时日军动起了歪心思,打算使用化学武器。日军调来了臭名昭著的731部队,趁着夜色往哈拉哈河上游倒入了大量的伤寒、鼠疫、霍乱等病菌,就等着苏蒙军队染病,失去战斗力。
然而,苏军破获了日军的情报。拥有强大后勤保障的苏军不直接使用河水,而是修建了专门的供水管道,因此并未受到日本”细菌战“的影响。日军左等右等,不见苏军内部爆发瘟疫,便开始怀疑起731部队的水平。
731部队则表示,我的水平绝对没问题,你看看咱们军营,已经倒下一片了。
原来,化学武器极不道德,是国际明令禁止的,日军恐怕招来谴责,就对此事严格保密,连日军的前线士兵都不知晓这一计划。后勤一团糟的日军士兵饮用河水后被感染,伤寒、赤痢病等传染病开始在日军内部大范围爆发,1300多日军染病死亡,连731部队的军医也有40多人病亡,可谓是天道好轮回。
多次的战斗失利,并没有打消日军继续进攻的念头。
7月23日,补充兵员后的日军,再次集结了2.5万名士兵对苏军发起全线进攻,日军还调来了82门重炮猛轰苏军阵地。苏军这边毫不客气,马上开炮还击,双方隔河互射。
日军炮兵阵地地势较低,火炮射程也只有18公里;苏联这边的火炮射程则达到了惊人的30公里,苏军的阵地是朱可夫实地考察后安排的,苏军炮兵可以利用射程优势,有效避免日军的炮火打击。
一番对轰下来,日军没有对苏军造成太多实际性伤害,自己反而被苏军炸的找不着北。为此,日本步兵还跑去跟炮兵抗议,因为日军的很多炮弹,都落在了己方正在冲锋的步兵头上。
一天后,苏军发起反击,日军再次退回原地,迫于苏军的炮火压力,关东军司令部命令各部“停止进攻,修筑战壕固守阵地”。
就这样,日本和苏联又对峙了一个月,苏联不想再耗下去了,他们想一劳永逸地解决日本对远东地区的威胁。于是,苏联决定扩军,苏军统帅部将朱可夫的57特别军,扩编成了一个集团军。
集团军下辖坦克集群、摩托化师、机械化旅、机枪部队、反坦克部队、空降部队等各兵种共10万余人,拥有500多门火炮、500多架飞机以及上千辆的坦克装甲车。另外,苏军还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昼夜不停地运来了8000多吨粮食物资、7000多吨燃料、6000多吨炸弹和1.8万吨炮弹。
苏军觉得,兵攒够了,差不多可以一波了。
8月20日凌晨,苏军发起总攻,很快就让日军了解了什么叫现代战争,什么叫地大物博。苏军仅诺门坎一战的弹药消耗量,就达到了我国8年抗战的总消耗量。苏军的火炮和轰炸机,将上万吨炮弹倾泻到了日军阵地上,一时间地动山摇,日军构筑的防御工事被夷为平地,士兵们只能用铁锹挖简易的单兵掩体继续作战。
紧随其后的是苏军的装甲集群冲击,苏军坦克集群迅速突破了日军主阵地,将日军分割包围。期间,日军负隅顽抗,一度发起反击,但被苏军的钢铁洪流击退。日军1.6万人的师团伤亡超过了1.2万人,不得不绝望突围,最后只有不到2000人逃出了包围圈。8月31日,苏军取得了完全胜利。
日本关东军仍不服气,计划从关内调兵再战,但被大本营阻止。9月15日,日本驻苏联大使和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签署了停战协议,诺门坎战役结束。
蝴蝶效应
苏军毫无疑问地取得了胜利。然而,关于此役的主流记载却是:苏军伤亡多于日军。
苏军记录的数据是亡9700人,伤15000人;日军这边的数据则是亡8400人,伤8700人。据事后分析,这是日本陆军”马鹿“为了面子,为了给国内民众一个”交代“,而在伤亡数据上撒了谎。
日军的求和已经承认了自己的失败,日本精锐的关东军死伤惨重,从战后关东军的大换血,也能看出诺门坎战役失败的严重性。而且,“伪满洲国”和731部队的伤亡,并没有被日军记录其中,在后来的日本”靖国神社“诺门坎战役祭奠中,仅记录在案的死亡日军就达到了1.8万人。
苏军2.5万人的伤亡是真实数字,而日军的伤亡数据明显存在瞒报,真实伤亡人数应该在4-6万人。
这场战斗引发了一系列蝴蝶效应。
诺门坎战役的惨败让日本看清了,苏联不是从前的沙俄。从此,日军不敢再觊觎苏联的土地,即使后来德国节节胜利,兵临苏联首都莫斯科,日军也丝毫没有两面夹击苏联的想法。
同时,陆军“马鹿”的北上计划破产,海军“马鹿“的南下战略占据了上风。日本开始进军东南亚,这就与英美这些在东南亚拥有大片殖民地的国家,发生了冲突,英美开始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最终导致日本孤注一掷偷袭了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就此爆发。
苏联经此一役,锻炼了部队,大大提高了“大清洗”后苏军的战斗力。更重要的是,这场战役拯救了朱可夫将军。此前,朱可夫是苏军优秀的将领,但继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后,“大清洗”的魔爪已经伸向了朱可夫,日军发动的诺门坎战役正好救了他一命,因为苏军前线需要一名优秀的指挥官。
朱可夫卓越的指挥能力使苏军战胜了日本,也使他自己免遭“大清洗”的迫害。随后,随着欧洲战事升级,朱可夫被调往欧洲战场,当起了苏联的“救火队长”。朱可夫成功地指挥了一系列战役,败少胜多,最终苏军战胜了德军,朱可夫也成为了苏联最有名气的元帅。
苏军在诺门坎战役获胜,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用“惨胜”形容并不为过,这也是苏联不愿对外界提起这场战役的原因。但苏联成功的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那就是让日军不敢正视远东,大大减轻了苏联的压力,让苏联可以集中精力对付欧洲战事。
1941年的莫斯科保卫战中,苏联一下从远东抽走了几乎全部的兵力,从而让苏军在面对德军时有了还手之力。最终,苏军守住了莫斯科,扭转了战局。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与诺门坎战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