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2月2日,一辆卡车载着一个排的东北军,带着汽车的轰鸣声,向西安城城分巷胡同口进发,那里有东北军67军军长王以哲的家。
到了王军长家门口,这些人迅速下车,缴了警卫的枪,而后,立即向王军长所在的房间走去。
当时的王以哲正患病卧床。
门开之后,传来几声枪响,王以哲倒在了血泊之中。至死,他都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哪里犯了错。
这起枪杀案,被称为“二二事变”,策划者是少壮派代表应德田、孙铭九、苗剑秋等人。此“事变”影响极其深远,无异于东北军的一场大地震,让“三位一体战略”彻底瓦解,完全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这些少壮派,和王以哲有着怎样的深仇大恨,为何下此狠手?
1、西安事变
事情从遥远的1931年说起,那一年,东北发生了一件大事: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因为张学良和蒋介石等人错误地判断了形势,低估了日本人膨胀的野心,导致东北大地拱手相让。这事出了以后,东北军就有了“降日派”、“软骨头”等称号,这样的口号对军人来说就是耻辱,比死都难受。
带着全国人民的谩骂,丢下自己的父老乡亲,舍下美好的家园,东北军强颜欢笑,入关了,但大家都知道,当时有多么不舍。
于是乎,每一个东北军人,都对日本人恨得要死,他们发誓要夺回家乡,要和鬼子斗争到底,那怕付出所有人的生命都在所不惜。这其中,就包括张学良。
以后的岁月里,张学良每次提起“九一八”,就非常的难受,那是他的软肋。
兜兜转转,张学良带着东北军来到了西北,受旗下王以哲等左派将领的影响,张学良和周恩来等人相谈甚欢,和杨虎城的17路军关系也是非常不错。
在经过了多次接触后,红军、17路军、东北军有了“三位一体”的协定,三方面保持同进同退,在以后的时间里,和蒋介石处理好关系,和日本人坚决开战。
事情很不凑巧,蒋介石在各狗头参谋们的建议下,曾经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大战略 。
眼看日本人已经在磨刀霍霍了,蒋介石竟然还要向自己的同胞兄弟们开刀,一时之间,全国上下义愤填膺,反应最激烈的就是红军和东北军。
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来西安督军,他要亲自监督东北军和17路军进剿红军。对于这样的安排,张学良是不爽的,因为他想和红军一起抗日。
将帅的目标产生了分歧,张学良想要完成自我的救赎,蒋介石想要彻底灭了红军。
张学良出招了,开始各种劝谏“共同抗日”。
很多年后的我们,感觉张学良的策略无比正确,但在当时的蒋介石那里,对张学良只有一个感受:此人疯了。蒋介石拒绝得很干脆,然后飞往洛阳的蒋宋别墅。
当月29日,张学良跑去给蒋介石祝寿(10月31日蒋介石生日),再一次提起共同抗日,蒋拒绝!又提出批准东北军北上抗日,再次被拒绝。
日本人的野心一点点在释放,蒋介石等人却不急不慌,张学良等人着急上火。
怎么办?再努力一下吧,1936年的11月27日,张学良再次申请北上抗日,不出意外,又一次被拒绝。
看来,让蒋介石抗日,难如登天。于是,张学良和周恩来、杨虎城商议,兵行险招,如果劝谏不成,就软禁逼宫。
策略定好了,张学良邀请蒋介石来西安。蒋介石没有多想,从蒋宋别墅来到了西安,那天是12月4日。
按照既定策略,先是再一次地劝其共同抗日。结果可以预料,蒋介石拒绝。
没有办法,只能走最后一步了,虽然大家都不想这样。
12月12日凌晨五点,东北军行动了,这是有一群少壮派组成的,以孙铭九等人为主。蒋介石发现了动静,越窗逃跑,无奈身手不敏捷,倒地受了伤,其后,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
很不巧,被张学良的人马发现了,蒋介石最后逃跑的机会落空了。
很快,陪同蒋介石的一众官员,像陈诚、邵力子、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党军政要员,也被扣留,西安事变正式爆发。
就在12日当天,张学良向国民政府通电,并告全体国民:改组国民党政府,容纳各个党派,共同抗日......
蒋介石被软禁逼宫,举国哗然,何应钦等人摩拳擦掌,准备来解救蒋介石。宋美龄等人一看,这事不妥,逼急了张学良会撕票的。
因此,宋美龄等人13日给予张学良信息:准备到西安。
12月16日,在国名党劝降张学良没有结果的情况下,何应钦成了讨逆总司令,准备讨伐西安。
蒋介石已经架在火上了,非常难受。同意共同抗日吧,违背了自己的策略;反对吧,自己会处于危险之中。
在宋美龄、宋子文等人的协调和谈判下,12月24日,蒋介石同意了共同抗日的要求。
2、变局,张学良又错了
但是,在12月25日,张学良竟然独自送蒋介石去机场,并计划送蒋介石去南京。
对于这样的事情,周恩来不知道,知情后追到机场,无奈人已经远去。对此,周恩来说道:
这是戏看多了啊,要上演负荆请罪的戏码啊!
而东北军的高级将领们一听少帅去了南京,都急躁了,这是羊入虎口,风险太大了!
杨虎城知道张学良要走,也是最后一刻,在张学良出门前才知道。很多年后,宋子文的回忆录写道:
当时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杨虎城说:“你发动了政变,在没有任何保证下,孤身随蒋介石去南京,一定会让你人头落地的。”张学良说:“我个人对政变负完全责任,如果我们接受他的领导,一切均会好转....”
张学良的判断再次出了大问题,上一次判处出问题还是在九一八的时候。
一切说明,张学良太是个性情中人了,绝不是政治高手。
就这一步走错,让张学良搭上了一生。
张学良走了,东北军没有了主心骨,开始有些变化。以孙铭九、应德田等人为主的少壮派,较为急躁,而实际的那些老将领们,比较含蓄和稳健,这就形成了不同风格间的矛盾。
在张学良走的第一天,有人就开始对肩膀上的脑袋能不能长久存在,产生质疑了。
在张学良走后的第三天,张学良电报来了:放了那些军政大员。
紧急磋商开始了,王以哲、杨虎城、周恩来等人认为,蒋介石都送走了,留着那些军政大员也没大用,反倒会激化矛盾,放了吧!
少壮派们听到这个消息,再一次狂躁了,把军政大员们放走了,再也没有筹码了。
看起来确实如此,没筹码了,就完全处于被动了。但国军就在潼关西边驻扎,如果不放,战争又会起来。
这真的是个棘手的问题。
高级将领们希望以退为进,见招出招,尽量不开战。
少壮们认为“吃张家饭,办张家事,迎接张学良回来”才是最正确的。
不过话说回来,张学良是个爱才的人,对这些少壮派们确实好。
3、要人何其难!
蒋介石被送走了,军政大员们也被放走了。这时候,到了算旧账的时候,蒋介石岂是心胸如海宽的人?蒋介石担心的是:如果放了张学良,其他人以后会不会效仿呢?与其这样,不如收拾了。
1937年1月4日,国民党政府宣布了对张学良的特赦令,但有一个操蛋的附加条件:仍交军政委员会看管。
啥意思?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就等着把“牢底”坐穿吧,虽然是软禁在某处,但没有自由,和坐牢又有何区别?这一看管,就是一辈子,直到蒋介石死了,蒋经国也死了,才得以自由。
一边软禁张学良,一边蒋介石派代表来了,目的只有一个,处理东北军和17路军。
当时有两种方案,一是17路军撤到渭河以北,红军仍然返陕北,东北军到甘肃一带,而国民党的中央军进入西安。二是,17路军撤到甘肃,红军返陕北,而东北军去到富庶之地的安徽。
这两种方案,整体上来说,第一种更优,三家可以形成三角,可互相支援,加上同进同退,就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第二种,看似对东北军更优,因为,富裕的地方油水多,但会失去自主权。
这是南京给的方案,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额外的方案,先打一架,然后争取更多的谈判话语权和利益。
可是,有人提出了不同的建议, 选择之前,我们主帅不在,迎回少帅,再进行定夺不好吗?有道理啊,于是杨虎城派了17路军驻南京的官员李志刚,去向蒋介石要人。
这真的是个笑话,无论从李志刚的级别看,还是从蒋介石做事的风格看,李志刚都是很难要得回来。
果不其然,第一次,蒋介石拒绝的很委婉:
汉卿承认自己犯了错误,承认自己读书少、修养差,再三表示想在这里和我学习,跟着我读读书。现在,他自己不愿意回去啊!你们也不要强迫。
这话说的,让人打人的心都有。李志刚低头出了屋子。
回去后,李志刚将详细情况电话说给了杨虎城。杨虎城以及东北军的将领们,还是不甘心,让李志刚第二天再去。
李志刚又去了,说出来意后,蒋介石给出了无赖的理由:
再西安上飞机时,我劝汉卿不要来,他非得要把我送到南京。既然来了,走不走不是由他了,而是由我了。
话已至此,李志刚心凉半截,再次灰溜溜地离开了。
4、杀长官的少壮派们
前文书已经说过,有两种方案,选择第一种,形成旖角之势更为有利,蒋介石的部队进不进西安随意。这是主和的方案。
额外的方案有一个,那就是开战,通过战争博得更多利益点,但两方实力悬殊不小,按将领们说的,支撑三天都不容易,除非进山打游击。
红军的灵活性很强,但不见得东北军和西北军也行。
因此,以王以哲和何柱国等为首的将领们,主张求和,静观其变。
为此召开了一个渭南会议,此会议中,何柱国表达了求和的主张,而不在场的王以哲也带来了观点:同意求和。而杨虎城和东北军少壮派,都愿意打一仗。
那些少壮派们,天不怕地不怕,都主张开战。
而周恩来的意思很明白:你们决定,你们都同意打,我们就一起打;你们都不同意打,我们和你们一起求和,总之一个原则:同进同退,如此优势最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决定邀请在兰州的于学忠前来,这是东北军官职最高的一位将军,当然是除了张学良。
如此关键的时刻,没有于学忠的参与,也实在说不过去。
当天,于学忠就被飞机接到了西安,然后到了王以哲家,因为王以哲生病,所以开会点只能选择在这里。
这是事关大局的重要会议,那些少壮派们根本没有资格参与,只能爬在窗外偷听一二。参会者有于学忠、杨虎城、王以哲、何柱国、周恩来五人。
结果是:于学忠、王以哲、何柱国三人主和,杨虎城一看如此,也就同意了主和,周恩来也同意此事。
但是,王以哲的噩梦刚刚开始。
应德田、孙铭九、苗剑秋、何镜华等人开始了自我的救军之路,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是王以哲和何柱国的问题,只要干掉这两人,就可以实施他们的主张了,开战再谈判。
想法一出来,几个人就开始琢磨如何解决王以哲和何柱国,最后决定组织人员在1937年2月2日动手。
没错,少壮派们得手了,杀了王以哲,而何柱国当时在杨虎城家,就此逃过一劫。
5、结局
二月二之后,全国都轰动了。
那些在一线带兵的将官们,对少壮派的行为纷纷指责,而且认为都是杨虎城和红军搞得鬼,于是,就有很多的东北军开始变节。
首先是在2月3日,驻蒲城的东北军骑10师完全归顺蒋介石,并且和杨虎城的队伍对着干;其次,周至、眉县驻军的106师,宣布效命南京政府;最后,105师也和国名党的中央军接了头,归了中央军。
到此,人心惶惶,东北军开始迅速分化,而曾经的“三位一体”策略就此瓦解。
事情出了,总该有人负责,逃不掉责任的就是应德田、孙铭九、苗剑秋。
本来他们以为,王以哲一死,他们就可以掌控东北军了,事实说明,这是痴心妄想,完全控制不了。
除了直接参与刺杀的人,被处死了几个,“三个策划者”的解决是个问题,因为他们有一定影响力,而且积极抗日。后来,三人在和行政处处长交流时,提出了三个方案:
一是他们三人引咎自戕(辞职然后自杀);二是自首,任凭发落;三是把他们送到红军那里去,去一线抗日。
听到这话,杨虎城怒气冲冲底地说道:“自杀好,他们能吗?”周恩来发言了:“他们要自杀,我们怎么能忍心让他们死呢?”
2月4日,三人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去了陕北云阳镇。
最后,三人都没有能为红军效力,苗剑秋东渡日本,老死在了日本。
孙铭九和应德田两人本来计划去红军那里,因为吃不了苦,后来竟然做了伪军,成了 所谓的汉奸。但幸运的是,因为西安事变时抓捕蒋介石有功,逃过一劫。解放后,上面没有追究那一两年的伪军生活,后来,都病逝在中国大地上。
可能很多人有疑问,智慧如周恩来,为何宽容了这三人?
其实,红军内部,包括毛泽东,都认为这几人该枪毙,但,最了解情况的是周恩来,三个少壮派积极抗日,是东北军中很具代表性的左派人物,东北军的右派已经不少完全归了蒋介石,如果杀了那三个人,一些左派也就会归了蒋介石,那样会更不被动。
少壮派们,以一己之力,打破了局势,让蒋介石的中央军轻松入了西安,并瓦解了“三位一体”,真是蒋介石的好助攻啊!
不得不说,蒋介石就是那一阶段的胜利者。
文章的最后交代一下:二月二事变后,17路军总指挥部被撤,杨虎城不被动出国,后来被捕牺牲。东北军正式开始东调。国民党顺利进入西安,掌控了西安。
80年代初,叶剑英宣布:王以哲是共产党员,是在1936年7月经周恩来介绍入党。