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出过一本回忆录,这本书非常有意思,它并不是在苏联出版而是在敌对国美国出版的。从1967年开始,赫鲁晓夫开始偷偷摸摸整理回忆录,他是用录音带记录下自己口述,然后由助手整理成文字。
但他一开始就意识到这本回忆录不可能在苏联出版。1970年,经过谈判达成共识后,他将一份回忆材料传给美国利特尔&布朗公司和《生活》杂志,当年年底他的回忆材料被翻译成英文出版。
这引起了苏联官方的震怒,最后赫鲁晓夫不得不在报纸上刊登声明称,他从未把回忆材料传递给任何出版机构。但这则声明恰恰证实了回忆材料的存在,他本人未传递并不代表他没有安排其他人传递。
1971年9月,赫鲁晓夫去世,几个月后一份总时长达180小时的录音磁带又被传到美国。美国专家对录音中的音谱做了专业鉴定,报告称这就是赫鲁晓夫的声音。此后,这份材料又被补充到赫鲁晓夫的回忆录中。
赫鲁晓夫的回忆录用了很长篇幅描叙他与中国领导人的关系以及对中国的看法,其中专门用了一个小节来讲述1958年的金门炮战。因为这件事件在当时影响很大,而且发生在他访问北京后不久。
他对解放军在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突然停止炮击感到大为不解,他在书中是这么说的:
当战局转为有利于毛时,你可以想象我们感到多么惊异。毛的军队摧毁了这两个岛(指金门、马祖),把其中一个岛解放了(实际上没有登陆),迫使蒋介石撤走了他的士兵。但是正当他们处于横渡海峡占领这些岛屿的态势时,他们突然停止进攻。结果,整个军事行动一无所获。
赫鲁晓夫的回忆录还提到,当时他被弄得很糊涂,周总理去看他时,他质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停止炮击?后来见到毛主席时他也问过这个问题。回忆录中记叙两个人的对话。
赫鲁晓夫问道:“毛同志,正当胜利在望的时候,你们为什么停了下来呢?”
毛主席告诉他:“我们很清楚我们所做的事。”
赫鲁晓夫用很不客气的语气质问道:“这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你在干什么?你们采取军事行动就是为了夺取这些岛屿,但你们没达到目的就停了下来。这说明什么?”
毛主席回答道:“我们的目的是要显示我们的实力。我们不希望蒋离我们太远。我们要他留在我们够得着的地方。如果我们占领这些岛屿,我们就失去了那种我们需要的时候可以使他不舒服的能力。”
赫鲁晓夫认为这是一种奇谈怪论。他认为让老蒋把军队留在金门、马祖会让中国大陆随时受到敌人入侵。
正如前文所述,在赫鲁晓夫的回忆录出版后不久他就去世了。虽然毛主席简单说明了其中原因,但背后的用意,赫鲁晓夫至死都无法理解。
金门炮战中,为何解放军在取得压倒性的优势后突然暂停炮击,最终放弃解放金门、马祖?放弃登陆除了今天大众所熟知的维系两岸联系、方便统一外,是否还有其它原因?
其实金门炮战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军事行动,背后还牵扯到复杂的政治斗争,尤其是国共,中美、中苏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事件中,美国和苏联都扮演着实力派演员的角色。美国大张旗鼓地增援老蒋,但实际上并不想为了几个小岛再与解放军开战。而苏联也曾在国际上表示,进攻中国就是进攻苏联。但赫鲁晓夫当时推行所谓和平政策,并不希望与美国开战。
要弄清楚这一事件,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1958年金门炮战过程:
国民党退居台湾后仍然占据金门、马祖等紧邻大陆的岛屿,妄图作为所谓“反攻大陆”的跳板。岛上有10万人左右的驻军,占老蒋总兵力的三分之一。他们频繁侵扰东南沿海,使得福建成为防御缺口。
1958年5月,黎巴嫩爆发反对亲美国政府的起义,美国为了维护在中东地区的利益,悍然出兵干涉中东国家内政。同时还宣布在远东地区的陆海空军进入戒备状态。
天天期盼着“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老蒋闻讯后非常高兴,认为“反攻大陆”机会来了,也下令部队进入“特别戒备状态”,同时加紧了对东南沿海地区的窜扰,美蒋此种举动显然是对解放军的挑衅。
针对这种情况,毛主席决定教训一下老蒋,同时将美军注意力吸引到远东地区来,开始调兵遣将进行准备。到8月中旬,空军、炮兵和坦克团等兵种全部集结完毕。虽然解放军做好了各种准备,但当时还没有确定是否进行登陆作战。中央的方针是“走一步,看一步”视情况而定。
8月23日傍晚,解放军炮兵459门火炮猛然齐发,在不到20分钟的时间内发射了第一波2600余发炮弹,当天晚上共发射了3万余枚炮弹,足足600吨钢铁。
在第一波炮击中,敌军金门防卫司令部副司令赵家骥、章先、吉星文先后阵亡。正在岛上的“国防部长”俞大维后脑勺被一块弹片击中,因未击穿头骨捡回一命。
我军开炮时敌军金门防卫司令部司令胡琏和美国总顾问刚好从地下指挥所走出来,听到炮响后立即缩了回去,否则也难逃一劫。49年金门战役时,正是胡琏指挥部队对解放军造成重创,指挥这次炮击的叶飞与其是老对手。未能报一箭之仇,叶飞在回忆录中遗憾地说:“要是晚打五分钟,必死无疑。”
金门炮战打响后,世界目光顿时转移到海峡地区。
这次炮战并不是胡乱开炮,而是有目的地封锁敌军运输港口、机场、空投场地以及相关军事目标。在炮火封锁下,敌军海运和空运陷入瘫痪,岛上10万余军民面临弹尽粮绝的危机。
老蒋不得不紧急向美国人求助,在他接连两次写信给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后,美国不仅给老蒋提供了登陆艇、导弹、火炮、战斗机,美军也大量在台海地区集结。至9月上旬,美军已经集结了7艘航母,以及上百艘配套舰艇和430余架飞机,摆出一副随时要开战的姿态。
老蒋企图借助美军舰艇护航向金门运输物资,美军也想趁机试探北京的底线,他们组成了联合舰队,但他们没想到解放军真的开炮。按照毛主席“只打蒋舰,不打美舰”的命令,9月8日和11日,解放军对护航的联合舰队开炮,美舰发现情况不妙立即退出护航。
这次行动,美国人弄清了解放军的底线,那就是毫不示弱,谁来打谁。同时,解放军也摸清了美军的底牌,他们只是装装样子,并不会为了两个小岛与解放军开战。
一开始苏联对金门炮战很不放心,担心这会破坏他们搞“苏美合作,主宰世界”的意图。但在得到中国“自己承担后果,不拖苏联下水”的承诺后。赫鲁晓夫也写信给艾森豪威尔警告“对中国的侵犯也就是对苏联的侵犯”。
在这种情况下,美军只能调整战略,试图说服老蒋把主力从金门、马祖撤出来,只留少量部队警戒。尽管老蒋强烈拒绝这个建议,但9月15日,美国人却撇下他在华沙与中国恢复了大使级会谈。
会谈上,美国人提出“停火”和“外岛中立化”,同时还放出烟雾弹说“中共已经同意停火,条件是金、马撤军”,意图迫使老蒋撤军。
美国人此举,当然不是为了两岸真正的和平。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彻底把海峡两岸彻底隔开,以实现“两个中国”,最终方便自己霸占台湾。只不过老蒋始终不肯就范,双方开始出现矛盾。
北京也识破了美国的险恶用心,并意识到两岸存在共同的立场,那就是统一。分歧只在于谁统一谁而已。
9月22日,周总理致信毛主席提出应以“打而不登,断而不死”的策略较妥,并得到毛主席的同意。此时北京的策略也进行了调整,就是不彻底把蒋军封死,让其有时间补给,这样既能拖住美军,又不让两岸彻底隔绝。
时任国防部长彭德怀于10月6日发布《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从当日起停止炮击7天,但前提是不能由美军护航。停火到期后,毛主席又发布命令再停两星期。
此时美蒋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美国人认为北京宣布停火透露出无意发起大规模战争,目前老蒋又不愿意撤军,美国打算以退出护航要挟老蒋,但老蒋就是不愿就范。艾森豪威尔打算派国务卿杜勒斯去与老蒋当面会谈。
在杜勒斯出发之前,为了安抚老蒋,美军又进行了一次护航,这次同样是为了试探北京的底线。结果解放军再次奉命开火,击伤敌舰数艘。这一次炮击,既打击了美国人的嚣张气焰,同时也让老蒋有继续留在岛上的借口。
杜勒斯与老蒋见面,试图迫使其从金、马撤军,同时承诺不以武力“反攻大陆”。老蒋生气地说道:“我活着的时候不会撤军。”最后双方经过多次会谈,终于达成妥协,美国同意老蒋不撤军。老蒋也委婉地表示“恢复大陆”的主要途径依靠三民主义,而不是凭借武力。
为了拆穿美国人试图隔绝两岸的险恶用心,毛主席亲自起草了《再告台湾同胞书》,揭露出美国人的阴谋。同时宣告只要美国人不护航,就不打机场和码头,让蒋军得以“长期固守”。
后来,中央又决定以后每逢双日一律不打,单日可略微打一点。当时岛上军民还对这一政策抱观望态度,不论单日还是双日都躲在地道里。
贴心的周总理亲自写了一份广播稿——《金门群岛军民同胞们注意》,让前线进行广播喊话,其中写道:今日11月2号,是个双日,我们一炮未打,你们得到补给。明日是个单日,你们千万不要出来。注意。注意!
这是战争史上一个奇观,从来没有人在开战前会提醒对方要什么时候活动、什么时候隐藏。这时,老蒋也弄明白了,大陆的主要目的是与美国做争斗,并不希望其放弃金、马。国共双方在政治上达成了默契。
对金门最后一次大规模炮战是1959年1月7日。因为此前蒋军炮兵炮击大嶝岛民众,为了对其进行惩罚,解放军368门火炮对其炮兵阵地进行了炮击。
此后双方转入零星炮击阶段,这种炮击更像是在向外界说明,两岸一直保持联系。零星炮击一直持续到1979年中美建交,美国承诺从台海撤军。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停止对金门等岛屿进行炮击。
再回过头来看,之所以不解放金门、马祖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1、方便统一。正如文中所述,由于老蒋一直跃跃欲试,妄图“反攻大陆”,很长一段时间两岸都处于战争状况。美苏两个大国都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不希望两岸再次发生战争将自己卷进去。对于他们来说,最佳方案就是彻底将两岸隔绝,以便实现“两个中国”,届时逐步迫使两岸承认现状。
但这个方案是不符合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两岸领导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虽然双方进行了几十年的战争,但大家同是炎黄子孙,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兄弟,只有一个统一的中国才能使中华民族复兴。中国人的兄弟情感,外人是很难理解的。
所以,眼前的零星冲突只是暂时的,统一才符合长远利益。而只有借助金、马这些离岸较近的岛屿才能把两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现实来看,这个策略是非常成功的,直至今日金、马居民仍是反独的中坚力量。
2、借蒋扼美。其实中方已经向赫鲁晓夫解释过了,就是要把老蒋放在能够得着的地方。等他调皮的时候就伸出手教训一下,小弟挨揍,作为大哥的美国势必介入,这样美国的军事资源就被动地被我方调动。
在美国介入中东事务时,金门炮战将美国的注意力转移到远东地区,在当时的冷战格局下,有力地帮助了中东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
资本主义国家无时无刻都在为自己的利益打算盘,他们断然不会因为几个小岛再次与中国开战。正是摸准了美国这种心理,一旦台海发生危机,美国势必又要拉中国进行谈判。有谈判就有妥协,所以美国一直试图制造“两个中国”将台海问题“国际化”的阴谋一直未能得逞。
3、稳固老蒋统治。看到这一点,可能很多人不理解。老蒋干了那么多坏事,国共双方打了这么多年,为何还要帮助他稳定统治?虽然老蒋干了很多坏事,但北京也清楚地意识到,老蒋是认同两岸统一的,并且不甘当美国人的提线木偶。
如果换一个人上台,恐怕他未必能遵循老蒋的路线。事实上,两蒋统治时代是岛上居民民族认同感最高的时代。而且老蒋与美国矛盾一直存在,只有让他稳定统治,才会使其有能力与国美斗争。
当时金门岛上的部队都是陈诚的嫡系,老蒋坚持要守,陈诚却不愿意让自己嫡系当炮灰。在这种情况下,岛上的两个核心人物:老蒋、陈诚内部就会产生矛盾,这会给美国留下挑拨离间的机会。所以,减少炮击更利于其内部团结,使其坚定守岛信心。
当然,金门炮战其实是一场复杂的政治斗争,停止大规模炮击背后可能还有更多原因。笔者才疏学浅,能总结出来的只有这点,欢迎大家进行补充。
喜欢本文的朋友,麻烦点击关注@温度历史以免错过更多精彩历史故事,感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