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卢沟桥上打响了抗战的第一枪,后因失守大名举枪自尽,但被救活;他也是1939年就秘密入党的老党员,1948年在淮海战场上率部起义,震惊全国,但却因工作需要,临终前才让家人知晓他的秘密身份。
他就是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何基沣,他的名字必将永垂青史!
1898年,何基沣出生于河北藁城,他从小就立志报国,并在青年时期投笔从戎,先后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北平陆军大学。他在毕业以后投身西北军,由于作战勇猛,在1924年就当上了营长。
1924年10月,冯玉祥在北平发动政变,推翻了当时的总统曹锟,何基沣在11月5日接到命令,带兵去接管紫禁城,准备将末代皇帝溥仪驱逐出去。
何基沣很快带兵包围了溥仪所在的储秀宫,内务府大臣绍英苦苦向他哀求,希望他能够宽限几日,但何基沣却大声说:“我等进宫之时,已和景山上的部队约定,午后3时,溥仪如不出宫,我这里一声枪响,景山立刻开炮。”
溥仪一看何基沣虎背熊腰,怒目而视,已经被吓得不轻,又听他这么一说,哪里还敢磨蹭?于是马上搬出去了。何基沣因此立下大功,被提升为团长。
1933年,日军入侵华北,夺占了喜峰口,危逼长城。此时何基沣已经是国军第83旅旅长,他决心与日寇血战,并在战前动员说:“国家多难!民族多难!吾辈受人民养育深恩之军人,当以死报国,笑卧沙场,何惧马革裹尸。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
何基沣的部队与日军血战两天,部队由于装备落后,伤亡很大,他决心组织大刀队对日军进行突袭。3月12日晚上,何基沣亲自带领大刀队偷偷冲进日军军营,日军完全没有防备,被打得落花流水,仅少佐以上军官就有53人毙命。
此战结束后,日军的防线不得不后撤30里,全国各大报纸都报道了何基沣的英雄事迹,他也凭借此战成为了抗日名将。
1935年夏,何基沣改任29路军110旅旅长,率军驻守西苑、八宝山、卢沟桥和长辛店一带。何基沣知道日军迟早会挑事,于是在卢沟桥进行了重点布防,在这里布置了一个加强营,包括步兵4个连、轻重迫击炮各1连、重机枪1连,约1400人。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何基沣严词拒绝,于是向卢沟桥守军射击,何基沣大怒,亲自来到前线指挥还击,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守军在何基沣的带领下,英勇作战,击毙了日军指挥官松油少将。7月9日,日军又动用飞机大炮助阵,但守军仍浴血奋战,使日军受到了重大损失,日军指挥官田代不得不剖腹自杀。
日军见强攻不成,只好诡称谈判,以待援兵。何基沣毅然接受,谈判时日军代表提出了要中国军队撤出宛平城等无理要求,何基沣大怒:“中国人民不是好欺侮的,中国的领土一寸也不让人践踏!”
日方代表恼羞成怒,用武士刀直逼何基沣。何基沣毫无惧色,掏出手枪对准日方代表。日方看占不到什么便宜,只好放何基沣回去。
此后尽管何基沣继续英勇作战,但29军终因寡不敌众,在伤亡惨重的情况下,不得不撤出北平。
11月上旬,何基沣调任29路军179师师长,率部退守大名府,日军进攻大名时,他带领官兵抵抗三天两夜,终因弹尽粮绝,没有援兵,大名府失守。
何基沣对此深感悲愤,他于是留下“不能打回北平过元旦,无颜面对燕赵父老”的遗言后,用手枪射击自己的左胸自杀,但这一枪由于没有打到要害部位,经过抢救,他竟然活了下来。
此后全国的报纸再次报道了何基沣的英勇事迹,蒋介石担心何基沣自杀的消息会引发国人对他“不抵抗政策”的不满,马上签发命令,授予他青天白日勋章。
此后何基沣离开部队养伤,他在养伤期间一直苦苦思索救国之路,并看了《西行漫记》这本书,他感到很受启发,并发誓:“要冒一次风险,秘密去延安看看。”
1938年初,何基沣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见到了周恩来,他与周恩来都是1913年考进南开中学的,两人算是同学。
何基沣把自己想去延安的想法告诉了周恩来,周恩来高兴地说:“南京中山陵出了个剖腹明志的续范亭将军,卢沟桥上出了个坚决抗日的何基沣将军。欢迎你到延安看看!”
在周恩来的秘密安排下,何基沣在1938年10月秘密访问了延安,当天晚上毛泽东和刘少奇就接见了他,何基沣向他们讲述了29军抗战的事迹,毛泽东听了以后生气地说:“想当年刘永福大败法军,中国人打了胜仗,清朝的皇帝反而给法国侵略者割地赔款,历史的重复,何其相似!”
然后何基沣又向毛泽东提出了几个问题:“中国会不会亡国?谁能挡得住日军的攻势?靠国民党还是共产党?”
毛泽东一一进行了解答,何基沣深受启发,他说:“我过去总以为不问政治是作为军人的美德,现在我才懂,不问政治的军人只是一只可怜的无头苍蝇,一杆没有准星的枪。”
何基沣在延安呆了一个月零五天,他在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并提出要留在延安抗日,但中共中央考虑到的特殊身份,认为他回到国民党军队工作更能发挥作用,他愉快地接受了。
离开延安前夕,何基沣向党组织递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他在里面写道:“我是国民党部队里的旧军人。过去我总认为只要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人人廉洁奉公,我们的国家就会富强起来。现在懂得,没有共产党,中国无望……”
何基沣回到部队后,任77军副军长。1939年1月,党组织决定吸收何基沣为中共秘密党员,并要求他长期隐蔽,秘密积蓄力量,准备率部起义,何基沣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1940年的一天,何基沣的上司、19军团长冯治安来找他诉苦,原来冯治安在北平时曾和别人合伙做生意,但因为战乱,生意赔了不少,愁得他不知用什么方法去填这个窟窿。
何基沣觉得这是一个帮助新四军的机会,便对他说:“我们上次打仗时,一共缴了日军500多支枪,可以用它来跟新四军换钱。”
冯治安觉得这是一个办法,他要求何基沣一定要保密,何基沣于是拿出了105支枪送给了新四军游击队,然后自己拿出1万元作为卖枪的钱给了冯治安。
但新四军游击队中出现了叛徒,此人在被李宗仁的宪兵抓住后,把何基沣给新四军送枪的事供了出来,李宗仁和何基沣的老上司冯玉祥一直有矛盾,他觉得这是一个打击冯玉祥的好机会,于是向蒋介石报告何基沣“通共”,准备置他于死地。
何基沣经过再三考虑,决定亲自去一趟重庆。他刚到重庆,就被软禁了起来,国民党反动派对他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审查手段,特务们不止一次在深夜里闯进他的住所进行突击检查,但何基沣始终大义凛然,毫不畏惧,强调共同抗日、爱国无罪。
国民党反动派就这么审了半年,但始终一无所获,冯玉祥多次向蒋介石发电指责他扣押何基沣,国内的报纸也都报道“抗战名将何基沣被囚重庆”,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反响,令蒋介石非常尴尬。
最后蒋介石不得不释放何基沣,为了笼络人心,他专门设宴款待何基沣,并在宴上对他说:“你是英雄,你给我领导的全国抗日打了第一枪。如今,他们承认我是全国人民抗日的领袖,我要给你颁发特别奖状。”
蒋介石不仅提升何基沣任77军军长,还专门赐给他“中正剑”,这把剑是军人荣耀的象征,李宗仁也不得不有所顾忌,再也不敢找何基沣的麻烦了。
抗战胜利后,何基沣带77军移防徐州,他非常不满蒋介石打内战的阴谋,于是一直不肯进攻解放军,蒋介石对他非常不满,于是明升暗降,提升他为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但实际上解除了他的兵权。
1946年5月,何基沣的父亲病逝,他回北平奔丧,正好叶剑英当时也在北平,两人于是秘密进行了会面。
何基沣告诉叶剑英:“我的兵权被拿掉了,当个副司令官无所事事,希望能回到解放区,最好能到延安工作。”
但叶剑英说:“中央认为尽管你没有了兵权,但仍是中将,是绥靖区的副司令官,在西北军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如果你能组织和领导大部队起义,对革命会更为有利!”
何基沣马上表示服从组织的决定。临别时叶剑英告诉他:“第三绥靖区另一位副司令长官张克侠是共产党员,关键时刻可以配合你完成行动。”
这让何基沣感到非常惊讶,张克侠是他的老同学,没想到他也是共产党员!
何基沣很快回到了徐州,他和张克侠一起秘密对部队进行反战动员,争取更多人的支持,等待起义时机的来临。
到了1948年秋,解放战场的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华东野战军发起了淮海战役,10月18日,3位客人来到徐州找何基沣和张克侠。他们是华东局国军工作部的杨斯德、孙秉超、刘连城。
杨思德等人向何、张通报了情况,要他们配合行动,在我军发动进攻之际,于11月8日争取部队起义。何、张认为目前条件已经成熟,是行动的时候了。
何基沣和张克侠马上开始做部队的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77军和59军的官兵们都愿意起义。
11月8日晚,何基沣和张克侠率领77军和59军共2.3万人,在贾汪、台儿庄防地宣告起义,全体将领联名通电全国。
何基沣、张克侠的起义,让国民党的许多将领都傻眼了,尤其是第7兵团的司令官黄百韬。他的身后就是张克侠的部队,他们的突然起义,切断了自己和徐州的联系,让自己立刻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
有如笼中困兽的黄百韬兵团,与解放军在碾庄展开了最后的决战。四面楚歌的他们被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消灭。
粟裕在事后曾说:“只要我们在贾汪多呆四小时,我们的战机就丢失了。”这次起义,对保证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胜利,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归队后的何基沣也高兴地说:“我戎马一生,打了不知多少糊涂仗,这才是第一个真正的胜利,也是最后的胜利。”
此后何基沣被任命为解放军第34军军长,率部参加了渡江战役,为解放南京立下了大功。1955年,他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
建国后,何基沣脱下了军装,历任水利部副部长、农业部副部长等职。周恩来对他说:“基沣同志,过去的事,就让他成为一个党的秘密吧!”
于是何基沣严格遵守指示,从没向别人提起过自己的党员身份,直到去世。
1965年,李宗仁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周恩来亲自到机场迎接,何基沣也一起陪同。李宗仁看到何基沣以后,为以前对他做过的事感到羞愧,他对何基沣说:“何将军,宗仁对不住你啊!”
何基沣紧紧地握住李宗仁的手说:“我们都已经过了相互仇恨的年龄,我们这一代人,耽误的时间太多了,抓紧时间为国家建设出力吧!”
何基沣生活上非常简朴,他在起义后把自己的黄金全部上交给了国家,自己一直住在一座普通的四合院里,不装修,不安暖气,油漆退色,墙皮脱落,自己在节假目动手粉刷。
何基沣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对身边的工作人员经常嘘寒问暖;他还用自己不甚丰厚的工资收入,长年资助家乡的两三名远房侄子读完了大学。
1980年1月20日,何基沣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3月,按照何基沣的遗嘱,组织上将他的骨灰洒在了卢沟桥和淮海战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